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在忙碌中迷失方向,渴望有一方宁静的天地,让心灵得以沉淀。2024 年,《十三邀》就像一位智慧的老友,通过深度访谈,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充满思想的世界,探讨人生、社会与时代的奥秘,豆瓣高评分便是观众对其深刻内涵的认可。让我们一起回顾节目中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在忙碌中迷失方向,渴望有一方宁静的天地,让心灵得以沉淀。2024 年,《十三邀》就像一位智慧的老友,通过深度访谈,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充满思想的世界,探讨人生、社会与时代的奥秘,豆瓣高评分便是观众对其深刻内涵的认可。让我们一起回顾节目中的精彩片段,探寻那些能让我们在 2025 年及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受益的思考与感悟 。
许倬云:时代浪潮下的坚守与担当
94 岁高龄的历史学家许倬云,身体虽被困于轮椅之上,仅两根手指能活动,但他的思想却如浩瀚宇宙般深邃且自由。他坚持写作、直播,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寻,对社会的关怀从未有一刻停歇。当谈及人生遗憾,他一句 “但悲不见九州同”,饱含着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这份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许先生鼓励年轻人关注家国民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他的话语让我不禁想起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
正如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将自己的理想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紧密相连,用汗水和智慧让无数人免受饥饿之苦。我们应从许先生和这些前辈身上汲取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守内心信念,积极为社会贡献力量,在规划未来时,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让生命更有价值 。
林小英:教育困境与自我认知的探寻
在与北京大学林小英副教授的对谈中,节目围绕教育、公平、内卷等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面对学生 “国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 的提问,林小英直言 “就是” 。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升学竞争激烈的当下,学生们在 “卷” 中迷失自我,内心迷茫。这让我们反思,在追求学业和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如同这些学生一样,一味随波逐流,而忽略了对自我内心的探寻?
纪伯伦曾说:“我们走得太远,忘了出发的缘由。”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被外界的标准和期望裹挟,拼命追求所谓的成功,却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本有着安稳的生活,却在人到中年时,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梦想,毅然抛弃一切,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应被世俗的标准所定义,我们要明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被外界单一的评价标准所束缚,在规划未来时,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和优势,而不是盲目跟风 。
陈嘉映:哲学视角下的生活真谛
哲学家陈嘉映认为,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物,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我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和简单的幸福。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描绘的那样,他远离喧嚣的城市,独自在湖畔生活,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自然的美好,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
陈嘉映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在规划未来时,不应只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更要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我们每天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却很少停下脚步,感受家人的陪伴、自然的美好。从现在起,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
泰勒・本 - 沙哈尔:幸福、文化与社会的多面审视
泰勒・本 - 沙哈尔在哈佛大学开设的 “积极心理学” 和 “领袖心理学” 备受欢迎,其中 “积极心理学”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幸福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的课程,他也因此被称为 “最受欢迎的导师”。他致力于个人及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领导力提升等研究工作。
在《十三邀》的访谈里,泰勒・本 - 沙哈尔教授指出,幸福并非物质堆砌的结果,而是源于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内心的自洽。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更高的社会地位就能获得幸福。然而,当我们把幸福的定义简单地与物质挂钩,就会陷入无尽的追逐与焦虑之中。
他举例说疫情期间的那些医护与服务工作者的价值被国家看到,受到了表扬,本来是一个机会可以探讨他们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但仅此而已。
谈及美国文化,教授犀利地指出,美国文化中过度强调个人主义,虽然激发了创新与竞争,但也导致社会关系的疏离与集体意识的淡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比如在一些社会问题上,各方难以达成共识,因为每个人都从自身立场出发,缺乏大局观和合作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 “和” 与 “集体主义” 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个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像古代的家族观念以及现代的社区互助,都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对于美国的政治现状,教授对总统决策和政治体制也表达了自己的批判。他认为政治极化现象严重,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使得政策难以有效推行,真正关乎民众福祉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政治应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而不是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我们在看待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时,要保持客观理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咏梅:在平静中洞察生活与自我
咏梅参与的那期节目,凭借对生活细腻且深刻的洞察收获了众多观众的喜爱。节目中,她分享了自己演艺生涯不疾不徐的成长历程,没有被娱乐圈的浮躁裹挟,始终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对待表演与生活。
她提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性格塑造有着深远影响 ,父母给予的爱与包容,让她内心充满安全感,也养成了平和的性格,这使得她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内心的秩序。
当谈及演艺事业的起伏,咏梅表示,她更在意作品是否能打动自己,而不是单纯追求热度和流量。她的这种态度与当下部分演员一味追逐商业利益、忽视作品质量的现象形成反差。正如她所说:“表演是一场修行,不能被外界的喧嚣扰乱节奏。” 这让我们反思,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能坚守初心,不被短期的利益和虚荣所迷惑,专注于自我成长与价值实现。她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不必羡慕他人的 “高光时刻”,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同样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
伍迪・艾伦:电影艺术与人生哲学
著名导演伍迪・艾伦在节目里分享了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独到见解,他强调电影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表达自我、剖析社会的有力方式。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人性、爱情、道德等永恒主题,用独特的叙事和幽默诙谐的风格,展现生活的荒诞与真实。从《安妮・霍尔》到《午夜巴黎》,他的作品充满对生活的洞察与思考,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谈及创作灵感时,伍迪・艾伦表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人们的情感纠葛以及社会现象都是他灵感的源泉。这启示我们,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库,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就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注入无尽的活力。
同时,他在节目中提到自己一直在低温区燃烧,这种不追逐喧嚣、保持内心平静的创作态度,也值得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借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干扰,而伍迪・艾伦告诉我们,坚守内心的节奏,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
陈东升:战略、初心与商业哲学
在《十三邀》与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的对谈中,他分享了诸多关于商业战略、人生选择的深刻观点。管理着超百亿资产的他,却有着超越财富本身的追求 。
陈东升认为,战略决定一切,战略聚焦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他回忆创业初期,创办嘉德拍卖时被人轻视,可他心中怀揣着成为 “中国的索斯比” 的梦想,将看似不起眼的事业赋予了崇高意义。这正如他所说:“同样一件事,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就是不同的结果。” 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商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以积极且富有使命感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学习时,往往能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
谈及人生理想,当被问到若回到从前是选择如马克思般穷困潦倒但思想永存,还是成为成功企业家时,陈东升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他坚信思想的力量是永恒的。这让我们思考,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世界的富足,我们应在有限的人生里,探寻能留下深远价值的事物 。
陈东升还提到,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高光时代来临的前奏。企业面临困境时,正是创新与寻找新路的契机,泰康在面对挑战时不断突破,才有了如今的成就。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挫折并非终点,而是成长与蜕变的转折点,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在为未来的成功积累能量 。
回顾这些《十三邀》中的精彩片段,我们在他人的故事和思考中,找到了关于人生、未来规划的诸多答案。
2025 年,愿我们都能放慢脚步,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带着从节目中汲取的思考与感悟,勇敢前行,去追求有深度、有意义的人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
#春节不停更挑战#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