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醒打工人,困在《半熟恋人》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1 08:19 4

摘要:《半熟恋人4》播至第二期,诞生了首个心动名场面:男嘉宾胡允庭工作结束后为了赶上和心仪女嘉宾梁田的约会,先是从上海杨浦区驱车80分钟前往,路上红灯一片,眼看要迟到,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公里的时候选择下车狂奔,最后才堪堪赶上。

《半熟恋人4》播至第二期,诞生了首个心动名场面:男嘉宾胡允庭工作结束后为了赶上和心仪女嘉宾梁田的约会,先是从上海杨浦区驱车80分钟前往,路上红灯一片,眼看要迟到,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公里的时候选择下车狂奔,最后才堪堪赶上。

少女心爆棚的观众早已纷纷在弹幕上刷起互联网金句,「如果是去见你,我一定是用跑的。」但真正上过班的人,看到这段都哭了,比起感动,心酸更多。

毕竟只有在恋综这种爱情浓度如此之高、目的性如此明确的节目里,这种桥段才会被加上浪漫滤镜,放在现实情境里,结局只能是「远距离杀死爱情」。

几乎每一档国产恋综里,都有因为工作太忙无心恋爱的打工人。当其他品牌主理人和欧美留学生们在小屋里全天候多角度互动时,打工人永远早出晚归。被工作折磨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小屋只想赶紧睡觉,哪有心思风花雪月花前月下。

在这一点上,韩国恋综具有先天优势。不睡觉的韩国人永远精力充沛,吃完晚饭还能在小屋里连续三摊,一起喝酒聊天健身唱歌,只睡三个小时就去上班。再加上韩国社会的职业体系也和我们不太一样,恋综嘉宾大多都是自由职业,时间自由了,恋爱也就自由了。

如此看来,恋综或许本来就是现实生活的浪漫滤镜,渴望获得爱情的成年人,能够在荷尔蒙和竞争感最集中的场域,从生活夹缝中捕捉到一丝浪漫的气息。

但当滤镜剥离、回归现实后,真实而普遍的恋爱难题还是不会消失。半熟系列里最让人意难平的大哥大嫂,就是因为没能抵挡过异地的考验。就像我们再怎么熬夜追更感动落泪,早上还是要按时上班。大家都说「勇敢的人先享受爱情」,后半句应该是「忙碌的人先错过爱情」。

要事业还是要爱情

这季《半熟恋人》弹幕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男嘉宾,是隔壁《心动的信号7》的赵牧辰。

作为《心动7》的打工人担当,赵牧辰完美地展现了「被工作折磨到无心恋爱」的当代成年人现状。两位女嘉宾都对他表达了好感,但他显然分不出心来处理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约会时能量极低,像是被工作掏空,就算有更喜欢的女生,也是不争不抢,在选房间时还诞生了流传至今的金句——「你觉得住在哪里重要吗?」

恋综对打工人的究极惩罚就是单人下车,这在《心动6》里也有前车之鉴,男嘉宾芦可更是打工人典范,在小屋住了几天,隔壁男女嘉宾早已经步入令人脸红心跳的暧昧期,他这边连女嘉宾名字都还没记全。

面对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的主动追求,他不为所动,毕竟生活轨迹的确有太大偏差,但对自己心属的女生,他也几乎没什么表示,和其他变着法给女嘉宾献殷勤表忠心的人形成强烈反差。《心动6》对芦可来说,像是换个地方上班。

从这个角度看,恋综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因为芦可和妹妹李玉媚之间的矛盾,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之间的普遍矛盾。

单纯的荷尔蒙吸引或许只在偶像剧里存在,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社会的现实状况,当男女双方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不同的人生课题时,大部分情况下就连互相理解都很难做到,更遑论步入恋爱关系。

为了解决这种社会层面的结构性矛盾,恋综以年龄为标尺进行了批量式创新,《怦然心动20岁》和《半熟恋人》就是其中的两端。

这种创新是有效的,就拿《半熟恋人》举例,来到第四季,其核心竞争力仍然存在,那就是展现成年人对待感情的体面和成熟,以及因为阅历相当所以能够同频对话的有效沟通。

这季《半熟恋人》在嘉宾的选择上也有特别之处。可能是去年观众对「二本恋综」的调侃得到了节目组的关注与响应,这一季几乎没怎么强调学历和海归背景,反而将职业重点放在了「成年人的更多可能性」上。

在第一期的职业公开片段,恋爱综艺秒变职场综艺,嘉宾们的职业看起来可以分成「旷野组」和「轨道组」,契合了现在成年人讨论最多的赛道转换的话题。

在旷野组里,有从湖南卫视离职的梁田,从HR到模特的胡允庭,自己开咖啡厅的苏咏豪,和旅居生活的夏梦婷;轨道组也都是过去恋综里较为少见的职业,公务员、带货主播和搞AI研究的博士,唯一一位金融圈种子选手也是半路改行。

不过,从弹幕反馈来看,大部分非一线城市的人还不是很能接受新兴自由职业,有不少人认真发问,「这些人到底有没有正经工作?」对于大多数按部就班完成人生规划的人来说,「人生是旷野」是只存在于社交媒体的一碗毒鸡汤,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价值。

比起上一季的海岛全脱产模式,这季把拍摄地点选在上海,强化了爱情和生活之间的融入感。不过,全脱产和全融入看起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模式,但聚焦点都是解决谈恋爱和搞事业之间所存在的必然矛盾。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爱情和生活可能不是单选题,但是恋综毕竟不是偶像剧,过程再唯美,结束后还是要落到与现实做对抗的老套命题里。

恋综救不了观众

每次有恋综播出,行业都会讨论同一个话题,国产恋综要解决的难题到底是什么?

从2018年腾讯视频引进《Heart Signal》模式起,恋综就开始被大规模开发,在「恋爱+推理」的基础模式上不断进行变种,形成了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不管怎么创新,冲突性与真实感之间的平衡问题始终存在。

恋综处在第三时空,它既为观众提供恋爱的幻想,同时又以素人为支点深深落进了现实里,让观众很难用看故事的心态去看。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爱恨情仇的人,并非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而是实打实的素人,有人结婚、有人分手、有人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恋综节目的舆论环境每况愈下,每个嘉宾都逃不过舆论审判,甚至有了CP粉大混战的流量化趋势,本质都是因为恋综与现实之间的无缝接口。

不过,冲突与真实的平衡,通过一些节目设定尚能解决,比如在选择嘉宾时有性格上的侧重,或是通过一些强机制去推动情感关系的进展,都能做到在不干预嘉宾真实想法的基础上,强化过程中的冲突性。

但更底层的问题在于,恋爱在社会范围内都已经进入困难模式,特别是在文娱作品更偏好呈现的一二线城市里,爱情简直快要成为奢侈品,无法和现实真正实现接轨。《心动7》把地点设在大湾区,嘉宾们约个会都要跨过港珠澳大桥,现实情况是超过10公里就算异地恋了,晚上九点下班,见上一面都难。

沈奕斐在她的课上提到过爱情「新旧脚本」的概念,旧脚本强调家庭利益,而新脚本强调个人感受。当爱情在现代人的权重排序里一降再降,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平衡也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大家越来越发现,恋综再怎么真实,所呈现的都不可能是现实生活中能够被复刻的故事。

回想恋综在国内刚刚萌芽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抱着学习心态点开,但现在已经没什么观众期望在恋综里学到点什么了,反正都是纸上谈兵,不如嗑嗑CP就好——这不是恋综的困境,是整个社会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从疲惫的现实生活中被真正解放,那么浪漫永远都是奢侈品。

来源:钛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