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乘风”变成“中伤”!重视陈德容、王蓉、黄英三人冲突管理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3-31 14:33 2

摘要:《乘风2025》的排练室冲突,让陈德容、王蓉、黄英三人的名字爆红网络。这档标榜“女性互助”的节目,走到第六季终于在一些环节“变脸”了。

《乘风2025》的排练室冲突,让陈德容、王蓉、黄英三人的名字爆红网络。这档标榜“女性互助”的节目,走到第六季终于在一些环节“变脸”了。

一问:乘风6年,为什么在今年会吵起来?

赛制的问题。

过去,5人团能靠人海战术稀释矛盾,7人组能用集体主义掩盖裂痕,但 3人小组就像把三个素不相识的,放进一部电梯里排练一个节目。

10个3人组,出现2个不和谐的组,这个概率也符合社会关系的现实情况。

但这个设计有错吗?也未必。

二问:这样的冲突,节目组是否还应该呈现吗?

真人秀,越真实越引发关注。

其次,大环境影响,演技类综艺总是依靠节目录制中的冲突而出圈。《乘风》在被动发生的真实事件中,也走向了这一趋势。

冲突矛盾,是所有戏剧吸引人的核心。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排斥综艺节目里呈现冲突。

关键是,如何让冲突有意义。

三问:《乘风2025》还有哪些没做到位?

去年以来,有一类真人秀里的负面角色,因其危不及公共利益,因此也得以正常呈现。但一种“黑红也是红”也随之产生。

黑红的出发点,是关注度转化流量,流量转化为利益。“气得我身体都不通了”“xx陪我精神损失费”等描述,观众的反馈,最直观地解释,为什么要摒弃“黑红”的思路。

反对黑红的第一步,就是“冲突向善”。

冲突向善,底层逻辑里,最首要的是保护冲突里的每一方。

就比如,在这段冲突里,黄英被解读成道德绑架,让王蓉的理性建议被解读成“冷血”,让陈德容的玻璃心碎成热搜素材。最终王蓉因团队垫底淘汰时,在观众那里引发热议。

黄英底层逻辑其实非常很单纯,谁弱帮谁说话。陈德容学得慢,她就帮陈德容说话;突然陈德容在黄英和王蓉的对话中暴走,王蓉成了话语权的弱势方,黄英就开始转化了风向。

黄英的评论区

她没有问题,她没想到两人的话语权会迅速转向。但在这段叙事里,黄英看似不是当事双方,却也成为了当时方。这和节目后期呈现的框架有很大关系,没有考虑节目播出后对姐姐们的外在影响。

其他姐姐参加后都说无悔、交朋友,结果这几个姐参加完节目,在圈内多了几个敌人,这不仅不利于节目自己未来吸引更多嘉宾。

其次,注重全流程管理,塑造冲突的同时,也要塑造冲突的解决过程。

呈现矛盾的同时,也呈现背后的关系道理。这一点,《乘风》或许可以向《50公里桃花坞》学习。宋丹丹和李雪琴吵架后,节目后期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弥合撕裂的伤口,让观众从中获得一些知识,传统礼仪、职场交流、人际关系等。

陈德容的评论区

最后,观众也保持清醒头脑。“乘风”的姐姐们,今年刮起了胡乱的大风。观众需要“等风来”,不被牵着走,也懂得有分寸地互动。

来源:媒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