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盛极30载的《梨园春》,倪宝铎离去后,为何庞晓戈难独撑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1-09 19:03 1

摘要:《梨园春》,这档陪伴了无数人青春、家庭时光的河南卫视老牌节目,曾经火得不行。

《梨园春》的余晖:主持人更迭与改版风云下的戏曲综艺挑战

有些节目,就像一棵老树,扎根在记忆深处,怎么都忘不掉。

《梨园春》,这档陪伴了无数人青春、家庭时光的河南卫视老牌节目,曾经火得不行。

它不仅是戏迷们的精神家园,更像一盏灯,照亮了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一隅天空。

可是啊,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主持人换了,节目改了,观众的心却没能一直留住。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1994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梨园春》。

那时候,娱乐没现在这么丰富,电视机里能让一家人围着看的节目也不多。

《梨园春》就像春天里的一股暖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节目好看,内容丰富,演员们的表演真是绝了,有种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的魔力。

当时,主持人倪宝铎成了观众心中的“戏曲大哥”,他幽默风趣,懂戏曲又会聊天,现场气氛被他拿捏得死死的。

每次节目播出,都像一场热闹的大戏,大家边看边议论,电视机前总是坐满了人。

可惜啊,人生哪有不散的宴席。

后来倪宝铎退出了节目,《梨园春》也开始进入了“新阶段”。

接棒的主持人庞晓戈,确实也很努力,戏曲基本功扎实,主持风格也不赖,但这时候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节目收视率往下掉,观众也不像从前那么热情了。

节目组为了挽回颓势,搞了不少新鲜花样,比如引入“擂台模式”。

本来想着让选手们比赛比得更有看头,可是弄着弄着,反倒引来了争议。

有人觉得,这种竞技模式太功利了,把戏曲原本的韵味都整没了,节目看着越来越不像从前。

说实话,观众的心哪有那么容易骗。

节目再怎么改,一旦失去了根本,那种文化的厚重感和那股人情味,就回不去了。

《梨园春》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庞晓戈和节目组没少想办法,换评委、加广告、尝试新环节,忙得焦头烂额,可观众该不看还是不看。

忠实粉丝走了,新观众又吸引不来,恶性循环一旦开始,结果显而易见:收视率跌,广告收入少,节目越来越难做。

说到底,这问题不是单靠主持人换了或者节目改了就能解决的。

观众的需求变了,时代也变了,传统戏曲这种需要时间慢慢品味的艺术形式,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大家更喜欢短平快的娱乐内容,一刷手机就能笑出声的那种。

而戏曲呢?

它需要沉下心来听、来看。

这种节奏上的不匹配,才是《梨园春》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危机里也藏着机会。

国家这几年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戏曲这种老艺术,正在被重新审视。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也多了一分兴趣,像汉服、国风音乐这些不就挺火吗?

《梨园春》如果能抓住这波机会,说不定还能翻身。

比如,节目可以试试和网络平台合作,做点直播互动,拉近和年轻观众的距离;或者找些跨界明星来增加节目热度;再不济,用点高科技,比如VR、AR那种,来个沉浸式观赏体验,让观众觉得有新鲜感。

当然了,这些创新不能把传统给丢了。

戏曲的魅力就在它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这些东西要是没了,那节目也就没灵魂了。

所以,节目组得在创新和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

比如,在保护传统戏曲剧目的同时,也要引进一些新元素;在保持戏曲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化的表达方式。

这样,既能吸引年轻人,又能让老观众觉得亲切。

其实,观众想要的东西,归根到底还是那份真情实感。

他们希望看到的不只是高水平的表演,还有节目的温度和人情味。

节目组如果能多听听观众的声音,多了解他们的需求,或许《梨园春》还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虽然现在的《梨园春》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超级王牌,但它的意义和价值依然在。

那种对戏曲艺术的热爱,那股传承传统文化的执着,始终没有变。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梨园春》会以全新的姿态重新站在观众面前,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至于它会走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但希望总是要有的。

最后,不妨留个小问题吧:在这个讲究“速食”的娱乐时代,戏曲综艺到底该怎么走?

是坚持守住老传统,还是大胆创新?

是靠流量明星拉热度,还是继续深耕内容?

大家怎么看?

欢迎分享你的想法,说不定你的点子就能成为让戏曲综艺焕发新生的灵感呢!

来源:完全化综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