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员王星因其在浙江卫视《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中的表现引发全网争议。这位年初刚经历缅北电诈死里逃生的艺人,以“撕裂伤口”般的表演叩击公众神经,也让一档竞演综艺陷入“吃人血馒头”的舆论风暴。
演员王星因其在浙江卫视《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中的表现引发全网争议。这位年初刚经历缅北电诈死里逃生的艺人,以“撕裂伤口”般的表演叩击公众神经,也让一档竞演综艺陷入“吃人血馒头”的舆论风暴。
从绝境到镜头:一场“自救”引发的争议
2025年初,王星因轻信“海外工作机会”被骗至缅北电诈园区的经历轰动全网。女友的跨国营救、多方力量的介入,最终让他脱险归国。这场劫难让王星成为公众同情的对象,也让他获得了浙江卫视抛出的橄榄枝——以“重生者”身份加盟《无限超越班》。节目中,他坦言底层演员的生存困境:“一天投50份简历,靠人脉才能‘捡’到工作”,这番剖白本应成为行业反思的契机,却因节目组的一个安排彻底变调。
节目组要求王星重现电影《孤注一掷》片段。这部改编自真实电诈案件的作品,主角的遭遇与王星的经历高度重合。镜头前,他紧绷着身体,反复摩挲手腕上的发圈,喃喃着“很想你,谢谢你”——这正是他在缅北靠思念女友支撑求生的真实反应。表演越沉浸,观众越窒息。预告片曝光后,“王星状态不对劲”“节目组消费苦难”的质疑声浪席卷社交平台。有网友痛斥:“这不是演技考验,是二次伤害!”
流量与人性的博弈:综艺边界的失控
《无限超越班》的争议并非偶然。这档以“挖掘演员潜力”为名的节目,前两季便因“剧本痕迹过重”“消费TVB情怀”遭诟病。第三季开播前,王星的加盟无疑为节目注入话题“强心针”,但制作方显然低估了公众对创伤伦理的敏感度。
争议背后,折射出影视行业的两难:当真实苦难成为“流量密码”,艺术表达与人文关怀该如何平衡? 支持者认为,王星的演出是“直面伤痛的勇气”;反对者则质疑节目组动机:“若真为展示演技,为何专挑刺痛他的题材?”更有声音尖锐指出:“女友和救援英雄的付出未被看见,王星却靠苦难名利双收,公平吗?”
重生之路:掌声与荆棘并存
面对争议,王星在2月节目录制时的一段发言或许是最好的注脚。摘下“绝不放弃自己”的标语墙时,他说:“冲破阴霾,才能重新发光。”女友的微博回应更显温情:“还原平日的自己就好。”
这份朴素期待,恰恰是公众担忧的核心——当综艺镜头不断将他推回缅北的记忆牢笼,“平日的自己”还能存在吗?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争议并非个例。早年《演员请就位》等竞演综艺便因过度炒作话题遭停播。若《无限超越班》继续将“猎奇”置于“专业”之上,恐难逃口碑反噬。正如网友呼吁:“请给王星一个疗伤的空间,而非将他困在流量祭坛。”
王星的综艺首秀,撕开了娱乐圈最矛盾的伤疤:苦难可以是故事的起点,却不该成为炒作的终点。
当镜头对准劫后余生的他,公众期待的并非“地狱级表演”,而是一个普通人重启人生的微光。
毕竟,真正的“超越”,从不是以伤痛为筹码的赌局,而是放下剧本后,那份敢于平凡的自由。
来源:白鹿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