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为何“粤”说“粤”动听?广东人最懂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揭秘→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4-12-17 12:40 3

摘要:学粤语难,难在哪里?王莉宁教授认为,粤语学习的“门槛”体现在多个方面。粤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色,而且除了古老、生僻的词汇外,它还融合了很多地区的方言,甚至还有外语。而在其中,发音上最直观的难点是粤语声调多,俗称“九声六调”。

近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推出《乡音密码》节目

中国之声《乡音密码》第六期——

《雷猴!九声六调的粤方言为何“粤”说“粤”动听?》

在央视频APP播出。

节目有趣生动

小编点开一看就停不下来

揭秘了很多你所不知道的密码

完整视频如下

↓↓↓

节目中,

总台主持人尹麒,

出生在佛山的记者罗平章,

来自吴川的粤剧演员文汝清,

在广州出生土长的相声演员吴海杰,

北京语言大学的语言学者王莉宁,

他们从方言角度,

探寻粤方言区的人们

为何同音同声、同根同源、血脉相亲!

粤方言,我国十大汉语方言之一

被称为中国古代汉语“活化石”

粤语,难在“九声六调”

亦美在“九声六调”

对一个北方人而言粤语有多难懂?

——连“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

也曾在诗中写下不懂粤语之苦

一些在粤方言区长期生活的外地人,

即使能听懂粤语,

很多人还是“识听唔识讲”。

学粤语难,难在哪里?王莉宁教授认为,粤语学习的“门槛”体现在多个方面。粤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色,而且除了古老、生僻的词汇外,它还融合了很多地区的方言,甚至还有外语。而在其中,发音上最直观的难点是粤语声调多,俗称“九声六调”。

粤语难,就难在九声六调!

粤语美,亦美在九声六调!

为何粤语读古文如此适配?

为何入声字发得好不好

对粤剧演员传情达意如此关键?

为何粤语歌格外和谐动听?

🤔🤔🤔

粤语歌手东山少爷

讲述粤语歌填词的“协音”秘诀↓

曾参演广府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相声演员吴海杰,则详解了粤语歌之所以和谐动听的秘诀:粤语歌讲究“协音”规则,即歌词的声调走向必须和歌曲音律一致,通俗称之“啱音”;如违反了这一规律,唱起来就会非常难听和拗口,通俗称之“拗音”或“唔啱音”,文字上也称“倒字”、“不协律”。那些风靡大江南北、几乎成为时代记忆的经典粤语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王莉宁说,粤语声调数量多,自身就带有丰富的旋律感和乐感,如要将粤语歌改为普通话的版本,往往歌词要做调整,须与普通话的声调“协音”。

粤语,既古雅又新潮

粤语之所以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不仅在于它有“九声六调”,也在于它的词汇、语法。总台记者罗平章出生在广东佛山,是既懂粤语又会说潮汕话的潮汕人。节目中她提到了她的观察:粤语中有关衣食住行的日常表达,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痕迹。如“吃”叫作“食”,“喝”叫作“饮”,“走”叫作“行”,“跑”叫作“走”,“穿”叫作“着”,“脱”叫作“除”……

王莉宁教授则带大家“重新”认识了上面这四个粤语里的常用字。

粤语中的“睇”是“看”的意思。这个“睇”字,屈原在《九歌》中就曾用到:“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屈原以此刻画山神的妩媚多情。扬雄《方言》中有这样的表述:“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这反映了粤语与古楚语的继承关系。

粤语中指代“他”的“佢”,是“渠”的异体字。这个字,则是继承了东晋南朝的用法。朱熹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正作“他”解。

“畀我睇下”,畀,“给”的意思,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这个字。《尔雅·释诂》中说:“畀,赐也。给义。”

还有粤语中的“晏昼”,指“下午”;“食晏”,是说“吃午饭”。这里的“晏”,有“迟”和“晚”的意思。《论语》中记录了孔子问弟子冉有“何晏也”,正同此意。

可见,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经“无用”的古汉字,还被粤方言区的人天天挂在嘴边,读音和意义都未曾改变。

香港籍演员王祖蓝也在节目中谈及了粤语之古雅。

为何粤语会呈现出如此古雅的面貌呢?王莉宁说,粤语形成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真实写照

现代粤语通行的地区,处于祖国南疆边陲,跟历史上华夏人民聚居的中原地区(黄河流域)距离很远。春秋战国时,随着楚国势力向南发展,楚人南下,岭南越族原住民受其影响语言融合,自此粤语开始萌芽。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南征百越之君”。至秦汉时期,汉人大举南下,中原汉语也随之在广东、广西传播。赵佗建立南越国后,文化不断融合,以古楚语为雏形的粤语逐渐吸收了中原汉语特别是书面语成分,粤语雏形初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中原的汉族大规模举族南迁,中原汉语对粤语的影响不断增强,形成了粤语的基本框架。

隋唐时期,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港之一,商贸、文化交往更为频繁。宋代以后,粤语基本定型,成为现代粤语的基础,同时粤语内部的差异已初见端倪。

明清之后,除了吸收了本地部分少数民族方言和外来词之外,粤语的变化较小,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到明代,中原人已经听不懂粤语了。清代岭南大儒陈澧认为,清代粤语与隋唐中原话类似,“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粤语古朴雅致的同时,也是我国外来词源最广、外来语词数量最多的方言之一。自明清以来,广府地区是外国商人、传教士登陆中国的第一站,外语词汇逐渐融入粤语。这些外来词语的融入,彰显着广府人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襟怀。

广东籍脱口秀演员江梓浩在节目中提及了“荷兰豆”名字的由来。王莉宁打趣说,在粤语里,“荷兰豆”还有两个“好朋友”,汽水,粤语里说“荷兰水”;土豆,被称为“荷兰薯”——这里的“荷兰”代指外来,不一定特指“荷兰”这个国家。

有趣的是,粤语在接纳外来词汇的同时,它也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有影响。英语里的“荔枝”、“砂锅”、“叉烧”、“烧卖”等,均来自粤语。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造了许多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鲜经验。尤其回归祖国以后,香港、澳门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牛仔裤”、“大排档”、“买单”、“爆棚”、“犀利”等词汇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汉语普通话而风靡全国。

粤语,三句不离水,

折射了怎样的乡土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一定跟人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同样表达“聊天”,在河南叫“喷空”,在巴蜀称为“摆龙门阵”,在东北则叫“唠嗑”。在粤方言区,“聊天”被形象地称为“倾计”或“吹水”。

粤语博大精深,单单一个“水”字,就能玩出花儿来。为何“水”在粤语里用途这么广?

王莉宁解释说,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且与大海相通,素有“三江入粤,八门出海”之称。民以食为天,水也是滋养稻作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水,不仅滋润了两广人的生命,也培育了两广人的思维方式。大家从小唱“落雨大、水浸街”,信奉“以水为财”,希望财富“猪笼入水”(意为像水一样涌来),祈愿生活“风生水起”(指有如风推水助)。

有趣的是,既然以水为美,“干”字自然就不大讨人喜欢了,甚至包括其谐音字,大家也是尽量避用。吴海杰列举了他的观察:如聚会时干杯叫“饮胜”,点菜时猪肝叫“猪润”……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历史的注脚,文化的符号,情感的寄托,记忆的共鸣,是一张独特的“身份证”。“同音三分亲,同声一家人”,粤方言区的人们,因共同使用粤语而紧密相连。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唇齿相依,共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基因和乡音乡情,将这片土地上的人紧紧连在一起。大家同音同声,同根同源,血脉相亲。

粤语,

全球使用人口已超7000万

“粤”讲“粤”有趣,越听越上瘾!

“正点”粤语“猴赛雷”!

来源:珠江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