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草纲目》全程站桩式划水,为了不让她影响舞蹈的连贯性,同组的吴宣仪和VAVA只能加倍出力,在队友的努力下,陈德容又躺赢了一轮……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浪姐”二公播出,出圈舞台暂无,但“恶女”剧本又重回陈德容头上。
《本草纲目》全程站桩式划水,为了不让她影响舞蹈的连贯性,同组的吴宣仪和VAVA只能加倍出力,在队友的努力下,陈德容又躺赢了一轮……
“我表情悠哉跳个大概”
当然陈德容也知道这次“浪姐”之旅不讨喜,王蓉事件后就发了小作文表示接受批评,遇到粉丝也对镜头说:“你们骂我骂轻点。”
不过陈德容姐姐也无需在意,因为今年浪姐只有她和房琪目前做到了“有效参赛+疯狂出圈”,只不过她们被推上的路子来自一位老熟人——麦.先天综艺圣体.流量抓手.恶人谷谷主.琳。
从《再爱》《花少》《一路繁花》,再到各种演综和《浪姐》,我们内娱群像真人秀慢慢找到了一条危险却有效的破圈之路:“恶男”“恶女”撑场面,流量就塌不下来。
本届浪姐“恶人谷谷主”花落谁家?
陈德容是今年浪姐第一个被骂的“恶人”。
她的组一公选的《免我蹉跎苦》是个很考唱功也考舞功的歌曲,组内王蓉和黄英两位大vocal丝滑进入状态,而陈德容作为跨界演员,一直卡在舞蹈教学环节:老师需要示范教学16个八拍,但她在前2个八拍反复卡壳。
王蓉提出 "先学完整动作再复盘" 的建议,本意是想提高效率,却让陈德容当场破防:"我不是没努力,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消化.……”对王蓉撒气说“队长给你当好了!”后采时还继续针对王蓉评价“她太自我了”。
小考时陈德容再次翻车 —— 舞台上忘词、跑调、动作脱节……最后她们组拿到全场最低的3A评分,一直到公演都没有逆袭,陈德容依旧各种脱节,反倒是稳如CD的王蓉被淘汰。
观众的不满情绪被推至顶峰,弹幕里飘过不少质问,舆论声讨铺天盖地。陈德容备采时的片段,微表情被各种检验,认为她尖酸刻薄、计较不可一世。
不过很快骂声减少,因为房琪来接捧了。
按照节目介绍,房琪是一位“拍视频的旅行博主”,因为文案精致,画面美丽,短短几年就收获了数千万粉丝。
更早之前,她还担任过一些地方频道的外景主持,真正让她出圈的“名场面”,是在2022年的综艺《为歌而赞》上,作为“爆赞团”嘉宾,她对张含韵说了一段安慰和夸赞的话,就是那段曾经广泛传播于网络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我之前不知道这个梗,还惊讶于金庸的《九阳真经》心法为啥变成了抖音鸡汤。
当时张含韵因为参加《浪姐》翻红不久,正是讨论度高的时候,一番戳心的表白把张含韵当场说哭,房琪也被夸“夸人天花板”“语言艺术家”“才女”。
在《浪姐6》里,曹颖一见面就夸夸说“你的视频我都下载给团队学习”,节目组还特邀她写了片头文案,才女力max.
但等她被真人秀从精致的短视频里拉出来,剖开给大家看,马上打回原形,从“高情商文案女王”变成“低情商咯噔文学”代表,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是训练矛盾。房琪、彭小苒、何泓姗要演唱《珊瑚海》,三人本来就缺乏专业歌手担纲,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彭小苒和何泓姗因为生病以及其他的工作,始终缺少合体训练的时间。
房琪备采提到当队长的不容易,拉群之后大家一直在忙,在群里沟通和声和分词问题,没有人回复她的信息,说着委屈哭了……
搭配这段备采的,是节目组的聊天记录,配上队友“消失”的空镜,最终以房琪含泪自责“带不动”的画面收尾。
从观众视角出发,看到的是“队员消极排练-队长无力控场”的“一拖二”式悲情叙事,瞬间两位女演员被推到了风暴中心。
结果何泓姗发长文晒出详细时间线自证:“非其他工作时间,一直在练习。”彭小苒粉丝也出面回应道“艺人近期无拍戏安排,不存在工作冲突”。
网友考证,那份聊天记录其实是彭小苒和何泓姗正常报备行程的内容,而不是“拍戏请假”的敷衍回复。
随着舆论发酵,节目组也放出11分钟未剪辑花絮——其实各方说的都是实话,但视角不同确实会让同一件事情呈现出不同版本。
因为正片全程采用房琪第一视角叙事,浓缩了部分情节,比如把拍东西说成拍戏,如同“罗生门”现场,观众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这次“反转”,房琪被打成了能力不行还背刺队友的恶人,连带着她之前写的许多文案,都被揪出来重新检验,才女光环也被卸下。
她的感性鸡汤文学,在李艺彤的二次元魔法面前也显得尤其突兀和矫情。
要说前面这些“恶人设定”多少有些委屈的成分在,她当面质疑叶童“年纪大没精力”和网易云“拼好句”事件,让她显得不那么无辜。
乘风二公组队环节,叶童向她发出组队邀请,房琪明明是自己有想挑战的唱跳舞台,拒绝叶童的理由却是:担心叶童姐姐精力问题,祝你玩得开心。
还是叶童戳破她的低情商:你怀疑我的的精力,我觉得你有问题。
第二件事是:房琪经典的出圈文案里,有一句是“当你望向我时,所有星光穿透我的心脏,而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结果前半句被原创者发现,房琪挪用自己2018年在网易云里写的评论,后半句也有网友补充:出自电视剧《燕双鹰》……
四期节目,已经出圈了两个恶人,接下来恶人谷谷主还会花落谁家呢?
每个内娱真人秀都渴望有自己的“麦琳”
自从《再爱》里麦琳开辟了真人秀里最求之不得的顶级人设——恶女,我发现,现在每个节目都开始打造自己的麦琳了。
《再见爱人》开播时,观众本以为7部手机爹味冲天的杨子和“甩手掌柜”还炒股亏光女方嫁妆的留几手,够拉仇恨的,但没想到被骂最狠以致被抵制最激烈的,竟然是麦琳。
我当初也成功被麦琳李行亮两口子的drama激得连吐两口老血,并发誓再真情实感追综艺就是贱人。但无论播出中还是播后,我都不觉得麦琳是最应该被骂甚至被抵制的那一个,是杨子不够努力还是手哥站得不够高?或者李行亮完全没问题吗?
但是麦琳火遍全球是真的,也以一己之力带飞整个节目,变身全球华人春晚。小红书B站油管UP主们期期团建,“麦学”源远流长——专门研究麦麦微表情和发言逻辑的学科。
在节目制作这个领域里,没有人不艳羡这现象级的爆款和泼天的流量,所以肉眼可见,越来越多的综艺开始领悟到“恶人出圈”的精髓。
《一路繁花》里,李小冉因为没有考虑老姐姐们的身体情况,看着时间不早了,就直接提出省略午饭,说“我觉得一天吃一顿”就可以了。
刘晓庆作为队长,没有安排好大家的行程,还迟大到让大家苦等,被李小冉拎出来阴阳怪气了一番,你来我往几次之后,刘晓庆提出还是让李小冉来当领队吧,李小冉当场挂脸,说出金句:我不顶狗屎。
可是这些冲突,明明是可以避免的。
原本大家一开始就投票让李小冉做领队,她也愉快接受了任务,偏偏节目组玩反转:让得票最低的刘晓庆来当领队,同时对行程费用做了诸多限制……
上了几次热搜,李小冉干脆退掉节目组群聊,并在微博放话“大年初四,扔旧日,忙活完了再来骂我这个恶人”。
公平地说,“恶人学”不是《再爱》第一个发现的。《花少2》的许晴,乃至《爸爸去哪儿2》的贝儿和黄多多都曾被网友骂到体无完肤,从而给节目献祭流量。
近期恋综里也有著名的“楼梯事件”:女嘉宾孙乐言因误会强势质问翁青雅,翁青雅被问哭了……事后一个被骂“太妹”一个被骂“茶”……
往前回溯《浪姐》系列,从“茶艺大师”陈小纭、暴脾气的何洁、掌控尴尬名场面的赵樱子……每一季也有几名浪姐因为性格问题成为热搜Top1。
“恶人”有他自身的问题,但有的人会往人性的裂缝里投入一道光,有的人会让她们变成引爆流量的畸形秀。
也不是想批驳什么,只是觉得可惜,在绝对爆款和热搜KPI面前,已经很少有制片人带着善意去发现和讲述,让每个人物都拥有一条完整的成长线。
说到这里,我特别怀念摸索中探路前行的第一季浪姐,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恶人,每个姐姐都有自己的高光和困境,但最后居然能迸发出超燃的团魂。本以为不好惹、一定会扯头花的伊能静和黄圣依,最终也处成了好姐妹。
现在也已经渐渐看不到《浪姐1》这么带着善意和初心的群像综艺,艺人通过镜头分配和剪辑被分化为“背景板”和“有效出演”,而后者往往被委之以“恶人谷谷主”重任。
作妖可恶,但不作妖,可能连镜头都没有。
恶人营销与综艺短剧化
写到这里我必须拉回来强调一下:我绝不是在帮“恶人”开脱卖惨,因为在这场全景式的“恶人营销”里,一些“恶人”往往也是或主动或顺势而为的参与者,甚至是既得利益者。
他们有点无辜,但也没那么无辜。
“恶人营销”的第一条定律就是:争议越大,热搜越炸。
某种程度上,综艺制作的逻辑如出一撤:必须有人设鲜明的“恶人”推动戏剧冲突。
这种虚空审判机制让“名场面”像病毒一样指数级扩散,迅速演变成“万人吐槽”的狂欢。
“恶人”为什么愿意配合呢?这就涉及到“恶人营销”的第二条定律:反向带货还能收割意外红利。
麦麦被全网群嘲的同时,她身上的马甲意外售罄,同款的饰品、服装品牌被扒出后销量火速上涨。
甚至带火了熏鸡和奶皮子等地方特产。
这种“恶人营销”的效应在赵樱子身上同样奏效:她在争议期直播带货观看人数暴涨,网友一边骂一边下单,形成“越黑越买”的诡异循环。
许多嘉宾在综艺下车后转头登上直播间,好像之前的综艺就是大型真人带货前传。
他们多少有点无辜,但也多少都吃到了流量的红利。
但“恶人营销”的终极定律是——恶人标签终会迎来反噬。
手哥虽然不支棱,但有句话说得挺好:不要太在意所谓的粉丝,也不要为了讨好他们去反复call自己之前的名场面;因为粉丝今天能碰你明天就能踩你入泥,开个直播带货粉丝也绝不可能是下单的那几位,你真正需要在意的是路人的观感。
而主动参与“恶人营销”,甚至在节目结束后为了直播带货反复拿自己的“名场面”玩梗,就是在透支路人好感(这里就不点名了)。
这种燃烧路人缘的行为,对于本身就不怎么依靠作品的网红、半素人来说,只要放得下脸皮,就是意外收获,但对于需要“长期主义”的演员和艺人,这样做就是快速自杀和自毁前程。
就拿麦麦夫妇来说,《我们的爸爸》中麦琳谈到李行亮生活状态的变化,说现在是爸爸带孩子多点,因为他现在待业。
麦麦本身是素人,“恶人营销”的后果最多让她在直播间挨两句骂,而作为歌手的李行亮则吃到苦果子了,原本以才华系音乐人自居的他,现在商演锐减,成名曲也塌房了。
同样地,周雨彤和李小冉作为演员也受到很大的冲击,路人缘崩塌,陈德容开创“溶学”,撕碎了许多人心中的白吟霜……
当然,我最大的担忧在于,当“恶人营销”成为行业标配,综艺策划和后期会变得更加敷衍——只要定位一个恶人,使劲把名场面往TA身上堆再拉爆出圈就行。这样,不仅嘉宾的职业规划受损,半素人会陷入网暴,观众对真人秀仅剩的信任也会崩塌。
结 语
“综艺短剧化”和“恶人营销”其实不是单个节目存在的现象,而是综艺市场上长久流传的流量速效药,流量下滑就来一针,但过度注射终究引发“耐药性危机”。
每个节目都想有自己的麦麦,那假如已经有了麦麦,下一次如何去找个麦麦plus呢?没有了麦麦plus,被恶人名场面吸引过来的乐子人还会不会买账呢?
我一直觉得能让节目稳定生长下去的东西就是节目的立意和内核,即使出现失控,也得循着原本的立意和逻辑将脱轨的人物线拉回正轨——这是你自己的节目,而不是监控摄像头;一旦被流量逻辑拉偏立意,节目内核就会被吞噬得连渣都不剩,真正受众会被赶跑,填满的是直播间的乐子人。
IP节目的逻辑又不同于直播带货,乐子人会因为抓马结束或者名场面降级就抛弃整个直播间,IP节目失去核心受众就会连地基都垮掉。
回归对人本身的尊重,不要让综艺也变成短剧逻辑,高阶的制作者会带着善意来细腻剖析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长视频综艺想要在如今这个市场继续生存下去,这是一条艰难但正确的路子。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怎么看综艺真人秀的“恶女”?
来评论区说说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高能E蓓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