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5》陈德容如此低情商竟然能够不被淘汰的内幕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1 15:11 3

摘要:《乘风2025》自开播以来,陈德容的口碑争议便成为舆论焦点。尽管她在节目中因情商低、训练态度差、舞台表现划水等问题屡遭群嘲,却始终未被淘汰,甚至被曝观众喜爱度居高不下。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恰恰暴露了综艺剧本的操控逻辑:通过塑造“黑红角色”制造话题,利用观众意难

《乘风2025》自开播以来,陈德容的口碑争议便成为舆论焦点。尽管她在节目中因情商低、训练态度差、舞台表现划水等问题屡遭群嘲,却始终未被淘汰,甚至被曝观众喜爱度居高不下。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恰恰暴露了综艺剧本的操控逻辑:通过塑造“黑红角色”制造话题,利用观众意难平收割流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论证这一观点。

陈德容的“黑红剧本”:冲突制造与角色固化

争议事件的刻意放大与剪辑引导

陈德容与队友王蓉的冲突是节目组精心设计的戏剧性桥段。在首次团队训练中,王蓉作为专业唱跳歌手提出高效训练方案,而陈德容因舞蹈基础薄弱频频拖累进度,却以队长身份多次用“你来当队长”“像个机器”等激烈言辞回怼,甚至冷脸拒绝沟通。这一矛盾被节目组通过剪辑放大,尤其是陈德容的“琼瑶式柔弱”与王蓉的“理性专业”形成鲜明对比,迅速引发观众对“职场霸凌”的讨论。然而,根据训练细节还原,黄英的“和稀泥”行为与陈德容的被动回应才是矛盾升级的关键,但节目组选择突出陈德容的负面形象,显然有意固化其“傲慢太后”人设。

观众喜爱度与真实人气的割裂

陈德容作为初代“琼女郎”,其知名度主要集中于80、90后群体,而《乘风》的核心观众却是以年轻女性为主的00后。节目开播时,陈德容的初舞台《梅花三弄》虽主打情怀,但实际表现平平,且正片镜头被大幅压缩,甚至被网友调侃为“一剪梅”。然而,她在公演投票中却屡次“逆袭”,这种矛盾只能解释为节目组通过数据调控维持其存在感。相比之下,实力强劲的王蓉初舞台被剪、小考表现优异却遭镜头边缘化,最终因“剧本需要”被淘汰,进一步印证了节目组的操控意图。

剧本逻辑的底层动机:话题优先于实力

黑红角色的流量价值

综艺节目的核心诉求是制造话题,而非单纯比拼实力。陈德容的争议行为(如训练划水、推卸责任、公开甩锅)恰好符合“黑红”人设的需求。她的每一次情绪爆发都能引发微博热搜,例如#陈德容怼王蓉#、#陈德容忘词#等话题阅读量均破亿,为节目带来持续热度。与此同时,节目组通过保留她的晋级席位,刺激观众产生“为何她还不淘汰”的愤懑情绪,从而维持讨论度。

对比叙事下的“意难平”效应

王蓉的淘汰是剧本设计的另一关键。作为专业歌手,她的舞台表现力远超陈德容,却因“缺乏故事线”被节目组忽视。例如,小考中她的舞蹈动作卡点精准,却被剪辑为三屏合并镜头,而实力稍逊的吴宣仪却获得独秀画面。这种刻意打压制造了观众的“意难平”心理,激发粉丝为其鸣不平,形成二次传播。节目组通过牺牲王蓉,既强化了陈德容的负面形象,又利用观众的不甘情绪为后续复活赛埋下伏笔。

综艺剧本的工业化操作痕迹

角色分配的预设框架

从往季《乘风》经验看,节目组通常会为嘉宾分配固定角色(如“努力逆袭者”“争议话题王”“情怀担当”)。陈德容显然被赋予“黑红催化剂”的职能:通过与其他姐姐的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同时为邓萃雯等“正能量姐姐”提供对比素材。例如,邓萃雯在采访中强调“突破自我”“做自己”,与陈德容的“固守过去”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巩固观众对后者“不思进取”的认知。

剪辑策略的议程设置

节目组通过选择性剪辑操控叙事走向。例如,陈德容在训练中曾口头支持王蓉的方案,但正片字幕刻意隐去其表态,转而突出她的情绪化反应。此外,黄英的“拱火”行为被弱化,矛盾焦点被集中到陈德容与王蓉身上,这种剪辑手法旨在简化冲突逻辑,便于观众代入“受害者-加害者”的二元对立。

观众审美的变迁与剧本的适应性

当代观众对综艺的期待已从“纯粹娱乐”转向“价值共鸣”,更青睐真实、努力、正向的偶像。陈德容的“琼瑶式柔弱”与年轻群体崇尚的“独立女性”形象格格不入,其口碑翻车本质是传统人设与新时代价值观的冲突。然而,节目组并未试图扭转这一趋势,反而利用其“不合时宜”制造话题,甚至通过保留晋级席位挑衅观众底线。这种策略虽短期内收割流量,却可能损害节目长期口碑。

真人秀的“真实”边界何在?

陈德容的存留与王蓉的淘汰,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节目组通过操控角色命运、放大冲突矛盾,将观众情绪转化为数据流量。然而,当剧本痕迹过于明显时,所谓的“真人秀”便沦为一场提线木偶戏。或许正如网友所言:“观众需要的不是眼泪,而是直面舞台的勇气。”当情怀牌失效、黑红套路被识破,《乘风2025》若想真正传递女性力量,或许该重新思考:是继续制造虚假冲突,还是回归对真实成长的尊重?

来源:完全化综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