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无锡景》唱腔引争议:无锡话VS苏州话 谁才是吴文化的传承者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2-02 02:51 1

摘要: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上的一曲《无锡景》,无意中引发了苏州、无锡两地网民的激烈讨论。原本是一首展现无锡风情的歌曲,却因唱腔接近苏州评弹,被部分苏州网友认为“全是‬苏州元素‬”,甚至调侃“只要改个名字,立马变成苏州”。这一争议迅速从民间蔓延至官方,“苏州发布”和“无

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上的一曲《无锡景》,无意中引发了苏州、无锡两地网民的激烈讨论。原本是一首展现无锡风情的歌曲,却因唱腔接近苏州评弹,被部分苏州网友认为“全是‬苏州元素‬”,甚至调侃“只要改个名字,立马变成苏州”。这一争议迅速从民间蔓延至官方,“苏州发布”和“无锡发布”的互动更是将话题推向了高潮。“苏州发布”表达了对无锡展示苏州元素的感谢,而“无锡发布”则委婉回应:“这不是苏州元素,不要自作多情。”两地网民的争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无锡话与苏州话,谁更江南”的文化论战。

无锡话VS苏州话:谁才是吴文化的真正传承者?

在这场争论中,语言成为了焦点。有网友直言:“苏州话可是公认的吴地正宗语。”然而,有历史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无锡话才是吴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至今保留着古吴语的标志之一——“尖团音”,而苏州话则更多了一些“脂粉气”。更有学者指出,苏州话起源于无锡东部——梅里(今梅村和鸿山、鹅湖一带),因为那里是泰伯创建吴国和吴文化的发祥地。吴国后期迁都苏州,将方言带过去并发展壮大。因此,从历史渊源来看,苏州话可以说是无锡话的衍生。

无锡网民“吴文化守护者”评论道:“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梅里是吴国的第一个都城,苏州话是从无锡话演变而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苏州网民“姑苏小调”则反驳:“苏州话是吴语的正宗,无锡话只是江南话里的一个变种,连江阴人都瞧不上。”

文化之争:无锡与苏州,谁更“江南”?

除了语言,两地的文化也被拿来比较。有网友认为,春晚无锡分会场展示的“无锡风情”与苏州几乎一模一样。无锡的南长街与苏州的山塘街,都被形容为“小桥流水、枕上人家”,甚至连《无锡景》的发音都与苏州话无异。苏州网友“江南烟雨”调侃道:“把无锡的名字换成苏州,简直毫无异样,就像苏州、无锡是一家一样。”

然而,无锡网民“梅里后人”则强调:“无锡的文化底蕴更深厚。泰伯建吴在无锡,先有无锡再有苏州。京杭古运河的无锡段南长街保留了原貌,还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这是苏州山塘街无法比拟的。”

历史与现实:吴文化的根源与未来

这场争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苏锡常地区长期以来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竞争。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张其昀曾评述:“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梅里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见证了吴国的早期发展。然而,随着吴国迁都苏州,苏州逐渐成为吴文化的代表。尽管如此,无锡在吴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语言研究学者指出,泰伯创立的吴文化以梅里为都城,因此无锡话是吴语最正宗的代表。苏州评弹作为吴文化的衍生产品,自然与无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网友评论:“有人挑拨苏锡关系,还是先翻翻历史,了解吴文化根源,再来说评弹属于谁。”

结语:争的是历史,看的是未来

这场关于“谁更江南”的争论,表面上是对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实则是对历史根源和地域认同的探讨。无锡与苏州,作为吴文化的两大代表城市,各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正如网友“江南行者”所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无锡走走,听听各地的语言,感受吴文化的多样性。几千年的历史边缘有谁分得清?重要的是如何向前走,争个啥。”

无论是无锡话还是苏州话,都是吴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无锡的南长街还是苏州的山塘街,都是江南水乡的瑰宝。与其争论谁更“江南”,不如携手传承和发扬吴文化的精髓,共同书写江南的未来篇章。

来源:新媒体传媒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