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相声小品不好看,饺子不背锅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1-12 08:58 2

摘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包饺子”梗传遍网络,成了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代名词,成了节目老套、内容空洞、强行煽情的挡箭牌。就好像节目受制于审核要求,不得已而为之,春晚相声小品一直这样似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包饺子”梗传遍网络,成了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代名词,成了节目老套、内容空洞、强行煽情的挡箭牌。就好像节目受制于审核要求,不得已而为之,春晚相声小品一直这样似的。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春晚语言类节目本不该这样,也并非早就如此,“包饺子”是在为创演不给力背锅。

当然了,节目质量下滑的因素很多,但创演不给力也是重要因素。

一、“包饺子”梗的由来。

有人说是源于1994年春晚小品《吃饺子》,还有说是与一男人包饺子视频有关,最广泛说法是源于2020年春晚小品《风雪饺子情》。《风雪饺子情》中不但多次出现“饺子”台词,而且最终也是以“包饺子”大团圆,令人尴尬得脚底能抠出个三室一厅来。

热梗无论来源何处,都只是人们吐槽的一个载体,借以表达对春晚语言类节目质量低下、强行圆满结局的失望与不满。

面对这样的评说,创演人员并不多做解释,依旧一年年地延续“包饺子”,渐渐地大众就形成了某种共识——春晚限制太多了。

固然,上春晚不同于日常演出,有着诸多的要求与禁忌,但这不是烂节目充数的理由,只是迎合了创演各方的需求而已。之前同样是春晚这个平台,同样有着诸多限制,可却出了无数个精品节目。

“包饺子”现象在多地春晚都比较普遍,央视春晚更有代表性,也最为人们诟病。

二、央视春晚主创团队产生方式,历经了任命——竞标——任命三个阶段,节目质量也随之起起伏伏。

从第一届春晚开始,到1992年春晚,创编团体都是采用任命形式产生。当时创编演名家荟萃,功底深厚,许多人刚刚获得艺术第二春,创作热情极其高涨,优中选优自然精品迭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也趋向于程式化、趋同化,变革势在必行。

从1993年开始,央视春晚创编团队实行竞标制,多家竞标团队需要经过动员、投标、公开陈述、选拔淘汰、上报方案、总局批准多个程序,最终中选团队与方案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团队中标后,倍加珍惜来不易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选节目、定演员,一轮一轮地筛选。在这种严苛筛选形式下,即使赵本山、姜昆、冯巩这样的名家,也都有过多次节目被毙的遭遇,有些演员甚至经受了播出当晚节目被拿掉的残忍。

也正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下,创编团队的理念得到了最大程度体现,演员的潜力也被挖掘到极致,又恰逢声光电科技快速发展,一台台美轮美奂的央视春晚呈现了出来,至今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随着一年年时间推移,随着更多的手段被采用,创新越来越难,竞标的优势也渐渐减弱,于是从2011开始又实行了任命制。

三、节目质量下滑的因素。

1、缺乏竞争,视野受限。

同样是不经过竞争而产生的主创团队,但2011年之后的客观环境、主观意识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已经不可能拿出那么多时间专干这件事,大多数人也没有了那么深厚的生活与艺术沉淀。也与竞争制下胜出的大多数团队,在方案打磨、节目统筹、创编激情、人员选拔上差了层次。

2、娱乐形式多样化对春晚形成一定冲击。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公共娱乐平台迅猛增加,很大程度上稀释了春晚节目视觉冲击力,也增大了人们对节目质量的过高期望值。

同样是因为平台扩张,演员与创编导出名及获利方式翻倍增加,产出比大幅度失衡,上春晚的诱惑力极大减弱。

3、创作源泉严重不足,演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人难堪大任。

创作收益低严重影响创作热情,许多创作者改做影视剧或其他工作,曲艺作者队伍越发萎缩,创作源泉不足严重影响作品质量与产出。

相当一部分演员业务不精,基本功不扎实,演出经验与经历欠缺,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出精品,包袱也根本没有艺术性。还有一些演员重视程度不够,对春晚舞台缺乏应有敬重,更不可能拿出合格作品了。台上忘词、舞台事故明显、无故笑场、频出乏相等等表现就是最好证明。

4、流量至上、娱乐至上、缺乏担当严重影响演员选拔及创作态度,最终的作品质量就是明证。

追逐人气历来都是晚会及大活动重要选项,但对度的掌握不同,也影响了最终节目质量。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马季、姜昆、冯巩、陈佩斯、赵本山等人人气颇高,偶尔也做主持人或反串节目,但无论主创团队还是演员自身都知道各自主业是什么。因此,春晚剧组即使照顾也仅限房间安排稍好一些、减少审核次数等方面,演员也有自知之明,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与几个月的辛勤付出,节目自然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但近些年以来,一夜爆红事例比比皆是,出名机会翻倍增加,创演团队向流量大幅让步,只要你红就能上。问题是许多流量演员红的是人设,但业务却不精,也难有更多精力投入在春晚创演上,而且有些演员本身就不是搞相声小品的,能出好作品才怪。另外,有些水平与能力不错的演员,既不愿被流量伤自尊,也不愿错失其他名利机会,干脆就放弃了春晚,也是春晚语言类节目质量次的因素。

创演团队妥协于流量,也没有过硬的针砭时弊作品,于是“包饺子”就成了必然,也成了最保险的题材。虽然这样可能会被观众喷,但起码不会出事,无过便是功嘛。

就这样,“包饺子”成了春晚的背锅侠,也为春晚相声小品质量低打了预防针,正在一次次印证着“没有最次,只有更次”这句话。

当然了,现在媒介发展迅猛,传播能力极其强大,尤其负面消息更是会加码传播,也是导致创编团队求稳的重要因素。不过既然承接了这项工作,有些责任和担当是不可避免的。

春晚团队的老师们,我理解你们的辛苦,也理解你们承受的巨大压力,更清楚相声小品质量下滑至今并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责任。我不敢过多的苛求各位,只是希望相声小品能比上届质量高一点点,能够逐年有所提升,直至“包饺子”变成真的包饺子,而非受人诟病的背锅侠。否则春节晚会将越来越被看轻,各位及其以后的团队付出的辛苦也会是受累不讨好。

拜托各位老师了!

来源:曲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