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节目内容来看,春晚的节目类型多年来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套路。歌舞节目总是绚丽多彩,演员们的服装精美、舞步整齐,可看多了就尝一道过于甜腻的点心,初尝觉得惊艳,次数多了便有些索然无味。小品和相声本应是春晚的笑点担当,然而近年来,有些小品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
年三十看春晚,这本该是一项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可如今却有不少人觉得“没劲”。这背后,其实有着诸多值得深思的缘由。
从节目内容来看,春晚的节目类型多年来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套路。歌舞节目总是绚丽多彩,演员们的服装精美、舞步整齐,可看多了就尝一道过于甜腻的点心,初尝觉得惊艳,次数多了便有些索然无味。小品和相声本应是春晚的笑点担当,然而近年来,有些小品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强行加入太多说教的内容,就像一个原本幽默风趣的朋友突然变得严肃古板起来,让观众笑不出来。而那些本应充满创意的魔术表演,也常常被观众提前猜到手法,失去了神秘的魅力。
再看看观众的需求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和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多元化。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白天可能在追着各种热门的美剧、韩剧,晚上又沉浸在网络综艺的欢乐海洋里。这些国外的剧集和网络综艺往往有着更加新颖的剧情、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大胆的创意。相比之下,春晚就像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者,显得有些保守和陈旧。
另外,春晚的受众群体极为广泛,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就导致春晚在节目编排上要兼顾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群体的喜好。这就像一个厨师要做一道菜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一样困难,结果往往是每个群体都觉得没有完全被满足。比如,年轻人可能希望看到更多流行文化元素的节目,像当红的偶像团体表演或者是反映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小品;而老年人可能更希望看到传统的戏曲节目,但戏曲节目在春晚中的占比却越来越少。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春晚的意义。春晚毕竟是一个陪伴了我们多年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几代人的春节记忆。在过去的岁月里,春晚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唯一的娱乐节目,那些经典的小品如《卖拐》系列,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些优美的歌曲,如《难忘今宵》,已经成为了春节的标志性旋律。
从社会层面来看,春晚也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在年三十这个特殊的夜晚,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可能都在同一时刻收看春晚,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纽带,将分散在各地的华人联系在一起。它就像春节的年夜饭一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习俗。
所以说,年三十看春晚觉得“没劲”,这是时代发展、观众需求变化和节目自身局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春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去重新吸引观众,重新成为年三十晚上大家翘首以盼的文化盛宴。
总之,年三十看春晚“没劲”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节目套路化、观众需求多元化以及受众群体广泛难以兼顾喜好等都影响了观众的感受。但春晚作为陪伴多年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凝聚的纽带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重新唤起观众的热情。
#趣评春晚#
2025.2.5于琼海
来源:重生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