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2025》:舞台综艺站在了ESG风口|1号ESG专栏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2 20:50 2

摘要:《乘风2025》来了个大转身,大胆告别了前五季灯光璀璨的舞台和复杂的布景,把镜头转向了海南的海滩、云南的石林、内蒙古的草原,还有那些风吹过就能低语故事的角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换场,而是对「乘风破浪」主题的重塑,以及对舞台综艺存在意义的升华。

《乘风2025》来了个大转身,大胆告别了前五季灯光璀璨的舞台和复杂的布景,把镜头转向了海南的海滩、云南的石林、内蒙古的草原,还有那些风吹过就能低语故事的角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换场,而是对「乘风破浪」主题的重塑,以及对舞台综艺存在意义的升华。

前几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靠科技舞的视觉轰炸,创造出无数燃点。但到了第六季了,还依然死守LED炫光和升降机起落的套路,就会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真实,或许是温度。《乘风2025》索性推倒了演播室的四堵墙,用天地为幕,用自然为歌,让「乘风破浪」从一句口号,变成了眼前能触摸的画面:姐姐们用各种姿态站在海滩、草原、石林之间,用最本真的模样唱响自己的声音。

更妙的是,这季节目把女性的力量、环保的理念和地方文化的温度,一同揉进了表演里,讲出了更大的故事。「乘风破浪的姐姐」不再只是为了热血成团,而是让舞台综艺可以冲向ESG的风口浪尖。

《乘风2025》的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破不同的圈层,追求「她」平等

从第一季起,「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就带着使命而来:让女性站上舞台,撕掉年龄和性别的标签,用汗水和舞步告诉世界,姐姐们也可以热血成团。前几季里,30+、40+甚至50+的女性,用自我超越和彼此扶持,点燃了一束光,给无数被岁月磨平激情的女观众照亮了更多生活可能性。但到了《乘风2025》,这束光不再满足于照亮性别平等,去除年龄枷锁,而是转向了更深处的命题——女性内部的平等。

这一季的嘉宾阵容,像前几季一样跨越年龄、种族、身材和个性。叶童、陈德容、邓萃雯的脸上刻着岁月的从容,王珞丹和江一燕散发着I人的淡定魅力,宋妍霏和祝绪丹则带着青春偶像的朝气。《乘风2025》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破除了「女星圈层」。除了大众都认识的熟面孔,那些来自「非主流」领域的陌生面孔占到了更大比例:有cosplay圈的二次元女神卡琳娜,有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人生的旅行博主,还有从小众领域里冒出来的偶像、音乐人和喜剧人。

王珞丹可以让I人看到从容淡定的魅力。图片来源:《乘风2025》微博

这种多样性,放在以往的室内舞台上可能会显得「杂乱失控」。传统演播室太依赖唱跳表演的「硬实力」,唱功要过关,舞步要整齐,灯光和舞美往往是为习惯舞台的「明星」量身定制的。可到了户外,「舞台的消失」削弱了「专业」门槛,一切「离奇」的才艺展示都变得合理。简单的自然背景,把每个人本真的独特性衬托到极致。

cosplay圈的二次元女神卡琳娜。图片来源:《乘风2025》微博

在海南的沙滩首秀上,卡琳娜的cosplay表演不显突兀;江一燕的弹唱,清新得像一首诗;房琪在海浪声中细声分享她的旅途。海风虽然吹乱了她们的头发和衣服,却吹不乱她们的自信。简单的舞台不是为她的唱功服务,而是为了衬托她们的个性。叶童带着非Vocal担当的队员们在沙滩「随性」奔走,为唱出的《平凡之路》更添意境。

这种转变有多动人?

户外舞台明显打破了「舞台专属于偶像歌星」的标签,让每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她」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暗示着女性的价值从来不该被单一的、完美的、精致的标准框住。美可以是无懈可击的妆容,也可以是风吹缭乱的随意;才华可以是唱跳俱佳的舞台掌控力,也可以是自我认可的表达,哪怕表达不符合「世俗定义的完美」。观众听到的也不再是炫技,而是她们的真诚。

过去,姐姐们的「乘风破浪」往往被解读为「力争与男性平等」的价值观输出,但《乘风2025》在提醒着大众,真正的平等,需要看见出现在女性之间的差异和偏见。主流演艺圈的代表不再只指向影视歌星,新兴、边缘领域的女性KOL也步入「女星|同一行列。她们站在同一个风口,彼此借力。

这种「圈层平等」的尝试,或许比单纯的性别平等更难,却也更具人文的温度。它触及了社会观念的深层内核:真正的平等,不是让女性成为统一的符号,而是让她们带着差异,互相看见,互相认可。

新兴、边缘领域的女性KOL也步入「女星|同一行列。图片来源:《乘风2025》微博

搭绿色的舞台,减负碳排放

对「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老粉而言,最初入坑节目的点大多是因为那些燃爆了的舞美:LED屏幕拼接的画面,升降台的起落,无数灯光交织出的梦幻效果。不可否认,那样的舞台很酷,每次开场都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但那炫目的背后,是高昂的代价。一台综艺动辄消耗几百千瓦的电力,搭建和拆卸道具要耗费几天几夜,还有无数技术人员盯着设备忙到凌晨。每一场表演都是一次资源的盛宴,让舞台综艺从来都没法与「环保」关联。

往季的每一场表演都是一次科技舞美的盛宴。图片来源:豆瓣

《乘风2025》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吸睛」路,把繁复的科技舞美丢到一边。近几期海南拍摄的舞台,节目组用镜子反射阳光,取代了传统的高功率射灯。节目组几乎没用什么人工照明,那些镜子在沙滩上摆出不同的角度,光影错落地映衬「姐姐」的身姿,与远处的海天一色呼应,画面灵动而浪漫。

观众可以肉眼可见的发现,节目组减少了人工幕布的使用,纯天然的背景不需要过多道具特效,海浪声的加入没有复杂的音响调试,观众却能感受到一种直击心底的震撼。这种画面,不需要靠重金砸出来,只靠人与天地的默契配合。

节目组用镜子反射阳光,取代了传统的高功率射灯。图片来源:《乘风2025》微博

《乘风2025》尝试的绿色制作能让舞台综艺的摄制「碳足迹」大幅度缩小。传统室内舞台综艺需要几十个技术人员盯着设备,光是灯光和屏幕的能耗就够一个居民小镇用上几天。节目连很多道具都用当地的植物就地取材,减少物资运输带来的污染。

《乘风2025》的绿色转身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化,更是对可持续态度的温柔倡议。当我们习惯了用科技堆砌「奢华」的舞台,或许忘了,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身边。这些不需耗能的「特效」带来了视觉上的清新感。

「少即是多」的舞美哲学降低了能耗,唤醒了大众返璞归真的意识,还映射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制作观转向:舞台可以很轻盈质朴,却依然很有打动人的力量。

舞台可以很轻盈质朴,却依然很有打动人的力量。图片来源:《乘风2025》微博

去有风的地方,吹动文旅业

在结束海南陵水的几期节目后,据说「姐姐们」后续还会去到云南的石林,内蒙古的草原,新疆山东等地的户外舞台。这种多地选址拍摄,增加了舞台画面,也能对当地风光和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有激活地方经济的「带货」潜力。这种带动效应,是传统室内舞台综艺无法做到的。

室内舞台再美,也只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而户外的风浪,却能吹到更远的地方。

云南日报社的《春城晚报》对节目组在石林的录制进行了报道。图片来源:《春城晚报》微博

在海南录制的舞台播出后,海南主流媒体《海南网》也巧借节目热度宣传当地旅游。去年的《再见爱人》,因麦琳的「奶皮子」和「熏鸡」梗,就在全网带火了内蒙古的小众特产,可见综艺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力。《乘风2025》更妙的地方在于,姐姐们具有圈层多样性,能够让文旅联动更有层次感,覆盖各类群体。偶像「姐姐」的粉丝会追着偶像去看海,二次元「姐姐」的观众可能会奔向草原去打卡,诱发新的产业可能。不同的人群被不同的风景吸引,最终汇聚成一股推动当地发展的流量。

海南主流媒体《海南网》借节目热度宣传当地旅游。图片来源:《海南网》微博

更重要的是,这种综艺和流量助推的文旅模式还隐含了一种社会责任的延伸。一些被选中的拍摄地,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比如内蒙古的偏远牧场,海南的非热门海滩。节目组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让这些地方被更多人看见。这种拉动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意义,或许比单纯的旅游推广更深远。

《乘风2025》选址多地进行拍摄,一些拍摄地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图片来源:《披荆斩棘的哥哥》微博

这种联动的意义,不只是经济上的,它还让舞台综艺制作可以思考和承担更大的责任边界。过去,一档舞台综艺节目可能只是娱乐的载体,观众看完笑笑哭哭就结束了。可《乘风2025》却用舞台,串起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连接。《乘风2025》用姐姐们的表演,把风景背后的人文温度带到了观众面前,迪庆的藏区人文、呼和浩特的蒙族风情,那些容易被主流文化挤出公众视野的当地文艺风俗,成文舞台的点睛元素,被镜头放大魅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舞台综艺+文旅模式,或许能超越短期的经济刺激功能,成为一种对地域文化和发展的长期社会赋能。

1号结语

相比起室内舞台的精致,《乘风2025》的户外模式显然更有生命力。海风吹过,浪花翻滚,姐姐们站在天地间。这种天人合一的呈现,和节目「乘风破浪」的主题天然呼应,赋予了每一场表演更真实的情感张力。它让我们看到,舞台不一定要靠科技堆砌才能震撼人心,海浪和星空一样可以让人落泪;女性的力量不一定要靠华服和高跟鞋来证明,站在沙滩上的赤脚也能熠熠生辉。

更重要的是,它用一场场「置身室外」的表演,继续着女性力量、打破了圈层偏见,拥抱了绿色制作,激活着文旅经济。《乘风2025》不再只是一档竞演娱乐节目,而是一次对舞台综艺的ESG探索。这样的模式会不会成为传统舞台综艺的未来?答案是不确定的,但这股风,已经吹起来了。它破掉了旧的浪潮,也吹来了新的风向。

来源:传媒1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