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 作为超级传播节点与社会镜像的春晚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1 09:26 4

摘要:本文以2025年各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内容与传播效果为研究样本,探讨春晚作为大型文化传播媒介的转型路径与社会功能。聚焦本年度春晚的展现出的四大新特征:非遗元素的创新应用、文旅赋能地域形象建构、社会变迁的镜像映射及国际传播中跨文化空间的深化。同时为地方台春晚内

摘要:本文以2025年各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内容与传播效果为研究样本,探讨春晚作为大型文化传播媒介的转型路径与社会功能。聚焦本年度春晚的展现出的四大新特征:非遗元素的创新应用、文旅赋能地域形象建构、社会变迁的镜像映射及国际传播中跨文化空间的深化。同时为地方台春晚内容创新与区域媒体春晚IP建设进行建议。

关键词:春晚;非遗;文旅;国际传播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民仪式与传播节点之一,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诞生以来,已从单纯的文艺晚会演变为兼具文化仪式、社会动员与价值传播功能的“国家文化符号”。在“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的背景下,2025年的各台春晚更进一步凸显其映射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群体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

从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②来看,2025年春节前后播出的春晚节目超过68档,其中《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领跑市场,其全网传播总量超438亿次,收获热搜1136个(不含同城热搜);此外多个地方台春晚表现亮眼:《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全网传播增量超82.4亿次、收获热搜936个;《2025山东春节联欢晚会》全网传播增量超73.6亿次、收获热搜1841个;《2025蛇年粤港澳大湾区春节晚会》全网传播增量超58.7亿次、收获热搜1066个。据统计,68档春晚节目在全网产生破1000亿次传播,制造了超7600条热搜。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春晚:民众参与、节日意义与传播趋势

(一)、民众参与的深化:从“观看欣赏”到“互动核心”

2025年多台春晚强化“人民春晚”理念,以人民性、时代性勾勒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由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构筑的时代雄章。多档晚会改变了“明星中心制”表演形式,深化“人民的春晚”理念,聚焦拼搏奉献的奋斗者,邀请各领域平凡而不平庸的典型人物走上舞台中心。如《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中邀请“外卖诗人”王计兵报幕,主题大歌《伟业》邀请了各行各业劳动者代表献唱。深挖其创作理念,春晚总导演于蕾表示:“每年的主题大歌一般都是由顶级艺术家来演唱,今年春晚的创新之处在于邀请到了真正的素人来演绎。我们希望通过歌曲表达的是,这是人民的伟业,是全体老百姓共创的伟业”③。

民众的参与不只在表演,更在科技赋能带来互动的深化。《2025年非遗晚会》以“千名传承人+市集互动”模式,邀请来自全国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300余项技艺,观众通过AR技术实时参与皮影戏操作、苏绣体验等环节,形成“双向互动”的参与机制。事实上,民众参与的深化使得今年的春晚传播量再破新高。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1月29日2时,总台春晚全媒体累计触达168亿人次,比去年增长了18.31%,其中移动端受众规模3.72亿人,比去年增长了52.46%。④究其原因,当媒介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共创者时,其身份认同的强化会在传播行为中得到显著标识。

(二)、现代节日的节点重塑:从“民俗仪式”到“全球符号”

“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节日被纳入全球文化遗产体系,春晚则成为这一进程的核心媒介载体。“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一非遗的含义与价值正因春晚获得鲜活、丰富的诠释。从国家级主流媒体实践来看,《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湖北分会场的《星汉耀江城》以黄鹤楼为背景,将汉绣、热干面制作等非遗元素与城市景观结合,通过“地标+民俗”的符号编码,将地域文化升维为可全球传播的文化IP。这种重构呼应了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理论:春晚通过地方文化元素的国际化叙事,既保留春节的本土性,又以强大传播能量赋予其跨文化对话能力。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大年初一18点,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春晚全球阅读量达17.38亿次④,印证了其作为“全球文化节点”的成功。

(三)、传播趋势的技术转向:从“单向输出”到“沉浸共生”

2025年,大量新兴技术革新焕新了春晚的内容形式与传播生态,将春晚内容与其节庆氛围以多样化形式通过全媒体样态进行沉浸式传播。在《2025年非遗晚会》中,AR技术将《姑苏繁华图》苏绣作品转化为动态CG场景,观众可通过手机端实现“虚拟穿戴”非遗服饰;AI智能导播系统根据用户观看习惯实时调整镜头语言,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此外,总台采用的无障碍直播技术(如手语实时翻译、AI语音描述)覆盖视障与听障群体,使春晚成为全民共享的“无障碍文化空间”。

二、2025年春晚的新特征:非遗、文旅、社会映射与国际传播

2025年春晚以非遗为原点,与文旅发展、社会风貌、国际传播多维结合,通过春节这一现象级的文化现象,以“一超多强”的晚会内容与传播格局,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精神文化表达与其跨文化传播等核心议题做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回答。

(一)、非遗元素的创新应用——从文化符号到价值认同的共鸣

在“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背景下,春晚不仅在于庆祝春节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更是借以其强大的关注度与传播力,对中国大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型传播与创新发展。在此意义上,非遗在本年度的春晚中不再是静态的文化展演,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叙事创新,成为展示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

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的晚会节目依托其自身的传播能力,将非遗相关话题送上热搜超200次,其中“山西春晚打开了非遗赛道”、“2025年非遗晚会”、“非遗工艺花丝镶嵌亮相北京台春晚”等高位热搜直接助力多种非遗技艺破圈传播。

1.技术赋能焕活非遗传承创新

2025春晚中,虚拟现实、机械表演等多种技术形式融入非遗主题表演,带来视听内容的升级与强化。如《2025甘肃卫视春节联欢晚会》通过创新内容形式展示了舞狮、太平鼓、刻葫芦、秦州鞭杆舞、武山夜光杯雕、清水皮影、庆阳香包剪纸、东山转灯等多项非遗节目;《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将河北定瓷、杨柳青年画、京剧、河北杂技等非遗项目创意融合。《2025河南春晚》推出中国首支中国神话虚拟乐队“天庭潮音”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

创意表达之外,2025春晚借助新兴科技对非遗展示形式进行视觉革新。如《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场节目《迎福》中,李子柒身披融合潍坊风筝、羌绣等13项非遗技艺的服饰,XR技术使其与虚拟青花瓷场景共舞,形成“人技共生”的审美体验。

2.柔性共情以非遗切口达成情感共鸣

2025春晚中,非遗节目以更生活化、场景化的柔性姿态呈现于观众视野中,鲜活的非遗元素与应用场景为大众情感共鸣带来更具有文化性的触动。如《2025川渝春节联欢晚会》中李子柒展示了蜀绣蜀锦、制扇、陶器、木活字印刷术、漆艺等25种川渝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真实可感的“在地性”吸引受众情感共鸣;《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西藏拉萨分会场的节目《飞弦踏春》融合了拉萨朗玛、拉孜堆谐、芒康弦子等西藏的多个非遗项目,《鼓潮》更是将热巴鼓、背鼓、腰鼓、斯马卓四种西藏非遗舞蹈融合在一起,将非遗技艺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表现形式在荧幕呈现,共鸣效果斐然。

(二)、文旅要素的深度赋能——城市经济与国家形象的立体传播

2025年春晚以媒介事件的“超级链接”功能,通过文旅要素的深度整合,既为城市经济注入“强心剂”,又以文化国际化传播展现国家形象。

1.城市与省域形象的赋能

2025年春晚以“超级广告效应”,通过“地标+民俗+技术”的视觉叙事,将城市文旅从“景点打卡”升级为“文化体验经济”,形成“短期流量爆发—长期品牌沉淀”的良性循环。如《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将城市文化符号、风土人情转化为可消费的文旅IP。例如武汉分会场《星汉耀江城》以黄鹤楼为核心,通过无人机编队演绎“李白乘鹤”全息影像,将历史典故转化为可传播的视觉IP。效果明显,湖北日报发文:“1月30日和1月29日分别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和10.2万人次,较春晚播出前(1月28日为1.92万人次)分别增加534%和431%(其中,黄鹤楼和省博1月28日闭园);旅游收入分别为502.8万元和397万元,较春晚播出前(1月28日为53万元)分别增长849%和649%”⑤。

2.国家形象的传播

2025年春晚通过“在地文化—全球叙事”的符号转译,将城市特色上升为国家软实力要素,通过人类共通情感体验,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有力地服务了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春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个展示中国城市魅力、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如《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湖北武汉分会场节目通过多种节目,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独特优势,展现了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的活力,传递武汉作为英雄城市的独特魅力。此外,重庆、拉萨、无锡分会场分别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方面,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社会变迁的镜像映射——媒介文本中的时代精神图谱

春晚通过节目编排构建社会认知的“意义之网”,其内容选择与形式创新对民生议题进行探讨,展现出政策传递与主流叙事的取向。

1.民生议题的媒介呈现

2025年多台春晚通过“地域特色+社会热点”的组合,通过创新叙事策略等方法,将民生议题从“政策宣导”转化为“情感共鸣”。其中《2025湖南卫视芒果TV春节联欢晚会》的实践尤为突出,其以“非遗为体、青春为用”的内容策略,既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又精准对接Z世代受众,为民生叙事提供了“软性主流化”的范本。如其脱口秀节目《南北过小年》以“习俗差异”为切口,用喜剧形式探讨地域文化冲突与融合,将民生议题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转化为大众娱乐话题。演员以“南方小年吃汤圆,北方小年吃饺子”的对比制造笑点,同时引申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这种“软性表达”既避免了说教感,又通过共情引发观众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暗合民生议题中“求同存异”的社会治理逻辑。此外,《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花架子》、《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忘老成龙》等节目聚焦社会现状与民生的节目共同展现了春晚作为“民生镜像”的媒介功能。

2.主流价值的叙事转型

2025年多台春晚用普通人的故事解构宏大命题,以文化符号替代说教化政策传递。如《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歌曲《我的家》由来自全国林草基层工作者代表演唱,歌词“我的家,是他呵护的一块小地方,到处都是青草,全部是绿的。”以第一人称视角勾勒爷孙代际参与防沙治沙生态治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可感知的动人生活细节。《栋梁》建筑创演秀,以榫卯结构、祈年殿等传统建筑元素等中立文化符号为媒介,结合XR技术复现梁思成手稿中的古建三维模型,展现“中国建筑美学”而非直接宣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将“文化自信”“历史传承”等政策内核转化为视觉美学体验,避免传统说教化政策内核传递的低质。

(四)、国际传播的范式升级——跨文化对话的“破壁”实验

本年度春晚通过内容交融化、渠道多元化、叙事共情化三大方法,突破“文化折扣”壁垒。

1.内容交融化:《2025东方卫视春晚》开放性地邀请克罗地亚旅游形象大使、大提琴演奏家安娜加入国乐《中国色》表演,中西合璧中式古典意境的作品增添了一丝别样的意趣;此外《博物馆新春夜》讲述了埃及众神模仿春节民俗故事,在内容上完成中外文化的交融,消解文化陌生感。

2.渠道多元化:多台晚会通过TikTok、Netflix、X等平台推出多语种剪辑版与切片版,扩大传播版图。如《2025山东春节联欢晚会》完成北美、亚太区域电视及网站覆盖,并获中国新闻设海外平台多账号及数十家省及国传中心海媒账号矩阵同步直播,并首次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设立海外分会场,获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各使领馆与省外办账号转发推荐。

3.叙事共情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网络春晚》文化融合秀《莫扎特入梦红楼》将“莫扎特”带入《红楼梦》的场景中,以歌剧唱腔向十二金钗发问,而“十二金钗”则以原著中的判词或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经典对白作为回应,以共情助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化传播;《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知名美国摇滚乐队共和时代(One Republic)在黄鹤楼下尽情演唱《Counting Stars》,其与《潮起舞英歌》在审美情怀与内容链接上完美交融,两个节目以不同语言共同勾勒个人对国家、民族、历史发展中生命不息、追寻渴望的热忱与骄傲,以“艺术无国界”理念引发跨文化共鸣。

三、省级广电创新路径:以吉林卫视2025春晚为例

2025年吉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回家过年”为核心主题,通过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成功打造了一台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气息的视听盛宴。这场晚会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深情礼赞,更是对“文艺为人民”创作宗旨的生动实践。

2025年吉林卫视春晚的成功,在于其以文化自信为底色,完成了三重超越:

一是从“流量依赖”到“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超越

二是从“地域展演”到“文明对话”的文化视野超越

三是从“技术炫技”到“人文关怀”的价值维度超越

这场晚会不仅是一台文艺节目,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吉林答卷。

吉林卫视《2025年吉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立足吉林特色勾勒温暖归乡情,深挖地域文化,发挥喜剧、文旅等赛道优势,以青春化、科技感节目编排与视觉效果获人民日报等多方点赞推介。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显示,

(一)、主题叙事:归乡情结与情感共鸣的双向抵达

“回家过年”这一主题贯穿晚会始终,既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的精准捕捉,也是对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深刻回应。晚会通过嘉宾阵容的精心设计,将“回家”的符号意义具象化:任贤齐、姜育恒等老牌歌手以经典歌曲唤醒集体记忆;文松、杨树林等东北喜剧人以方言和民俗梗拉近情感距离;王冰冰、金志文等吉林籍艺人则以“家乡人”的身份强化地域归属感。这种“情感共同体”的构建,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完成对“家”的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回归,更是文化根脉的寻访。

节目《再回首》中,老式电视机播放吉林省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影像,与姜育恒的歌声交织,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效果。这一设计既是对城市记忆的数字化保存,也隐喻着“家”作为文化载体的永恒性。而分会场设置中,吉林市京剧艺术公园与查干湖冰面的场景切换,则通过“在地性”的空间叙事,将“家”的概念从个体延伸至地域共同体,最终升华为“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

(二)、文化表达:传统基因的现代转译

晚会对传统文化的诠释跳出了符号堆砌的窠臼,转而以“活态传承”为方法论。乐舞《春庭雪》中,辽源显顺琵琶学校的演奏家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编曲结合,古筝与电子音效的碰撞、笛声与节奏蓝调的呼应,既保留了古典意蕴,又赋予传统乐器以青春气息。这种“破壁”式创作在《天问》中达到高潮:XR技术构建的虚拟航天员“小五”与小朋友的时空穿越,既是对吉林“三地三摇篮”红色历史的致敬,也通过科幻叙事将“向史而新”的精神具象化,彰显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表达的无限可能。

晚会更以地域文化为切片,展开对中华文明的微观诠释。舞剧《人·参》以长白山采参习俗为原型,用身体语言演绎人与自然共生哲学;素描喜剧《儿子 有年兽》则将东北年兽传说转化为父子亲情的幽默表达,让古老民俗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命力。这种“在地化”的文化解码,既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又为“何以中国”提供了鲜活的区域样本。

(三)、技术美学:虚实相生的艺术实验

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内容表达,是本届春晚的重要创作原则。在《冬季到吉林来玩雪》中,“雪国邮局”的邀请函以六吉雪花串联文旅元素,AR技术让雪雕、有轨电车等意象“复活”,既营造了沉浸式冰雪奇观,又巧妙规避了技术炫技的浮夸感。美兰德数据显示,松原分会场的歌舞《冰湖恋曲》以查干湖冬捕情景演绎为主、花滑表演为辅,描摹冬捕时节的热烈气氛,快手视频“春晚松原分会场冬日童话氛围”播放量275万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晚会首次尝试“主演播室+分会场”的复合结构。吉林市分会场将京剧与滑雪文化跨界融合,海伦的《烟火江城》通过戏歌改编,让传统唱腔与流行旋律同频;而藏族歌手索郎达吉在查干湖的演出,则将蒙古族长调、呼麦等多元文化元素纳入同一时空,形成“文化拼图”效应。这种空间叙事策略,既突破了传统晚会的舞台局限,也隐喻着吉林作为多元文化交汇地的包容性。

(四)、传播创新:全域覆盖与跨屏互动的破圈实践

晚会以“融合传播”重构观演关系。全网66.62亿的影响力值、452个热搜热榜、超3000万直播观看人数的数据,印证了其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的转型成功。多平台同步直播、九省卫视联播的“金蛇贺岁”计划,既放大了内容辐射力,也通过区域联动探索了文化资源共享的新模式。美兰德数据显示:节目当日视频热度位列晚间黄金档节目第一;节目全网美誉度97.55;位列当日全网首播晚会融合传播影响力第一。

在互动设计上,晚会将“参与感”植入内容生产链:网络达人酷酷的滕、董赤赤等以“民间视角”解构春晚仪式感;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嗯呢”虚拟主播则通过实时弹幕互动,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情感连接的媒介。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逻辑,恰好呼应了Z世代对“平等对话”的文化诉求。

(五)、价值引领:文艺创作的社会性叩问

晚会始终将“人”作为叙事的落脚点。导演组历时数月采访的“新吉林人”故事,通过金志文《我的祖国》的演唱,将个体奋斗与国家发展勾连,赋予家国情怀以血肉之躯。而《星火向北》中,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影像剪辑,则是对“北上精神”的时代诠释——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历史辉煌,更扎根于当代人的实践创造。

这种价值导向在节目编排中形成复调结构:既有《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青春怀旧,也有《冰湖恋曲》的生态哲思;既有《儿子 有年兽》的市井幽默,也有《天问》的科幻畅想。多元价值的并置,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主流媒体在娱乐性与思想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自觉。晚会也关照社会发展涌现的新热点议题和社会现象。美兰德数据显示,宋晓峰搭档董赫的小品《你好 陪诊师》聚焦新兴职业,上演一场啼笑皆非的陪诊乌龙事件。相关热门话题“没对象的董赤赤都演上孕妇了”、“宋晓峰十里挑一的时间管理大师”等全网传播超2439万次。

(六)、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东北振兴答卷

结合“冰雪经济”发展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背景下,吉林卫视春晚可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差异化突围:

1、冰雪文化与非遗的深度挖掘融合:从“展示”到“产业赋能”

在内容创作层面,着力构建冰雪非遗的沉浸式叙事体系。借助前沿的 VR(虚拟现实)、投影以及 XR(扩展现实)等技术,将长白山冰雪雕刻的精妙绝伦、查干湖冬捕技艺的古朴厚重以动态形式鲜活呈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展示场景,而是全方位升维打造 “非遗 + 科技 + 自然” 的多维感官体验,使观众仿若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冰雪非遗的独特魅力。

从产业联动层面,全力打造极具活力的冰雪非遗经济生态圈。以特色产品开发为基础,深度挖掘冰雪非遗元素,打造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以文旅观光为纽带,串联起冰雪非遗景点,吸引游客前来领略地域风情;开展深度体验游览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冰雪非遗项目,如亲手制作冰雪雕刻、体验冬捕过程等;积极举办国际赛事,提升吉林冰雪非遗的国际知名度。通过这些有力抓手,强化文旅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不断提升冰雪经济附加值,为吉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区域联动模式的机制创新:从“单点突破”到“三省协同”

在深入贯彻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的时代语境下,基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创新范式,可构建《东北振兴主题联欢晚会》这一新型文化传播载体。该构想借鉴川渝春晚"巴蜀文化共同体"建构经验及京津冀联合录制北京春晚"首都经济圈"协同模式,以三省文化基因解码与产业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开创东北特色文艺表达新路径。晚会可确立"黑土地·新振兴"核心主题,构建三大叙事维度:

其一,工业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通过鞍钢"老英雄"精神谱系的情景史诗、大庆石油会战的全息复现等艺术形式,实现东北重工业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其二,生态转型的审美呈现,运用XR技术构建长白山生态走廊数字孪生体,以诗意化影像语言诠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其三,人才振兴的故事矩阵,展现"新东北人"的创新创业图景。同时,建立“三省春晚联盟”直播矩阵,共享技术团队与传播渠道,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扩大影响力。最终通过技术赋能内容、产业反哺文化、区域共建生态的三重突破,最终实现从“地方联欢”到“东北文化IP”的升级,为新时代东北振兴写下媒体答卷。

四、结语

作为一种全民性文化仪式,春晚在四十余年的演进中始终承担着文化聚合、价值传递与社会动员的多重使命。本文认为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卷入春晚这一文化仪式后,民众共创的创造性与国家层面下对文旅经济宣传,既激活了物质与文明双重消费,又成就自“国家-地域-城市”的多维形象的跨地域、跨文化传播硕果;

同时,技术赋能互动形式带来的全民沉浸式传播与主题上社会议题的镜像化呈现,使春晚成为社会思潮与政策传递的 “柔性接口”与“强力广播”。此外,本文以吉林卫视的区域实践为例,冰雪文化与非遗的在地融合、东北三省协同的机制创新,更揭示了春晚从“文化展演”向“区域振兴推手”转型的可能路径。

展望未来,春晚作为媒介仪式在文化、经济与国家治理中的效能将持续深化,或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样板。在文化自信与全球化的双重语境下,春晚的转型不仅是媒介自身的进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治理智慧的集中表达,更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智慧与综合国力发展的集中呈现。

注释:

①、新华网:《“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41206/f84c74d996a74cdd9310d07129685b31/c.html,2024年12月24日。

②、美兰德传播咨询.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库.数据时间:2025.1.1-2025.2.7 .@CMMR Co.,Ltd

③、CMG观察:《写一封长信,致创造〈伟业〉的人民》.https://mp.weixin.qq.com/s/1qGO71um82BWCCCn560g2g,2025年1月29日。

④、央视网:《270亿次!2025年总台春晚传播数据再创新高》https://www.cctv.com/2025/01/29/ARTIvS7dWYLDfA8m9VfxWssN250129.shtml,2025年1月29日。

⑤、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湖北迎来春节第一波旅游高峰》,https://www.hubei.gov.cn/hbfb/bmdt/202501/t20250131_5525320.shtml,2025年1月31日。

作者信息:

金桂娟,北京美兰德传播咨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张震,北京美兰德传播咨询有限公司市场经理

本文刊登于《北方传媒研究》2025年第1期

CMMR

作为中国融合传播与融合营销领域的探索者及践行者,权威传播咨询机构美兰德全面聚合传播渠道、海量内容、企业品牌、全域用户四大领域分析研究体系,致力于用融合传播与融合营销先进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帮助政府、媒体、企业实现品牌塑造与战略升级、消费者洞察与连接、营销赋能与经营业绩持续改善,以数据与咨询的力量帮助客户成功,共创未来。目前美兰德已服务数百家政府部委及知名学术单位、媒体机构与国内外品牌企业。

来源:美兰德传播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