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到底”院士:杨士莪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4-12-31 16:13 3

摘要:“莪(é)”是一种生长于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冥冥中,似乎注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1931年8月9日~2024年3月19日)与水的不解之缘。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诗经·小雅》

杨士莪(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莪(é)”是一种生长于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冥冥中,似乎注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1931年8月9日~2024年3月19日)与水的不解之缘。

一路北上 为国“听”海

1947年,16岁的杨士莪考入清华大学,在理学院物理系学习。临近毕业时,他听说刚成立的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物理教师紧缺,便毅然报名,从北京来到大连,入校任教。

20世纪50年代,作为声学分支学科的水声学在我国仍处于空白阶段,海防形势严峻,我国长达数千公里的海岸线防御薄弱。

海岸线(图源:千库网)

当时,用于水下监测的声呐设备均依赖进口,这一关键技术的掌握势在必行。为满足祖国的急切需求,杨士莪迎难而上,大胆挑战,潜心钻研水声学。

为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即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杨士莪被选中,受命从大连前往哈尔滨。他将满腔热情和心血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他信仰的火焰从未熄灭。

怀揣报国志 筚路蓝缕

在学习中,杨士莪发现水声专业只有声呐方向远远不够,于是他积极倡导拓宽声呐学领域,建立多学科综合性的水声专业。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水声工程,是对水下声学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受制于水下环境,光的穿透能力有限,电磁波衰减速度较快,只有声波可在水中实现远距离信息传递且衰减较缓慢。因此,为探测海中的情况,发展水声科技至关重要。

然而,“从零开始”创建一门综合学科谈何容易——培养计划制订、教材编写、教师培养、招生等诸多问题都要考虑在内。面对海军工程系领导质疑“会不会有些好高骛远”时,杨士莪坚定地答道:“不立这个标杆在那儿,不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就永远上不去!”

带着这份韧劲和气魄,杨士莪与同事在哈军工从无到有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参与培养了我国首批水声工程专业骨干。并且,他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为各类海洋装备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站到底”院士坚守讲台

步入耄耋之年,杨士莪仍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他对水声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不减,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杨士莪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工作,他尊重课堂,坚持全程站着为学生们上课,被称为“一站到底”院士。

课堂上,他思路清晰,声如洪钟,板书工工整整写满几块黑板。课下,他亲力亲为,为学生批改作业。当学生请他审阅论文时,他及时反馈,给出合理的建议。92岁高龄时,他仍不顾阻拦,坚持参加海上科学考察,亲临现场。

“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杨士莪说道。

撰文 | 李艳涵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段阳阳

运营编辑 | 段阳阳

质量审核 | 业蕾

❖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杨士莪:践行强国梦想 守卫万里疆》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