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消费持续增长,长综艺的信心从何而来?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6 12:41 2

摘要:《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上线的剧、综、影、纪、动、微的总数为4363部,同比增长了16.22%,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长足的陪伴。于长视频代表之一的综艺而言,不仅要放眼于自身的竞争格局,还要思考在外围微短剧、短视频的竞争中,如何让内容有一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上线的剧、综、影、纪、动、微的总数为4363部,同比增长了16.22%,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长足的陪伴。于长视频代表之一的综艺而言,不仅要放眼于自身的竞争格局,还要思考在外围微短剧、短视频的竞争中,如何让内容有一席之地。


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举办的“综览时代 艺领风潮”网络综艺生态建设论坛上,与会嘉宾就长综艺的竞争优势、如何回应当下社会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长综艺依然有庞大的、忠诚的用户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长视频用户规模为7.52亿,创2018年以来新高;从用户画像来看,“高学历”“年轻”用户比例较高,20-29岁人群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对长视频的使用率在86%左右,较整体高出近20个百分点。这一整体画像与喜剧类综艺的用户画像十分重合。



2024年综艺的热点之一,欢乐解压类内容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与喜爱。两大平台《喜剧之王·单口季》《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共同掀起了脱口秀的热潮。其中腾讯视频在喜剧领域有着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口碑,且平台会定期进行方案调研,来了解、掌握、反映用户的需求,通过推出喜剧节目带“笑吧”,实现内容的长线和深度连接。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表示,在用户的消费时长、注意力、消费需求上,虽然长视频也有很多替代,包括短视频、跟朋友聊天、健身房等等,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长综艺的忠诚用户。过去一年,平台用户欢乐解压需求增长迅速,占比50%—60%。今年将持续提升喜剧尤其是头部内容的打造。


不仅是喜剧类综艺,信息浓度更高的文化类综艺也有着自身的受众所在。阿里大文娱集团优酷人文总经理王晓楠以《闪耀吧!大运河》为例,表示有超过69%的用户观看超过15分钟,超过一半用户观看能够到40分钟,这给予了平台很大的信心。团队正在开发的《故宫百年》将聚焦抗战时期文物南迁的故事,《圆桌派》《第一人称复数》《她的房间》等节目今年也将推出新一季。



通过一个好切口,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为用户观看内容时提供情绪价值,同时也实现背后的价值观传递,是爱奇艺劳作纪实互动节目《种地吧》给出的解法。


相较于前两季固定场地的耕作记录,第三季延伸至更广阔的地域,“十个勤天”不仅在后陡门继续完成基础农作,还将与全国网友共同“奔赴”青海囊谦县、黑龙江林口县、湖南宁乡市等地挑战特色农业项目,搭建起“移动式田野”的创新框架。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姜滨表示,网络生态的进化为内容生产提供了新机会,下定决心做《种地吧》时,也看到了很多相关的题材和角度,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阅读大地等。优秀的网络综艺永远不是立等可取的,当前更需要创作者更加专注于一个赛道钻研。综艺是非虚构设计,一定要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超越现实,最终才能成为现象。


长综艺如何适应碎片化观影?


面对近年来微短剧的强势增长,长剧做出的应对,不是简单地变短,而是通过自己的节奏、逻辑和语言形成新的内容。与此同时,长综艺也给出了台网联动、直播互动、短剧化革命等差异化解题思路。


江苏卫视联合今日头条打造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三季以来在星光奖都有很好的表现,在豆瓣也持续获得高分,背后是台网共生、共享、共创,也共担成本和风险,最终达到共赢状态。


江苏卫视总监王希表示,打造《我在岛屿读书》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一种全新的人设的加入,能够营造不一样的、清新一点的台网综艺。这一成绩依托于江苏卫视在品质内容制作上的优势,和今日头条形成受众年龄层全覆盖,让节目受到更多年轻观众认可。台网合作扩大了台和网之间的朋友圈,扩大了综艺内容制作的朋友圈,也扩大了内容传播的朋友圈。



时隔四年回归的《歌手》是当之无款的年度爆款,也是台网深度融合下的芒果精品创作实践。芒果TV副总裁洪啸表示,团队事先观察到网友对于真实的讨论度非常高,关注的点在于现在很多歌手的业务能力没有那么强,成为歌手的门槛很低,以及在几年之后跟世界的交流有所减少,于是设计了节目的几个核心卖点。


直播不仅是平台对于《歌手》这一IP或音乐节目的简单想法,更是对长视频综艺如何适应碎片化观影习惯的一种解法。每期通过直播带来的互动交流,实时的宣传上的影响和扩散,形成了用户对长视频乃至平台的更强黏性。



真人秀的本质是讲故事,讲好一个连续的大故事能对用户产生更强吸引力。《十天之后回到现实》封闭了两千万平米的真实空间场景,在断网的情况下十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录制,用极致环境逼出真实情感、人性和故事,再通过后期远超其他综艺工作量的剪辑,打造出十集连续剧一样的故事。这一体量巨大的综艺,实际上蕴含着从长向短的创新融合理念。


资深节目制作人、北溟有娱(WaveNest)创始人陈伟表示,观众已经厌倦了工业化罐头的表达,Z时代呼唤更锋利的刀片一样的情绪触达。短快爽直已经成为观众的新的现实诉求,综艺也应该进行一场短剧化革命,借助短剧新的节奏方式、结构方式、剧本创新方式,作用于综艺创新,进化产品形态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回顾2024年的综艺市场,其实不缺精品和爆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看来,虽然普遍的论调是当前长视频市场受到一些挑战,但其实让四端更联动,电视是超级宣推、权威背书,网络是圈层垂类战场,热搜是娱乐战场,短视频是精准到达,形成一个共创共享的生态,有助于综艺的生态进化。


无新闻不综艺,无综艺不新闻


《2025电通创意趋势报告:碎片化的未来》指出,在一个两极化的世界,全天候感受网络内容的“氛围”已经成为新常态。从影视到新闻再到体育,所有内容都被截取打包,成为流传于网络的热梗。


这一点在2024年的综艺节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见爱人》引发全网对麦琳的讨论,《花儿与少年》第六季从周雨彤与陈好的冲突、周雨彤侯明昊开恋综到四个人吃九个人的25盒饭等一系列事件重启“花学”;《心动的信号4》素人中英文夹杂的表述引发大众对“二本恋综”的讨论;《喜剧之王·单口季》付航的一句“passion”成为全网热梗。



制作者已经很难去预判舆情的风向,以前一杯咖啡、一只熏鸡不会引发事变,也不会有人去讨论四个人吃九个人的盒饭到底行不行,微小的事件却因为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演变成舆论风暴。


采用全程直播形式的《歌手》,每期都形成了一个巨大舆论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表示,无新闻不综艺,无综艺不新闻。他透露《歌手》直播时,在芒果TV副总裁洪啸的指挥室旁还有另一个办公室,聚集着湖南广电的20-30位宣发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节目可能产生的一切舆情。“全民揭榜+全民预测+全民导播”的玩法,歌手现场读热搜词条的行为,都承载着广泛的社会情绪。



洪啸介绍,他对综艺团队有两个工作要求,第一,每周必须读新闻,除开娱乐新闻之外的你感兴趣的新闻,从新闻逻辑看综艺逻辑;第二,要读新技术的研发,从新技术打破新的边界。


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传媒蓝皮书》副主编周逵进行了“从娱情到舆情”的主题分享。周逵表示,随着网络大众文艺高质量发展,文娱行业和舆论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好的文娱作品就是社会舆论的镜子,而社会舆论也给文娱作品展现舞台。他以冰山形象说明网络文艺创作的深层逻辑复杂性,网络文艺创作既是娱乐大众的浅层次表达,也是映射社会情绪和思潮的深层次载体。


美兰德传播咨询董事总经理崔燕振认为,优质的内容、顶级的制作确实能引起很大声量和流量,网络视频的弹幕流看似一些杂乱无章的语言,本质上是用户的情绪流、行为流还有数据流,是对于网络内容参与互动最直观的表达和最鲜活的体现,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够反哺于综艺创作。



正如《歌手2024》在当时面对舆情时作出的及时回应:“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不仅解决了用户的疑问,同时也让节目在用户心中树立起更高的立意。


新浪微博台网业务部综艺运营总监姜开伟从运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传播或宣发过程中,真诚至关重要。每个舆情都是让用户更了解作者的内容是如何表达的机会,作为运营团队也会给到平台和制作团队一些策略上的支持,帮助制作人和宣发团队更好地面对用户、拥抱用户,跟用户建立合作渠道和有效沟通。


如今综艺节目从录制、官宣、播出的各个阶段都在产生新闻,试图抢夺用户的注意力。对于长综艺而言,将正面或负面的舆情作为机遇,与用户进行更充分有效的沟通,方能避免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被反噬,在多元媒介竞逐的时代实现真正的创作价值。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