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交融,津派风华,《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今日播出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4-12-28 15:12 3

摘要:天津共有4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的非遗,在海陆交汇、中西合璧间萌发,在街角巷陌间孕育,在一片热气腾腾中蓬勃生长,汇聚了独具特色的津派文化。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将于12

天津共有4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5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的非遗,在海陆交汇、中西合璧间萌发,在街角巷陌间孕育,在一片热气腾腾中蓬勃生长,汇聚了独具特色的津派文化。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将于12月28日20:00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首播。

本期节目邀观众和主持人撒贝宁,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演员黄志忠一起,浏览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古文化街区、广东会馆、鼓楼,在热情与幽默的氛围中解锁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天津非遗。

掏镲、叫镲、过脖、镲花、淴镲是汉沽飞镲基本功的五个招式,其主要的表演动作,讲究手、眼、身、步配合,而鼓的加入,控制着节奏和气氛,为汉沽飞镲注入了灵魂。传统的飞镲与舞蹈结合,成为一种热闹、欢快的表演形式,同时也成为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户外活动。

本期节目邀请到相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氏相声第三代传人、马三立先生之子马志明,正如他所说:“我们相声更多刻画的是百姓生活,像《纠纷》这个故事,于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传统思想。”

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大的特色是“半印半画”,木版雕出画面线纹后用墨印在纸上,经过多次单色版套印后,再以彩笔填绘,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最重要,也是与其他年画不同的一步。

杨柳青木版年画画社成员巧妙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将年画中最经典的年画娃娃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作出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文创产品,使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年画焕发新生。当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数字化藏品形式的《海河绘》,以动态效果的方式,让人可以直观感受到水扬清波、直奔大海的海河,感受“老艺新传”的独特魅力。

天津的大鼓艺术源远流长,与运河文化紧密相连,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南北曲艺在这里互动、交融、发展,形成了天津独特的码头曲艺文化景观,也诞生了铁片大鼓、含灯大鼓和京东大鼓等各具特色的大鼓流派。

天津泥人张是“海河边上孕育出来的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讲究“塑、绘、形、神”。追求“传神”是泥人张彩塑工艺最大的特点,通常泥人肤色需要绘制30多遍,眉眼需要绘制5~10次,才能呈现肌肤吹弹可破的质感。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手艺人可以轻松获取适合泥塑的泥砖。但在老一辈的手艺中,泥塑的主要原料来自天津西郊古河道地下1米处的一层红色黏土——红胶泥,在过筛、打浆、风化形成的泥块中加上棉絮后,还需反复用斧锤砸揉至少五六小时制成“熟泥”,再用油布包好放置地窖整整三年,才能开始做泥塑。老一辈泥人张手艺人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泥人张之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现代泥人张手艺人在坚守泥塑制作技艺根本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艺术融合之路,着力于在不同的方向为泥塑艺术注入新生元素,也引入了3D打印等新材料和新技术,使泥塑艺术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弓立芳

来源:青瞳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