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类好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只付出不索取”,比如李行亮一直在满足麦琳的各种要求,一直在付出,而他对麦琳的索取,仅仅是希望她能给自己一些创作上的自由。
被众多互联网老娘舅抵制的李行亮,是沉默的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就在我们身边。
李行亮在前几期给人的感受是“内敛、靠谱”,似乎没什么大毛病。特别符合传统国人心中好男人的形象。
这类好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只付出不索取”,比如李行亮一直在满足麦琳的各种要求,一直在付出,而他对麦琳的索取,仅仅是希望她能给自己一些创作上的自由。
表面上看,李行亮极度理性逻辑清晰,但他内在缺乏一种力量,看起来没有欲求,也难以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他就像王小波笔下“沉默的大多数”,对自己的“好”这种道德资本非常在意,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我是一个好人”,即使在亲密关系中遭遇不公也绝不会反抗。
他也许是亲朋好友交口称赞的“好人”,但也是失去了自我灵魂如同木偶般存在的“好人”。
很多人有一个疑问,李行亮各方面都比麦琳优秀,他爱她什么?其实麦琳身上有一个李行亮非常缺乏又非常渴望的特质——“生命力”。
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
麦琳看起来大大咧咧很容易冒犯别人,但她从来不掩饰自己内在的渴望。在她的世界观里,“即使我的行为可能让他人不愉快,我的渴望也是重要的,需要被看见的。所以我要表达出来。”
就像毛姆在《面纱》中的那句,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
实际上,爱情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一定是在某个时段,你身上的特质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某种隐而未发的渴望。
李行亮的第二个特点是逻辑性强。这并非是“理工科”的原罪,而是他长期情感隔离、自我控制的结果。
如果说麦琳的控制对象是他人,那么李行亮的控制对象就是自己。他对自己有极强的自我控制。
心理学上,自我控制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程序,按部就班的生活,若程序被打破,会很难受。这就对应上了安安说的李行亮仿佛是一个机器人,需要输入指令行事。
问题在于,长期极端的自我控制,往往会走向极端的自我封闭。
李行亮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包容但其实情感非常封闭的好人,通过灭绝自己的需求和声音,获得了一份僵硬而可怜的安宁。
这种特质会吸引那些严重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不稳定的人,比如麦琳。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婚恋组合,特别是在老一辈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网友说“麦琳像我妈,李行亮像我爸。”
李行亮们往往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怎么痛苦。就像他说自己很容易“自洽”。其实他们并非不痛苦,只是在无意识中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为了逃避痛苦一直在自我欺骗。
“自洽”和“自欺”之间看起来只有一线之隔,但往往是一条鸿沟。
因为生而为人,你无法永远像机器那样服从指令,当某些情绪悄然升起,它不会真正的消失而是不断增强,当隐痛变成了剧痛的时候,巨大的悲伤夹杂着愤怒最终会压倒理性的暴政。
这也就是沈亦斐在观察室说的“李行亮高估了自己欺骗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对李行亮的表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气他为什么不敢离婚。在我看来,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李行亮受传统婚姻观的影响非常大。觉得家庭和爱就是恒久忍耐。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批判传统的婚姻观,旧的爱情社会脚本给女性带来的枷锁,但其实这套旧脚本给男性的枷锁也并不少。
很多传统的老好人型男人,即使已经知道自己和妻子的关系出现重大问题,但为了维护自己家庭和谐的表象,往往选择沉默隐忍,在夜里点燃一根根香烟派遣难以言说的苦闷,然后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又要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开始新一轮和生活的妥协。
另一方面,自我麻痹的李行亮已经将家庭视为最后的情感纽带。
他的原生家庭父母感情一般,为了孩子一直将就,又在李行亮20几岁时就早早离世,给他带来的情感体验一定是极度痛苦、矛盾的。
一方面能感受到他对父母的情感模式有不满,有隐藏的攻击性;但另一方面父母的离去又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无力和悲痛,这种痛苦藏得很深很重,让他仿佛变成一个溺水的人,想要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
即使他已经知道麦琳这棵救命稻草不适合他,但他仍然无法放开。因为一旦放开,他将彻底坠入深渊。
如果溺水是一个人的舒适区,那么强行拉他上岸,也许反而是一种伤害。
逃避虽然可耻,但真的有用。在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前,短暂的逃避如果能让他暂时快乐,也未尝不可。
毕竟李行亮的前半生痛失双亲,已经无比悲伤了。
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就像黄执中说的,人生已经都是玻璃渣了,如果不在玻璃渣里找糖吃,那么人生就全是玻璃渣了。
人生没有那么多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慢慢来,也许更好。
来源:毛绒绒和软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