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刚官宣,由于蕾连续第三年担任春晚总导演,消息一出,评论区“稳定”与“审美疲劳”的讨论就炸开了锅。春晚这块国人除夕的心头肉,每年都被寄予厚望,而作为掌舵人的导演,既是功臣,也是“背锅侠”。三年连任,意味着由于蕾的执导风格在创作上实现了连续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
央视刚官宣,由于蕾连续第三年担任春晚总导演,消息一出,评论区“稳定”与“审美疲劳”的讨论就炸开了锅。春晚这块国人除夕的心头肉,每年都被寄予厚望,而作为掌舵人的导演,既是功臣,也是“背锅侠”。三年连任,意味着由于蕾的执导风格在创作上实现了连续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春晚,真的能突破自己吗?
先说主持人团队。撒贝宁、任鲁豫、尼格买提这“三驾马车”稳坐中央舞台,从专业水准上来说,他们确实无可挑剔,但连续几年不变的搭配也让人感到些许单调。“铁三角”固然有他们的“稳”,但春晚是需要一些“冒险精神”的节目。观众既想看熟悉的脸,也想要些“惊喜感”。
女主持这边稍微复杂一些。马凡舒继续留任的可能性很高,朱迅的回归更是被期待。这种新老结合的模式倒是体现了春晚的一点“思变”,但说实话,观众的口味可没这么好敷衍——不是换几个人就叫创新,关键是这群人能不能真正让春晚节目有新气象。
回想当年的赵忠祥、倪萍搭档,或者董卿的机智风采,他们不仅是主持人,更是春晚的灵魂人物之一。今天的主持团队虽然年轻化,但整体气质太过趋同:阳光、大方、职业化,却少了一点让人拍案叫绝的个性。尤其是面对年轻观众的审美变化,主持团队如何兼顾传统与潮流,确实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每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是争议焦点。从赵本山时代的“万人空巷”,到现在的小品相声节目“看着热闹,笑点拉胯”,语言类节目的影响力和共鸣感,已然大不如前。原因很简单:段子多了,生活少了;流量艺人多了,真材实料少了。
近年来,一些作品硬生生为了追求政治正确、情感煽情而失去了原本的幽默感,导致观众吐槽“笑点全靠演员喊出来”。此外,语言类节目更要面对全社会观众的审视,既不能跑偏又不能油腻。这次春晚会不会给观众一个“笑出声”的惊喜,还是和以往一样“图个热闹”,就看于蕾导演的眼光和魄力了。
从80年代“接地气”的草根小品,到90年代“精致专业”的主持巅峰,再到如今“年轻化”的全民合家欢,春晚这些年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在“传承”和“迎合”之间找平衡。但问题在于,它迎合的究竟是谁?
年轻人喜欢“有梗”的节目,年长者喜欢“有情怀”的表演,这些需求并不矛盾,但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创意执行来化解。如果把节目做成了过度包装的流量秀,或者一味煽情的怀旧大会,观众肯定不买账。说到底,春晚的核心价值是让大家在大年三十有得聊、有得笑、有得感动,而不是看完之后一脸问号:这三个小时到底是给谁准备的?
春晚年年做,但年年都像在“走钢丝”。一个节目既要满足观众的情感期待,又得紧扣时代脉搏,还得对年轻观众友好,确实难。于蕾导演这次能否三战全胜,打破“稳”的疲态,为这个“42岁”的节目注入一点真正的活力?你觉得春晚的主持阵容和节目编排,最需要的改变是什么?欢迎评论区聊聊!
来源:喜欢喝奶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