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语探华夏,智慧耀古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成语探华夏》2月7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成语探华夏》的宗旨是通过成语这一汉语言文字的“活化石”,探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总台《成语探华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听盛宴
成语探华夏,智慧耀古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成语探华夏》2月7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成语探华夏》的宗旨是通过成语这一汉语言文字的“活化石”,探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节目以有着“成语典故之都”美誉的河北省邯郸市为背景,结合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多种创新形式,将成语故事与历史文化、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语文化盛宴”。
一、彰显文化自信,深度赓续文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
《成语探华夏》的主题立意深刻而宏大,旨在通过成语这一汉语言文字的瑰宝,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智慧。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节目通过挖掘成语背后的故事,展现成语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揭示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从而推动大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1. 彰显成语所蕴含的中华文明五大特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语探华夏》节目,深度挖掘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在增强国人文化认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深度发力。
成语是汉语言文字的“活化石”,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节目深入挖掘成语的历史渊源,展现成语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例如,从首期节目“物华天宝”和第二期节目“金戈铁马”中,我们看到“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源远流长”“革故鼎新”“别出心裁”“天下一家”“万众一心”“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亲仁善邻”等成语,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特别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康震老师点评那样,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胜体现了一种追求和平、避免不必要杀戮和破坏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战略智慧的高度重视,强调运用智慧和谋略,从整体上把握战争局势,以达到不通过直接交战就使敌人屈服的效果。节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从而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挖掘成语的现代意义
成语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节目通过“探本溯源”“三足鼎立”“扶摇直上”等环节,展现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例如,“互联网+”“创新驱动”等现代成语,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古为今用”、“至善至美”等成语,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的追求。这些现代成语虽然与古代成语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着人们思考和行动。
通过这些现代成语,观众可以感受到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活力,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3. 弘扬成语的文化传承功能
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比如,“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枕戈待旦”“秣马厉兵”等成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奋发图强。这种精神的传承是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仁者爱人”“从善如流”引导着人们在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时,遵循道德准则,追求正义与善良。节目通过召集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成语家庭,以组合的形式进行比赛,推动大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通过初选,最终有20支队伍来到节目录制现场,以答题、沉浸式情景剧等多种方式,在欢乐中切磋,在比赛中学习,共同体验成语故事中的文化之美。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还促进了成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二、 多元融合的文化呈现,环节新颖,沉浸体验
《成语探华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沉浸式的体验设计,不落窠臼,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代入感。
1、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节目通过“探本溯源”“三足鼎立”“扶摇直上”等环节,结合选手答题、演员演绎成语典故、讲述生活里的成语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现成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应用价值。例如,“探本溯源”环节通过文化专家的详细讲解,深入挖掘成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三足鼎立”环节通过选手的团队合作与竞争,展现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扶摇直上”环节通过选手的挑战与突破,展现成语的激励作用与精神力量。
2、 沉浸式的体验设计
将观众带入成语发生地的外景题目,感受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带领观众将视线聚焦在北响堂石窟,这座石窟与龙门、云冈并列为我国三大皇家石窟,由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开凿,现存洞窟22座,以南洞刻经洞、中洞释迦洞和北洞大佛洞最为雄伟,三窟中又以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为华丽,是国务院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游人很少,因为外界很少知道。他不仅详细导览,还在这里出题,让这里保存的文物活起来,带动了当地旅游。节目通过AR技术和情景再现,如将“以逸待劳”“岳母刺字”等成语典故生动演绎出来,以虚拟与现实穿梭的方式呈现,增强观众的沉浸感。节目还通过AI对抗,展现选手的智慧与策略,增强节目的竞技性与观赏性。
3、 文化专家的深度解读
节目邀请了知名文化专家,对成语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进行深度解读,增强节目的学术性与权威性。例如,单霁翔详细讲解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经过和文化价值,康震重点点评了“穷寇莫追”,凸显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争谋略和雄伟气魄,郦波详细讲解了“浩然正气”的典故由来和文天祥虽然战败但是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音,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他对忠诚爱国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至今激励我们保家卫国。蒙曼重点讲解了佛教传输到中国的路径和影响,讲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包容。这些著名专家的深度解读,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成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观众认识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这种深度解读不仅增强了节目的文化内涵,还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 表达创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打造文化精品节目
《成语探华夏》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节目通过VR、AR虚拟与现实穿梭、AI对抗等多种科技手段,将成语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例如,节目通过VR技术和AR技术打造了亦真亦幻可穿梭其中的魔幻感极强的场景,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视觉效果,还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体验感。
落实总台“思想+艺术+技术”,节目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以科技手段展现流动的时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演播室。众多成语通过激光投影等技术,呈立方体状,飘在空中,随时变幻,信手拈来,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无形中拉近了当代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从中可以窥见总台的传统文化节目通过回应时代需求,弘扬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与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总之,《成语探华夏》不仅是一档文化类节目,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盛宴。通过成语故事,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自信。(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