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堵点”“痛点”与“重点”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2 23:11 3

摘要:综艺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平台面向大众人群传播的主体内容之一,具备成本投入高、制作人员多、传播周期长、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强等突出特点,能够为广播电视平台推进系统性变革,建设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提供重要助力。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广播电视从业者需要清晰认

文|张祎

本文首发于《中国广播影视》2025年4月刊

综艺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平台面向大众人群传播的主体内容之一,具备成本投入高、制作人员多、传播周期长、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强等突出特点,能够为广播电视平台推进系统性变革,建设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提供重要助力。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广播电视从业者需要清晰认知综艺行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切实掌握行业核心规律,疏“堵点”、治“痛点”、抓“重点”,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全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现代传播规律,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大任务。

综艺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平台面向大众人群传播的主体内容之一,具备成本投入高、制作人员多、传播周期长、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强等突出特点,

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为广电平台推进系统性变革,建设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提供重要助力。

然而,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变化迅猛而剧烈,广播电视综艺的发展壮大还需要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

只有直面问题,清晰认知行业发展历程与特点,切实掌握行业核心规律,才能疏“堵点”、治“痛点”、抓“重点”,担当起为中国式现代化鼓与呼、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

一、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成绩、挑战与前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综艺节目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以贴近时代的鲜活表达、丰富灵活的多变形态成为大众娱乐放松的重要方式,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播电视平台制作的综艺节目积极应对新媒介、新技术带来的环境变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探求模式创新、强化节目内涵、推动跨域合作、实现价值创造,涌现出一大批涵盖不同类型的优秀精品。但在全新的媒体格局中,依然存在传统广电业态加剧萎缩,内部动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下降,生存发展艰难等严峻挑战,面临主流媒体地位价值虚置风险。[2]

一是经济效益显著下滑。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电视广告收入516.35亿元,同比下降6.67%,较2013年1101.1亿元的收入接近“腰斩”。网络新媒体广告收入自2014年起就超越传统媒体,2023年已达到2698.34亿元,同比增长12.09%。

二是社会影响力受到冲击。中国广视索福瑞(CSM)NewTAM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在年轻用户的全媒体消费格局中,大、小屏的市场份额为3:7,其中年轻人短视频的时长消费份额达到35.6%,长视频仅为3.2%。

三是原创能力难破瓶颈。近年来,广播电视平台的原创综艺节目鲜有进入市场“头部”行列的成功案例。根据云合数据的统计,2024年全网播放量排名前十名的电视综艺全部为“综N代”,而网络视听综艺节目中则有三个创新节目成功杀入前十。

面对网络新媒体“去中心化”“圈层化”“碎片化”等传播特点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广播电视平台势必要推进系统性变革,成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的新型主流媒体。一方面要加速融合,以更多元的供给方式强化网络传播力度;

另一方面要精品迭出,发挥大众传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通过意识形态塑造确立和推广主流价值。只有大众传播和圈层传播“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广播电视平台才能够成为凝聚共识、汇聚民心的重要力量,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

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自制内容之一,完全能够融合平台的权威性、专业性与长视频的内容容量优势,凭借无法替代的视听效果和连贯深刻的叙事体验,以广度、厚度和深度容纳更多抽象内容,引导观众构建思维模式,进行系统思考;

以激发情感共鸣创造全民议题,传递更深层、更持久、更难替代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近年来,《歌手2024》《声生不息·宝岛季》等系列精品节目,已经充分证明了综艺节目的价值与潜力。

二、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行业“堵点”“痛点”与“重点”

要解决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当下面临的行业困境与挑战,只有直面问题,清晰认知综艺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切实掌握行业核心规律,才能疏“堵点”、治“痛点”、抓“重点”,充分释放综艺节目激发情感、凝聚人心、匡正价值的独特功能。

(一)依靠海外模式高速发展埋“堵点”

年代、类别、竞争等多个角度,都能够成为划分广播电视综艺节目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为便于理解行业发展现状、凸显核心规律,本文从“创意源头”角度将广播电视综艺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港台综艺阶段20 世纪90年代,央视《正大综艺》开启了内地引进港台综艺模式的先河,随后,参考借鉴港台模式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节目风靡全国。

二是欧洲综艺阶段2000年左右,《幸运52》《开心辞典》等欧洲益智游戏综艺兴起,《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将欧洲综艺模式的影响力推向顶点。

三是韩国综艺阶段2013年左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开启了韩国综艺阶段,包括至今市场热度高居不下的一些节目模式最初也均源自韩国。

国内综艺节目起步相对较晚,作为新生事物,借鉴海外综艺行业的成熟模式能够有效减少试错成本,加速成长过程,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但海外模式也成为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广播电视综艺借助海外模式实现了持续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了形式丰富、情感连接、文化融通等视听内容的优势,建立起了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行业黄金发展时期,头部综艺节目每周都能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季播综艺节目的广告冠名费用一度达到10 亿级别。

另一方面,海外模式的成功引进加重了综艺节目“轻策划、重制作”的创作特点。以季播综艺为例,制作阶段一般需要二三百人,涉及编导、摄像、服化、舞美、艺统等几十个岗位的协同,时间周期约为1-3个月,支出成本从百万元、千万元至上亿元。

而综艺节目在前期策划阶段可能仅需个人或2-5人小组便可启动,搜寻挑选海外模式并进行本土化改造,经10-20人编导团队集体讨论,耗时1-2周即可完成方案初稿,无需额外支出。

即便花费高昂成本从海外版权方正式引进“模式宝典”,其主要内容也依然是节目制作阶段需要的岗位分工与流程细节等。

长此以往,广播电视综艺制作团队逐渐形成了“拿来”的创作习惯,侧重追求题材领域的新颖度和节目形式的鲜活度,“从0 到1 ”的基础原创能力不足。

这不仅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堵点”,也为后续出现过度娱乐化、无力应对新媒体挑战和短视频冲击等问题埋下了隐患。

(二)媒体格局剧烈变化引发新“痛点”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综艺内部活力不足的旧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外部环境竞争加剧催生的新问题接踵而来。

1.痛点一:传统评价体系指标失效

收视数据调查统计作为广播电视平台的传播评价体系,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一度成为引领媒体广告市场投放的关键指标。

在广播电视收视数据(以下简称为“收视数据”)中排名前列的综艺节目往往能够引得广告客户争相追捧,为平台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以抽样调查方式为代表的收视数据衍生出“造假”“买卖”等诸多争议,即时数据和大数据等评价体系应运而生,补充完善了单一统计方式的不足。

但在实际应用层面,不同评价体系依然存在各自的局限,例如即时收视数据受平台覆盖力度影响较大,大数据对内容细节变化的反馈灵敏性不足,等等。

建立在点击次数指标基础上的网络媒体点播数据(以下简称“网络数据”)虽然也存在数据造假、侵犯隐私、黑箱操作等各种问题,但以往在收视数据中被“大众”收看行为稀释的“圈层”收看行为在网络数据中得以凸显,

并借助网络视听用户和网络社交媒体用户高度重合的特点,以及广告客户对精准覆盖人群的投放需求,助力垂直内容的圈层传播价值迅猛增长,于是,网络数据开始与收视数据同时引领广告市场。

2.痛点二:评论环境抑制行业健康发展

“四全媒体”的出现,以及无孔不入的信息交流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和渠道限制,导致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等媒体环境发生迅猛变化。国际国内场域交叠、意识形态对抗加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而网络平台去中心化和圈层化的传播特点,不仅极易形成“信息茧房”,还使得情绪化、碎片化的议题讨论在同质信息的堆叠和扩散中发酵,进而发展为负面舆论事件。

广播电视综艺节目播出后得到的网络反馈、评论、评分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有组织的控评、刷分、投诉等现象已成为“家常便饭”。

广播电视平台作为综艺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主体,为了确保内容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客观评价,只能在加速融合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宣传推广和口碑引导。

这虽然的确有效遏制了恶意诋毁、非理性差评等不良现象,但也存在只讲好话不讲问题、权威评论自说自话、网络评论过于浅薄等缺陷[3],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掩盖了行业“堵点”。

3.痛点三:渠道差异导致内容创新系统失焦

受渠道传播特点影响,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必须面对广泛而多元的受众群体,只有充分兼顾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的大众人群,以客厅大屏收看的固定方式在指定播出时间段吸引到足够数量的受众,才能在理想的收视数据基础上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网络综艺节目随时随地、自主选择的便利方式,以题材领域和形式特点聚焦某一类型的内容偏好,在人口众多的国内市场能轻易吸引到可观数量的圈层人群,并在网络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满足相应的广告客户需求。

同时,虽然网络视听节目与广电平台节目坚持统一标准、同一尺度,但受传播方式、内容体量、监管体系、技术方式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不同渠道的内容尺度仍存在实际差异。

大量广电从业人员因此转入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剧了广播电视综艺内容创新系统失焦的尴尬处境,既难以创作出“全民爆款”彰显社会效益,又难以获得网络综艺“圈层热款”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正确认知综艺行业的核心“重点”

要找准广播电视综艺行业发展的核心“重点”,既要回归“初心”,不断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声量;又要结合“当下”,解决行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环境。

一要正确认知长视频的核心竞争力,做短视频做不到的。

与种类丰富、短小精悍的短视频相比,长视频的内容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连续性情节带来的深度叙事与持久共鸣、客厅大屏营造的高质量视听体验和更广泛覆盖人群带来的社会性议题设置三个方面。目前占据市场“头部”的广播电视综艺节目都能够充分发挥这三个优势,建立起有效的“护城河”。

二要正确认知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商业平台做不到的。

作为主流媒体自主创作传播的重要内容,广播电视综艺节目在创作态度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实践手段上要勇于发挥党媒文艺战线的优秀传统,敢于在纷繁复杂的思想舆论、价值表达场域中主动发声,制造全民热议话题,擅于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形成巨大传播声量的同时凝聚人心、创建共识,向社会效益要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效益进一步强化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三要正确认知主流媒体的发展方向,做单一平台做不到的。

主流媒体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广泛且多元化的人群覆盖优势,还能够结合网络平台灵活的圈层传播优势,在大、小屏两端均形成强大的传播能力,更容易达成跨屏共振、全民热议的传播效果,进而以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结语

主流媒体在过去十年间积极盘活优势资源,构筑自有传播矩阵,打造融媒体品牌,利用新媒体形式拓展赛道,创新运营与盈利模式,媒体融合取得显著进展,初步解决了主流声量在互联网渠道传播的“存在”问题。

但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改革举措,意味着主流媒体或将以“主导”为目标,开启下一个十年发展建设的新阶段。

作为主流媒体自主创作、生产、传播的重要内容,广播电视综艺节目正需要乘这样的强劲“长风”,从内容集成到传播体系,从路径再造到全架构的体系构成进行系统变革,才能一举冲破“万里浪”,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郑焕钊.综艺节目:贴近时代生活 推动融合创新 深化丰富内涵[N].人民日报2020-12-7

[2]杨明品.以系统性变革推动广电媒体高质量发展[J].现代视听2024(7):1-2

[3]祝燕南.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3)[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3

编辑:所以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