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宋雨琦在微博晒出“只是累到躺下休息”的澄清时,评论区涌动着更复杂的情绪。这位24岁的女团成员并非首次因高强度工作亮起红灯:三年前海外巡演期间,她曾因连轴转的通宵排练晕倒送医。
凌晨三点的摄影棚外,孟子义搀着宋雨琦缓步前行的画面被镜头捕捉。
这个短短10秒的视频,撕开了综艺制作背后长期被忽视的安全隐忧——六年前高以翔猝死的阴影,此刻再度笼罩在《奔跑吧》的录制现场。
当宋雨琦在微博晒出“只是累到躺下休息”的澄清时,评论区涌动着更复杂的情绪。这位24岁的女团成员并非首次因高强度工作亮起红灯:三年前海外巡演期间,她曾因连轴转的通宵排练晕倒送医。
从练习生时期每天15小时舞蹈训练,到如今综艺里凌晨追车的玩命环节,她的职业轨迹折射出娱乐圈“拼命文化”的残酷法则。
节目组的危机公关堪称教科书级别——从艺人发声到官微辟谣仅用9分钟,但声明中“感谢付出”的措辞,反而激起网友对制作方“美化压榨”的质疑。
有现场工作人员透露,当晚录制涉及3公里障碍追逐,艺人需在零度气温下完成30次折返跑。这种将体能极限作为看点的设计,与当年高以翔事件前夜“你追我逃”的游戏设置惊人相似。
回溯2019年冬夜,35岁的高以翔在奔跑中倒下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彼时救护车延误的黄金4分钟,暴露出节目组医疗预案的致命漏洞。而今《奔跑吧》虽宣称配备三组随行医护,但粉丝拍摄的花絮显示,宋雨琦瘫坐地面近20分钟无人递水。这种“事后抢救优于事前预防”的思维,正是行业痼疾的缩影。
资深综艺导演李明(化名)坦言:“收视率厮杀逼着节目不断加码。现在艺人签合同前都要做体测,但没人敢拒绝制作方的游戏设计。”这种畸形的创作逻辑,让“安全第一”沦为片场最苍白的标语。
值得注意的是,宋雨琦事件中艺人、粉丝、平台形成了微妙默契。她迅速“报平安”的举动,恰是行业生存智慧的体现——去年某男星因公开质疑工作强度遭雪藏的前车之鉴,让多数艺人选择忍痛配合。而粉丝“心疼却骄傲”的控评,无形中助推了这种“敬业人设”的恶性循环。
来源:完全化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