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台彩排晕倒、体力透支被工作人员抱下台、凌晨三点练舞到腿瘸……这些关键词堆砌出的不是“励志剧本”,而是内娱综艺对艺人健康的系统性压榨。吴宣仪在《浪姐6》中的遭遇,完美复刻了内娱选秀的经典套路:用“努力”造神,再用“黑幕”弑神。
1. 吴宣仪的“拼命三娘”人设,是节目组的遮羞布还是照妖镜?
舞台彩排晕倒、体力透支被工作人员抱下台、凌晨三点练舞到腿瘸……这些关键词堆砌出的不是“励志剧本”,而是内娱综艺对艺人健康的系统性压榨。吴宣仪在《浪姐6》中的遭遇,完美复刻了内娱选秀的经典套路:用“努力”造神,再用“黑幕”弑神。
2. 控分争议:当“努力”沦为资本游戏的燃料
吴宣仪组的表演被现场观众评为“全场最佳”,却输给被吐槽“舞蹈像广播体操”的宋妍霏组45。节目组的评分标准宛如薛定谔的猫——既不公开细则,也不解释为何小考占比形同虚设。这种“我说你差你就差”的霸权逻辑,本质上是对观众审美的羞辱:“你们以为欢呼声能决定胜负?我们有的是办法让数据听话”。
3. 内娱综艺的“健康悖论”:要舞台?还是要命?
吴宣仪晕倒后,节目组紧急配备营养师、调整录制节奏的操作,像极了“先把房子烧了再递灭火器”7。事实上,她的低血糖史、火箭少女时期彩排晕倒的旧疾,早该让制作方警惕,但资本永远选择装睡——毕竟**“虐粉”能催生话题,“晕倒”能收割热搜**,至于艺人健康?不过是财报上的小数点。
4. 我们的愤怒,不该止于“心疼姐姐”
吴宣仪事件最可悲之处,在于它注定沦为一场“循环闹剧”:粉丝骂节目组→节目组发声明→下一季换个嘉宾继续虐。要打破这种畸形生态,需要的是行业监管(如设定每日训练上限)、透明评分机制,以及观众对“剧本式冲突”的集体抵制。
毒舌结语:
节目组给吴宣仪倒数第二的分数时,有没有想过——
“她晕倒的样子,可比你们的剧本精彩多了”?
来源:消极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