真爱书单丨给《再见爱人4》三对夫妻准备的书单,本本击中心趴(文末福利)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4-11-23 08:04 4

摘要:近日,中国首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承载了泼天的流量,其中素人麦琳也成为了大家口中被议论的顶流,这就是第四季《再见爱人》。节目请到了“婚姻存在问题”的三对夫妻,用纪实的方式记录他们的婚姻故事,与观众一起探讨婚姻中的爱与责任、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BLUELION

近日,中国首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承载了泼天的流量,其中素人麦琳也成为了大家口中被议论的顶流,这就是第四季《再见爱人》。节目请到了“婚姻存在问题”的三对夫妻,用纪实的方式记录他们的婚姻故事,与观众一起探讨婚姻中的爱与责任、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这一季之所以获得空前的关注,是因为其中一对夫妻麦琳与李行亮,他们带着“绝不离婚”的宣言参与节目录制,却在旅途中萌生了“离婚”的想法。虽然还未知结局,也许结局也还会出现多重转折,但是这其中呈现的种种,已经让屏幕前的我们陷入思考,展开讨论。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在这三对夫妻身上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以小见大,以点成线。我们在弹幕上发表完见解后,在节目进度条无法再往后拉伸的时候,可以翻看小狮子整理的这份“再见爱人”书单,静下心来向内观,打开手边的一本书,会有更长足的思虑与收获。

图源:《再见爱人4》剧照

麦琳

人物标签:敏感脆弱、自卑

《不稳定的自尊:女性的自恋人格与自卑感》

作者:【德】贝贝尔·瓦德茨基

时代的风潮、广泛的焦虑,导致女性的自恋现象日益严重。但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自恋并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对严苛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隐藏真实自我的方式。

她们想用成功、金钱、别人的认可来弥补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她们表现得理智、坦率,却都有深度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资深心理治疗师贝贝尔·瓦德茨基从大量的女性案例出发,融合温尼科特、荣格等多个著名流派的理论学说,将女性自恋的表现分为8个方面:体重、饮食、外貌、对孩子的自恋利用、成就感、自尊感、渴望承认与亲密关系,并深入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原始人际关系”的影响。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够学会接纳和拥抱自我,重塑独立人格,挣脱自恋的枷锁。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

作者:李煜玮

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我们对亲密关系不断失去信心?

弗洛姆早在20世纪中期就对爱与自由的命题有过深刻思考。他主张将人放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致力于将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与理性,人们也因此不得不独自面对生存挑战,感受孤独与焦虑。在日益加深的孤独中,是在个人意志的引导下完成人格的逐渐成熟与完整,还是依附于权威主义,放弃独立思考的自由,做一个外表满足但内心空虚的“正常人”这或许是值得我们一生思考的问题。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图源:《再见爱人4》剧照

李行亮

人物标签:理工男、自我怀疑

《也许不是你想太多:如何识别并摆脱心理暴力》

作者:【法】让-夏尔·布舒

当殴打发生,我们能够反应过来,这是暴力;

当针对某人的侮辱性言论发表,我们同样能反应过来,这也是暴力……

正是因为这些暴力可见,我们的感官才能迅速接收到讯息,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会对人的身体或精神造成伤害。可事实上,除了有迹可循的暴力行为,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心理暴力潜藏在我们身边。你可曾想过,爱、善良、委婉的言辞、沉默与无视等行为都可能是被忽视的暴力?

作者认为心理暴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或他人的病态自恋机制。在多数情况下,心理暴力是有害的,它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还会让遭受暴力的人陷入难以言说的低迷、痛苦与自我怀疑中。本书希望能够引导人们借由心理学的视角洞悉潜藏在身边的心理暴力,去正视触发暴力的原因、场景及后果,从而意识到自己是否遭遇过或正处在毒性关系中,并从现在开始远离其的影响。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争吵的恋人:

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作者:【美】约翰·金 瓦妮莎·贝内特

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一见钟情可能是功能障碍而不是“化学反应”,我们也不了解依恋风格及其对关系的影响,更不要说我们对不同的爱语、依赖共生关系以及打破强迫性重复的重要性一无所知……所以我们选择用伪装、逃离、忽视、隐藏、麻木来粉饰太平,直到有一天事态无法控制。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两位身为心理医生的作者身上,他们都曾在爱情中经历挫折,重复着不健康的恋爱模式,这也是他们写作本书的原因。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他们相爱的故事、男女双方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与具体行为,以及他们个人在爱情课程中的积累与心得。他们的矛盾与分享或许能为正因亲密关系感到痛苦的我们提供认识并化解自身潜在问题的新视角,帮助我们在改善关系的同时学习如何拥有更好的自己。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图源:《再见爱人4》剧照

黄圣依

人物标签:自我迷失、被动

《如何很高级地说“不”:

设定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边界》

作者:【美】南希·莱文

人们往往会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不在关系中设立界限,默默忍受不合理的要求、不喜欢的事与人,他们希望通过取悦他人来保持现状,获得安全感。但却因此,让自己陷入长期的混乱——情绪勒索、被忽视的自我需求、焦虑、挫败感……

在本书中,生活大师南希·莱文结合其长年积累的个案经验与实际可行的训练方法,帮助读者一步步正确认识冲突可能带来的后果,建立起清晰、健康的心理边界,摆脱重复上演的一再忍让。

l 承认侵犯自己界限的那个人就是你本人。

l 克服病态互依症。

l 挖掘潜意识。

l 适应短期不适。

l 开始设立界限,并重复设立,直到实现自由!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稳固的幸福感:

阿德勒谈自我超越与人生课题》

作者:胡慎之

阿德勒认为,与其强调过去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人生,不如说我们的行为与情绪都受到自身目的的影响。我们无法从某种麻烦中走出来,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走出来,而是不想走出来。

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被归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交友与恋爱。我们在其中遇到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没有做到课题分离。具体表现为干涉他人的课题,或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什么是无须负责的他人情感。而当我们背负着别人的事情,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时,“认可欲求”就让我们不再自由了。

人际关系可以是一切烦恼的源头,也可以成为一切滋养的所在。本书从“目的论”出发,依次拆解了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课题分离等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观点。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图源:《再见爱人4》剧照

杨子

人物标签:自恋、热于掌控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作者:【美】 詹姆斯•霍利斯

中年危机——詹姆斯·霍利斯将其称为“中年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霍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可怕实则具有解放意义的问题:“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

在本书中,霍利斯教授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

《男性困境:他们内心的创伤、恐惧与愤怒》

作者:【美】 詹姆斯•霍利斯

由于母亲情结代表着内心对于女性的体验,男性很容易将它与现实中的女性混淆。于是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示弱,使其伴侣承担母亲的角色,无意识地要求她“养育”自己,或者他们害怕却又压迫女性,仿佛只要控制了她们,就能掌控自己内心的恐惧。那些对亲密伴侣表现出矛盾心理的男人,那些对未能给予他充分呵护的妻子大发雷霆的男人,那些贬低女性的男人,那些不惜自我牺牲也要取悦伴侣的男人,所有这些人都还没有真正地离开“家”,他们仍依附于母子关系的体验中。男性对自己内心女性意象的理解越充分,就越有利于解开与女性在现实中的关系纠葛。

实际上,许多男性坦言,相比于死亡,他们更害怕生病、失能以及无力感。正是因为男性忽略了自己的创伤,他们才会反复伤害自己以及女性。疗愈自身需要从对自己诚实开始,希望经由本书,男性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怒,开始坦诚地面对“尽管自己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但我并不快乐”,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克服恐惧,探究自己是谁。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图源:《再见爱人4》剧照

葛夕

人物标签:自我觉醒、独立

《活出自我的勇气:

“自我分析之父”荣格的心灵哲学》

作者:【日】山根久美子

现在也许可以说是一个自由但充满焦虑的时代。从生活方式的选择变多来看,人们是自由的。但选择这条路,另一条路就会被堵住;即使做出选择,也无法保证这一条路一定是正确的——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反而面临“选择困境”。

要在这样自由但焦虑的时代里摸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荣格心理学或许会有帮助。荣格心理学的魅力也是它的特征,即重视“个性”,它并不会教我们“正确答案”,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引导并告诉在无路之地探索道路的我们,每个人背负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我们该怎样使用它们,并从中得到什么。这正是对我们的个性加深理解,为生活赋予意义,让人生变得更丰富的一步。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

作者:冰千里

最开始,困扰我们的多半是各种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为什么会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和伴侣,为什么对方的行为会令自己抓狂,为什么他们看不见自己的痛苦与需求……于是,我们在关系中更加用力,也变得更加敏感和焦虑,就像一台为了维系生活而一直超负荷运转着的机器。然而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忍耐和付出好转,反而会逐渐失控,甚至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义务”“责任”束缚,迷失了自我,越来越执着于通过维系关系获得安全感。

作为临床心理咨询师,本书作者从业十几年来一直在为相同境遇的求助者提供帮助。他认为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不仅意味着人们受到过多的外界压力,比如高强度的工作、家庭的责任、父母的期待、孩子的需求等,更是一种“内在消耗感”,即自己已经达到了心理承受的极限。在本书中,除了借由关系这面镜子照见内耗、需要被理解的自我,我们还将收获一些“止疼药”,去应对诸如“如何陪伴叛逆期的孩子”“如何处理伴侣关系”“如何保持独立并学会拒绝他人”等非常现实的问题。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图源:《再见爱人4》剧照

刘爽

人物标签:自我、利己

《五次重置:如何应对压力与职业倦怠》

作者:【美】阿迪提·内鲁卡

压力往往被视为一种消极因素,哈佛大学压力研究专家阿迪提·内鲁卡博士却认为这是一种普遍误解,亟须消除。在她看来,适量的压力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许多需求,推动我们前进。

压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被重置回健康的水平,从而让压力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损害我们。为帮助陷入压力困境里的人们,内鲁卡博士结合20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减压方式——“五次重置”,让每个人都能通过五次简单却有效的思维重置来舒缓内心、减轻倦怠。

第一次重置:明确优先级

第二次重置: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宁静

第三次重置:身心合一

第四次重置:喘口气

第五次重置:展现最好的自己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自我囚禁的人:

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

作者:陈俊钦

“过低的自我评价”与“过高的自我期待”是现代人主要的焦虑来源,也是完美主义的本质。

过高的自我期待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些恐惧,比如失败、害怕被人追赶上、怀疑眼前的成就只是在自我欺骗等等。这通常是个体在成长阶段,经历过“有条件的爱”,即接受者必须达成给予者设下的一些条件,给予者才愿意“爱”接受者。随着年龄成长,人们会逐渐把这些有条件的爱内化为自身信奉的教条,带到他的新生活或家庭里。

过低的自我评价让人看不见自己的任何努力,奋斗再久,成就再高,也无法激励自己、产生信心或是增强动机。成长环境、自卑感、创伤经验、长期被否定等原因,均可能造成自我评价不足。

本书将深入讨论早期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并归纳出A、B、C三种人格的完美主义类型——“追求安全型”“渴望认同性”和“自求我道型”,具体到学校生活、职场、伴侣关系、亲子教育与退休生涯5大情境,依照不同完美主义类型的特质提供调节方法。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来源:圆扁眯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