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娱乐圈掀起一股“情感综艺洗白潮”——隐婚男星董力借《妻子的浪漫旅行2025》自曝地下情9年,舆论从“欺骗粉丝”转向“保护家庭”的共情;黄圣依在《再见爱人》中撕下“豪门娇妻”标签,以婚姻疲惫姿态收割“独立女性”支持;连杨幂、乔欣这类无重大黑料的艺人,
2025年,娱乐圈掀起一股“情感综艺洗白潮”——隐婚男星董力借《妻子的浪漫旅行2025》自曝地下情9年,舆论从“欺骗粉丝”转向“保护家庭”的共情;黄圣依在《再见爱人》中撕下“豪门娇妻”标签,以婚姻疲惫姿态收割“独立女性”支持;连杨幂、乔欣这类无重大黑料的艺人,也通过“人间清醒”金句重塑人设。据统计,仅芒果系平台就推出15档情感综艺,涵盖恋爱、离婚、再婚、亲子矛盾等敏感议题,构建起庞大的“情感关系宇宙”,成为明星危机公关的核心战场。
行业逻辑:当微博官宣婚恋变动易引发舆论反噬(如赵磊婚讯遭粉丝围攻),情感综艺通过长线叙事、沉浸式剪辑、多视角情感访谈,将争议点切割为可消化的“话题单元”,并植入“被迫隐婚”“为爱妥协”等解释框架,实现舆论软着陆。
1. 叙事权争夺:从碎片化到连续剧化
传统官宣依赖单薄文案与精修图,观众易产生“摆拍作秀”质疑(如章子怡汪峰初期争议)。而综艺通过记录生活细节——如汪峰为章子怡准备羽绒服、董力与妻子跨国育儿矛盾——将婚姻拆解为“可触摸的连续剧”,用“真实感”置换公众信任。
2. 矛盾转移术:从个人失格到行业反思
节目组巧妙将明星行为争议转化为对行业潜规则的批判。例如董力隐婚被包装为“内娱单身偶像生存困境”,黄圣依的婚姻疲惫指向“女性事业家庭平衡难题”,引导舆论从攻击个体转向讨论社会结构,稀释道德审判。
3. 人设迭代:从黑红到“成长型偶像”
杨幂通过《毛雪旺》输出“有钱快乐论”,乔欣在《灿烂的前行》大谈“旧爱当朋友是没放下”,将情感话题升华为女性成长议题。观众从“吃瓜”转为“学习”,争议艺人顺势转型“人生导师”。
董力:沉浸式叙事胜出
借综艺披露与比利时模特阿诺的便利店偶遇、秘密结婚等细节,将“隐婚欺骗”转化为“保护隐私”的无奈。节目组放大其“好丈夫”形象,争议点被切割为“生产缺席”“跨国育儿”等可讨论话题,实现黑红流量双收。
黄圣依:透明化解绑策略
在《再见爱人》中自曝“想离婚三年”,展现直播间“带货夫妻”背后的情感冷漠,舆论从“商业合谋”转向支持其解绑。节目呈现具体矛盾(如家庭分工争议),让离婚被视为“理性选择”而非失败。
杜淳:反向洗白警示录
试图在《吐槽大会》澄清“插刀教”事件,却因否认与印小天的兄弟情、自称“伸张正义”,引发更猛烈群嘲。证明缺乏真诚与策略的洗白只会加剧口碑崩塌。
1. 真实性与表演性的悖论
综艺标榜“真实记录”,实则为剪辑博弈产物。观众看到的“婚姻矛盾”可能是剧本设计,如某男星在《再爱之旅》中的傲慢表现被扒出系节目组恶意剪辑,反噬其形象。
2. 短期流量与长期信任的冲突
杨颖借《奇遇人生》谈婚姻观,却因“假大空”发言导致节目评分暴跌。证明缺乏实质内容支撑的洗白,终将消耗公众耐心。
3. 价值观扭曲风险
为制造冲突,部分节目刻意放大性别对立(如“丧偶式育儿”)、渲染焦虑(如“离婚即失败”),最终沦为情绪消费工具,背离社会价值引导责任。
行业正面临拐点:观众对“情感观察”的需求从猎奇转向深度共鸣。如《登录可爱岛》尝试让“负面艺人”通过荒岛互助重塑形象,引导公众思考社会偏见;傅首尔在《再见爱人》中呈现“女强男弱”婚姻的复杂性,推动离婚议题去污名化。情感综艺若想摆脱“洗白工具”标签,需在流量与价值间找到平衡——既呈现人性真实褶皱,又传递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情感综艺的“舆论安全屋”效应,本质是公众对明星祛魅与共情需求的矛盾产物。当洗白公式被过度滥用,真实与表演的边界将愈加模糊。或许唯有让镜头回归记录本质,让争议回归人性讨论,才能打破“安全屋”的虚幻,重建娱乐圈的信任基石。
来源:阿喽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