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笑出泪,子女刷手机:谁杀死了中国人的春晚快乐?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2-07 15:02 1

摘要:除夕夜,电视里响起《春节序曲》,厨房飘来饺子的香气,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这是中国人心照不宣的“年味仪式感”。可当主持人说出“让我们一起倒计时”时,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低头刷手机。曾经让全家捧腹的相声小品,如今被网友调侃为“网络段子大合集”;那些精心编排的歌舞节

除夕夜,电视里响起《春节序曲》,厨房飘来饺子的香气,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这是中国人心照不宣的“年味仪式感”。可当主持人说出“让我们一起倒计时”时,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低头刷手机。曾经让全家捧腹的相声小品,如今被网友调侃为“网络段子大合集”;那些精心编排的歌舞节目,在短视频平台15秒神曲的对比下显得格外漫长。一个持续40年的疑问再度浮现:春晚,还能带来纯粹的快乐吗?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尚属稀缺品。当李谷一在首届春晚唱响《乡恋》,当陈佩斯用无实物吃面条引爆全国笑点,这场晚会提供的不仅是节目,更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文化特权”。据央视统计,1983年首届春晚收视率高达96%,而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降至20%以下。

这种下滑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对注意力的彻底解构。B站跨年晚会能精准推送二次元宅舞,抖音用算法编织个性化笑点,甚至“春晚吐槽”本身都成了比节目更热闹的亚文化。当观众手握千万种快乐选项,春晚却仍需兼顾9岁孩童与90岁老人、北方观众与南方习俗,这种“最大公约数”创作逻辑,注定难以满足碎片化时代的娱乐需求。

但数据背后的另一组数字更值得玩味:春晚全媒体触达人次连续三年突破120亿,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800亿。在深圳打工的小王坦言:“陪爸妈看春晚时总忍不住刷手机,可要是真取消春晚,除夕夜反而像少了点什么。”这种矛盾心理揭示着春晚的深层价值——它早已超越娱乐产品,成为中国人情感联结的“文化基础设施”。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者张教授指出:“年轻人吐槽的‘尴尬’,恰恰是春晚作为代际对话场的特殊性。父母通过小品里的婚恋观与子女碰撞,祖辈在戏曲联唱中重温传统,这种价值碰撞本身就在构建家庭记忆。”就像年夜饭未必每道菜都合胃口,但少了任何一道,年味就缺了角。

面对挑战,春晚并非固步自封。2024年春晚首次启用XR技术打造虚拟会场,让航天员在空间站“穿越”到舞台;脱口秀演员的加入虽引发争议,却让00后观众有了停留理由。更微妙的变化在内容维度:从早期强调“普天同庆”到近年凸显“个体叙事”,外卖小哥、抗疫医护等普通人故事占比提升35%,这或许暗示着春晚正在从“造神坛”转向“建桥梁”。

正如总导演于蕾所说:“我们不再追求让所有人开怀大笑,而是希望每个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触点。”当河南山村的老人在《早安隆回》旋律中跳起广场舞,当海外游子看着武术表演眼眶湿润,这种快乐早已超越感官刺激,升华为文化认同带来的深层愉悦。

回望1983年那个只有五部热线电话的春晚,再看如今8K超高清、竖屏直播的技术迭代,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团圆的期许。当我们不再需要春晚充当唯一的快乐源泉,反而更能读懂它的珍贵:就像除夕夜的饺子,重要的不是馅料是否新奇,而是一家人包饺子时面粉沾满衣袖的温度。

或许某天,春晚终将淡出舞台中央。但至少在今天,它仍是十几亿中国人共同书写的“情感年鉴”——记录着时代浪潮下的变与不变,见证着每个平凡人心中那份笨拙却真诚的守候。

来源:孩童体能锻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