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乘风2025》开播不久,“抓马”便成了关键词。这一次,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何泓姗、彭小苒与队长房琪的团队矛盾上。节目正片中,房琪因“队友不配合”焦虑落泪的片段登上热搜:节目组放出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何泓姗与彭小苒连续三天未回复房琪的排练提议,被观众指责“尬戏耽误
《乘风2025》开播不久,“抓马”便成了关键词。这一次,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何泓姗、彭小苒与队长房琪的团队矛盾上。节目正片中,房琪因“队友不配合”焦虑落泪的片段登上热搜:节目组放出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何泓姗与彭小苒连续三天未回复房琪的排练提议,被观众指责“尬戏耽误团队进度”。
然而,何泓姗随后发长文硬刚节目组,甩出详细时间线自证清白:她与彭小苒并非“失联”,而是在工作间隙积极沟通,并按时完成个人训练。更关键的是,节目组剪辑的聊天记录存在断章取义——房琪提议的日期与何泓姗实际回应的时间线错位,且节目组刻意删除了何、彭的回复记录,营造出“队长被冷落”的假象。
此外,彭小苒提议为《珊瑚海》加RAP的争议也被放大。节目组将房琪的焦虑与彭小苒的坚持对立剪辑,让观众误以为彭“强势不尊重队友”,却未呈现她主动寻求专业意见、最终尊重团队决定的完整过程。
这不是《浪姐》第一次因剪辑引发争议。从陈德容与王蓉的冲突,到何泓姗的“被缺席”,节目组熟练地用“碎片化叙事”制造矛盾:只保留房琪的焦虑独白,却删掉队友的解释;只放大彭小苒的坚持,却忽略她的妥协。这种操作看似“抓马”,实则是对参与者努力的全盘否定。 更讽刺的是,节目组明知《浪姐》的录制周期松散(艺人非连续录制,中间有7天自由练习时间),却故意将何泓姗合理的工作安排污名化为“不敬业”。当观众为“三天不回复”愤怒时,真相却是——何泓姗早在19号便参与讨论,21号与房琪电话沟通,22号工作间隙仍抽空回应群消息。节目组的“剪辑刀”砍掉的不是冗余片段,而是对艺人尊严的基本尊重。
真人秀需要冲突,但不应靠“造假”煽动情绪。当何泓姗的时间线证据确凿,当网友扒出彭小苒早已杀青、并无“尬戏”时,节目组的口碑便迅速崩塌。观众开始反思:我们看到的“真相”,究竟是姐姐们的真实性格,还是剪辑师精心设计的“人设剧本”? 更可悲的是,这种剪辑让女性团队协作的价值被彻底消解。房琪的焦虑被包装成“努力”,何泓姗的冷静被扭曲为“冷漠”,彭小苒的创意被矮化为“任性”。女性之间的沟通困境、磨合过程,本可以成为探讨团队协作的珍贵样本,却最终沦为博眼球的“撕逼素材”。
面对恶意剪辑,多数艺人选择沉默,但何泓姗选择正面反击。她的长文没有卖惨,而是用事实逻辑拆穿节目组的谎言:工作日程、聊天记录、沟通细节——每一环都直指剪辑的误导性。这种勇气不仅是为自己正名,更是对行业乱象的抗议。 当她说“被冤枉就是要澄清”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玻璃心”,而是一个职业演员对专业性的坚持。观众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舞台,但绝不能容忍被操纵的“真相”。
《乘风2025》的这场闹剧,暴露了综艺行业的畸形逻辑:流量至上,真实靠边。但观众早已厌倦了虚假的“抓马”,我们想看到的是姐姐们真实的汗水、碰撞与成长,而不是剪辑师精心编排的“宫斗戏”。 何泓姗的硬刚,或许无法改变行业现状,但至少让更多人意识到:追综艺不必“入戏太深”,因为镜头后的真相,可能比剧本更荒诞。 来源:我是喜阳阳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