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小的勇气》撞上“玻璃罩子”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1 00:08 4

摘要:播出前,这个节目称“不做妆造,不做预设,不定任务,不要片酬”,以公益为立意,通过自然真实的记录方式,呈现赵露思在路途中获取的小小的勇气。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芒果去年开始和明星合作开发个人IP的综艺节目,去年出了《灿烂的花园》,今年就是《小小的勇气》。

播出前,这个节目称“不做妆造,不做预设,不定任务,不要片酬”,以公益为立意,通过自然真实的记录方式,呈现赵露思在路途中获取的小小的勇气。

可节目播出之后,“小小的勇气”却引发了大大的争议。

被曲解了?

节目中,赵露思提到这趟旅行的契机,是看到朋友发来的山区小孩走悬崖的视频,觉得他们很酷,因为自己从来不会做任何高危的行为

和山区女孩交流时,她问对方“你有没有拍过艺术照”?然后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给对方看。

聊起拐杖,她说以前一直不知道拐棍的用途是什么,不知道别人要拄个拐棍,以为是家里长辈显示权威用的

借宿的人家给她准备了房间,而她提出希望大家帮她搭个帐篷,因为觉得“房间其实不是自己的空间”。

聊天的时候,她提起自己之前拍戏拍广告,“每天只睡2小时”“两天当一天用”,最后身体终于承受不住,出现焦虑症和惊恐症乖等,旁边的小朋友一语道破:“对生命没有敬畏。”

这些片段我乍看的感觉是四个字——难受至极。

我不想对赵露思本人有什么批评,毕竟她患病,可能躯体和认知、精神气力都不足以支撑她做出周全、得体且有温度的表达,但是节目制作者和团队看到这些片段,真的觉得没问题吗?

《小小的勇气》片头有一句文案是:表达不难,但如何拥抱误解?虽然到现在,部分争议镜头已经被删除了,但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节目组和赵露思本人应该都还没有答案。

公关的角度,TA输得很彻底

《小小的勇气》是公益性质节目,也是赵露思康复后首个综艺,零片酬公益属性。对于此前经历了舆论风波的赵露思来说,参加节目本身就是一次“公关”。

她在节目里和孩子互动,干农活,有真实接地气一面,也确实成立了公益基金,是好事一桩。但是节目对于赵露思的公众形象来说,却如同另一场浩劫的开始。

节目画面营造出的强烈阶层对比使人产生“何不食肉糜”的割裂感,众多热搜的再次刷榜也把此前“远离热搜”的一系列表态吃得干干净净。

不说节目质量如何,也不说艺人表现如何,至少从公关的角度看,双输。

还是那三个字——悬浮感

“悬浮感”对于内娱工业流水线的各种产品来说都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贵圈许多天龙人被大众唾弃都与之相关,观众想不通的是,艺人们大多也是普通家庭出身,工薪的爸妈中产的家——

都是人间烟火养起来的,怎么富贵了几日就开始玩烽火戏诸侯,连拐杖都不认识了?

早年我愿意把这种奇景称为“郭敬明综合症”,一个人在四川小镇过了十几年普通生活,一段时间消失再出现,下笔就是一连串蓝血奢侈品牌串成的纸醉金迷,开口就是“我们上海”,仿佛一降生就吸吮着鹅蛋大的宝石,躺在300平的大床上,不知“普通人的生活”为何物。这类东西能吸流量,但无法引起大众共鸣(只会招来拜金慕强的梦男梦女或者群嘲),因为大部分人都活在烟火人间。

赵露思这个跟郭敬明还不太一样,赵远比小四真诚,也确实奔赴了公益现场,但是,她是真不知道拐棍的用处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我倾向于认为她表现出的悬浮感是一种类似小红书上的“宝宝碗”“小孕妇”和“奶嗝文学”之流的“婴儿综合征”

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放空,以一种近似于婴儿般碎片化意识和极度虚弱的状态,来参与节目规定的情境互动。各种反常识的表达不一定是她不懂这个常识,而是她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病人,去节目情景中寻找“自愈”,从而把自己完全放空,大脑坠入雾里,想到什么说什么……

这样,有可能最后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

平时一些观众可能还吃这一套,但在这个综艺的情境下,养尊处优的她和真正资源匮乏、生存粗粝的孩子们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还要说出这种反常识的东西,就真的很让人瞠目结舌:这就好像,哭泣的大小姐在让卖炭翁和流浪的小报童品鉴她揾在真丝手绢上的泪。

这也是公关失败的原因。观众不傻,他们觉得“真丝手绢上的泪”就是一种亵渎,艺人自己因为身体、认知原因意识不到这一点,但节目就这么呈现了,所以刺痛了很多人。

谁的锅?

更有意思的部分,则是下一个问题——谁的锅?赵露思作为一个成年人,当然不可能全无责任,但众所周知,任何国产综艺都不是空白剧本即兴发挥,所以谁给她安排了这个脚本呢?

对于节目制作团队来说,节目呈现出这样的效果难道,一定会刺痛大众,明明可以预判,却依然为放任它发生,这是为什么?

我愿意再体谅赵露思多一点,因为被抑郁症影响,她情绪和认知如今可能还在失衡阶段,她对于“自我低幼化”的表演有路径依赖,是因为她可能并没有整体思考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可她的团队、节目方和平台方也有“脑雾”反应了吗?

最可能的情况,就是节目脚本中本来就有一个“悬浮”的交流环节,换言之,各方团队本身就不觉得问留守儿童拍没拍过艺术照是个很drama的问题。

当这种悬浮人设遇到了“脑雾模式”全开的人,节目呈现出来的drama值一下就超标了……如今很多真人秀喜欢“半失控”,各种内娱名场面历历在目,从旅行中注定要爆发的争吵,到主持人撸袖子“兄弟们我要救场了”,本质都是因为“噬流量”的基因。

这类综艺对“黑红”、“流量体质”的明星是有固定需求的,脑雾和婴儿综合征在他们这里是优秀的属性,要是爽子还在,肯定也有节目让她出来走两步。

我甚至觉得某种程度上“流量体质”这个东西,是对某种性格缺陷进行商业利用以后呈现出来的外在标签。

各方合伙忽悠艺人,因为真朋友、好公司是不会看着艺人在沙滩上裸泳、被人指点嘲笑,却反复让Ta做同样的事的。

很遗憾,贵圈会一直有这样的艺人,因为艺人不可避免会坠入脑雾,而行业又极喜欢吸流量这管血。

年纪轻轻骤然踏进名利场,暴得大名以后无所适从,时而我是天选之人,时而我是阴沟里的鼠鼠,心态与身体遭受持续暴击,就总会出现这类这样在压力和期待面前迷失自我的年轻人。

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戏精”是自知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这些行为能让自己在海里捞一把流量再兑换成金钱和话语权;而有些人的“戏精”则是不可控的——

如果你周围的人发现,按一个按钮可以让你受电击而他们自己赚钱,你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联手反复按那个按钮,直到你电得不成人形。

一人drama,全村获益,那这个人会被引导着一直drama,直到他没有利用价值。

E姐结语:

回到节目和艺人本身。入行这么多年,我早已放弃在某个项目和艺人身上去寻找什么“全然的善意”和“无功利的发心”。

在“爆款”“顶流”和“IP口碑”“艺术追求”之间,往往前者才是那个引导创作者和艺人一直向前跑的红萝卜。巨大的利益、爆得的大名往往让人分外迷醉,明知道背后是深坑也会催眠自己跳下去,久而久之,原本优秀的创作者和有灵气的艺人就慢慢失去了“人味儿”,变成流量狂欢的傀儡。

换句话说,一旦“长不大”被发现有流量价值,这些人一定会让所有的“瑶一瑶”永远都不上幼儿园。

毕竟比起真的磨炼专业技艺,成为艺术家,压榨流量赚快钱显然是一条效率更高的路。

今天的深夜话题:

你怎么看“小小勇气”?

来评论区聊聊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高能E蓓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