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晚作为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40多年以来,一直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期待,可以说是一台万众瞩目的文艺盛会。当然,关注收看的人多了,对于节目的观点自然也就多了。每年晚会结束后,难免会有网民对节目编排、内容选择、演出效果发表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春晚作为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40多年以来,一直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期待,可以说是一台万众瞩目的文艺盛会。当然,关注收看的人多了,对于节目的观点自然也就多了。每年晚会结束后,难免会有网民对节目编排、内容选择、演出效果发表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其实,春晚做为中华民族的年度盛会,做为一道供全国甚至全球观众品尝的“年味大餐”,需要在“食材”选择、“口味”搭配、“烹调”方式、“营养”成分等方面做一个全面均衡的统筹,而不可能像快餐一样,只突出某一个特色、某一种口味。在这餐食中,肯定有挑动我们味蕾的菜品,但也不可能全部挑动我们的味蕾。
2025年春晚里49个节目好比49道菜,要符合所有人的“口味”,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比如今年部分舞蹈节目通过扩展现实(XR)技术,将真实场景与虚拟画面融合。《喜上枝头》将舞台打造成一幅展开的宋画,勾勒出“人在画中舞”的美学意象,传递“喜鹊登枝报喜来”的美好寓意;现代芭蕾《伊人》将春晚舞台变幻成一池春水,优雅的芭蕾与水的灵动完美融合,营造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缱绻意境,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视觉效果,极大地增强了临场感。但也有少数网友认为过多的使用“高科技”,削弱了演员的表演,拉低了晚会的“人情味”。
晚会通过重庆、湖北武汉、西藏拉萨、江苏无锡四个各具特色分会场,实现了跨地域联动,精彩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强化文化认同。但也有的网友则认为,分会场过多,切割了晚会的整体性。
春晚是主流文化和艺术的展示舞台,不可能融合所有人的想法和见解。在雅俗共赏的同时,更需要坚持世界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就如沈腾在小品《金龟婿》中的台词:如果三观不正那五观也是扭曲的。晚会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而降低思想性。
其实,春晚对中国人来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认同,已经不只是一场晚会,而是一个不可替代“文化符号”,是人们寄托美好祝福和文化信仰的载体,是国家与民同欢的重要形式,有着重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春晚不是不能接受批评”,在春晚后关注全民需求找出深层的情感和情绪元素,也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在新形式和新内容的触动下,搭建共情渠道,在推陈出新中找到认同感。在欢声笑语中,为观众呈上一道有深度、有内涵,振奋人心、情真意切的“文化大餐”,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创新。(廖永华)
来源:娄底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