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对家人,不需要成为“最佳辩手”

飞飞影视 韩国综艺 2025-04-13 18:48 9

摘要:曾经,在她的演讲和辩论中,老刘和家庭生活是她的主要话题素材,如今却以“分道扬镳”收场,实在令人感慨。

中午闲暇,刷到《喜剧之王·单口季》节目中,傅首尔谈及“离婚”的视频。

这让我想起一年半前,她与丈夫老刘的离婚消息,在娱乐圈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曾经,在她的演讲和辩论中,老刘和家庭生活是她的主要话题素材,如今却以“分道扬镳”收场,实在令人感慨。

熟悉节目的观众都了解,傅首尔言辞犀利、处处争锋,起初大多数人都觉得她的辩论风格只是节目效果。

但随着对她的了解逐渐加深,我们不难推测,这种辩论思维或许早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她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很可能成为影响他们婚姻关系的潜在“杀手”。

一个小细节便能管中窥豹。

有次老刘只是随口抱怨手上有葱姜蒜的味道,傅首尔立刻用辩论的姿态反驳:“为什么袁弘天天做饭,身上没有味道?”

这句简短的回应,背后折射出的,或许是他们婚姻生活中日常交流的常态——常常不自觉地从平等对话变成了观点的激烈交锋,总是执着于争论“输赢”。

长此以往,这样的沟通模式让双方都疲惫不堪。

在生活里,她可能没有很好地区分舞台与现实的界限,反驳成了习惯,攻击成了常态。

而这种时刻“战斗”的姿态,也让老刘疲于应对。渐渐地,老刘坦言在家基本不说话,因为他说不过傅首尔,干脆提前放弃。

这样的相处模式不禁引人深思:当婚姻变成辩论赛,输赢重要,还是家庭重要?

很多人以为赢了争论,就赢得了尊严,但在婚姻中,这种所谓的“胜利”往往伴随着夫妻关系的疏离,极有可能成为家庭悲剧的开端。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以为在家庭中坚持己见、争对错是一种智慧。

但实际上,家庭不是辩论场,家人更不是对手。

家庭真正需要的是理解、包容与爱,而不是非要争出个是非黑白。

在家庭中过度地争论对错,不仅无法带来幸福,反而会让家庭关系愈发紧张。

老刘在节目中的沉默,正如无数在家庭里被压制的一方,他们不再想争论,因为在他们心中争论没有意义。

这种无声的“放弃”,其实也是感情在逐渐走向淡薄的危险信号。

傅首尔凭借辩论才能赢得了无数掌声,然而,在婚姻方面,她却未能收获圆满。

她的经历,也给那些总想着在家庭中争赢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胜利,并不意味着幸福。


01
不与伴侣争输赢


电视剧《凡人歌》中,谢美蓝和沈磊的故事令人唏嘘。

两人曾是大学同学,感情让不少人羡慕,可因为不断争吵让他们走向陌路。

谢美蓝的母亲患病后,为了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她准备筹钱买昂贵的进口药。

她想让丈夫沈磊去筹钱,可是沈磊不同意。谢美蓝心疼母亲,指责沈磊不愿意为母亲花钱。

沈磊有苦难言,认为家里积蓄不多,可以用国产药治疗,不一定非得用进口药。

他们都觉得委屈,认为对方太自私,不顾自己的感受,于是大吵了起来。

两人谁都不肯退让,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婚姻走向破裂。

看过这样一句话:“加速一段关系走向灭亡最快的方式,莫过于事事争输赢。”

言语上的胜利,只会激发对方的对抗情绪,并不能达到认同的效果。

相反,在关系中,善于“示弱”的人,常常会为自己赢得有利的局面。

因为他们懂得在对抗中妥协,在矛盾中让步,以柔克刚。

钱钟书和杨绛是神仙眷侣,但在生活中也有过争执。

他们曾因一个法语单词的发音起了争执,最后恶语相向:一个嘲笑对方家乡音浓郁,一个则讲对方自以为是。

一时间,谁也不愿退让,非要争个谁对谁错。

最后证明是杨绛发音更准。

可吵赢了的她并不开心:“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后来,杨绛和钱钟书达成了协议: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达成协议后的他们俩,果真不再争吵,即便有不同想法的事,钱钟书也都会做出让步。

杨绛曾问丈夫:“你为什么每次吵架都让着我?我有时反思并不只是你的错。”

钱钟书这样说:“因为你是我的,就算吵赢了,又能怎样?

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两个人的世界总要有一个闹着,一个笑着,一个吵着,一个哄着。”

用让步的方式化解了潜在的冲突,钱钟书和杨绛活成了世人夫妻关系的楷模。

那些在分歧中率先妥协的人,不是凡事皆错,而是把感情放在了输赢前面。

他们深知,因情而让步,因爱而守候,才能让一个家越来越顺。

所以,伴侣间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而是敢于认输、体谅彼此,让彼此跳出情绪的漩涡。

当我们能够坚守本心,会发现,每次退让的一步,都是在为幸福铺路。


02
不与孩子争输赢


生活中,不少父母擅长通过权威去镇压孩子,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其实这是父母的胜负心在作祟。

然而,这些充满胜负欲的教育,不仅没能让孩子“听话”,反而将家庭变成了战场。

一言不合,孩子就开始跟父母针尖对麦芒。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母女对峙的视频。

就是一个生活中挺常见的场景,女孩犯错了,也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妈妈让自己静一静。

但妈妈则坚持认为女儿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所以仍训斥了女孩很久,不可避免的,母女俩再次爆发战争。

整个视频持续了5分钟,我们不知道女孩做错了什么事情,可能她们自己都忘了为什么而争辩。

但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看似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在逼孩子认输。

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用情绪保护自己。在这样的对抗下,没有人会是赢家。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教育,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所以,真正会经营家庭的父母,一定是接纳在前,对抗在后;关系在前,输赢在后。

多给孩子一些接纳与理解,包容与退让,父母才能赢得孩子。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初三男孩的故事。

因为青春期叛逆,男孩不仅染头发,打耳洞,还常常逃课去网吧。

直到某天,他通宵上网回来后,突然性情大变,不仅戒了游戏,还开始认真听讲,发奋努力,最终考上重点高中。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原来,那晚他翻墙上网,宿管查房发现他不在宿舍,于是让老师通知了家长。

父亲多方打听,最终在网吧找到了他。

当时,父亲本想冲进去带他回家,但转念一想,这样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于是守在门口。

一直等到他出门买饮料,父亲才走到他跟前,却没有一句指责,一句质问,而是温柔地问他想喝什么,买完饮料后还给他塞了些钱。

父亲说:“我知道,是我和妈妈对不起你,为了挣钱不能陪在你身边,但是你还小,网吧这种地方人员复杂,我真的很担心你的安全。”

几句话里,满是对他的理解与抱歉,所以,他当下就破防了,决心要好好学习。

正如心理学家黄仕明说的:

孩子深爱着父母,也想听从父母的教导,给予父母权威,但他们只有感受到爱的连接,被尊重,被看见的时候,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引导。

可见,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处处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他们的敌人,而是一个时时懂得共情和引导的朋友。

与其“用力”地把孩子逼成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猬,不如多用点“绵力”,让孩子卸下防备,拥抱成长。

当教育不再充满输赢,父母也能真正赢得孩子。


03
不与父母争输赢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跟父母产生分歧、争执。

父母常常发各类养生文章给我们,明明是耸人听闻的假消息,他们却深信不疑;

我们反复提醒他们,隔夜的饭菜最好不要再吃,他们觉得倒了就是浪费;

我们告诉他们孩子不能太惯着,可在我们每次教育小孩时,他们都会出面干涉……

年纪越长,我们越发觉得父母墨守成规,沟通渐渐失去了耐心。

我们跟他们理论,跟他们争辩,但最后却发现输赢都是败。

曾有网友留言说,母亲非常节俭,买菜贪便宜,买不新鲜的食材,甚至买死鱼回家。

还经常收拾剩饭剩菜,有时变质了都舍不得丢掉,还认为放在冰箱的东西不会变质。

网友非常苦恼,经常跟母亲争辩,告诉她吃这些会致癌,对身体不好,到时花的钱比你省得钱多得多。

然而母亲从不听劝,认为这么多年自己这样吃也没出问题。

网友因此非常气恼,与母亲争吵不断。

最近一次争吵,网友赢了母亲,却没想到他无意的几句话深深伤害了母亲,后来父亲打电话说,母亲晚上在房间里偷偷的哭了。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家不是讲理的地方,父母非常在意自己儿女的看法。

在父母面前不必争个输赢,不是所有的事情非黑即白。

此后,网友不再与母亲争辩,为防止母亲买便宜菜,他会提前去市场把菜买好,不给母亲买菜的机会;

看见变质的东西,也趁母亲不在家时直接丢掉。

后来,通过与母亲的聊天,网友开始理解母亲的行为。母亲说,他们那一辈人都是苦过来的,实在见不得粮食的浪费。

其实,我们与父母的争吵,大多源于时代差异导致的认知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正如《礼记》中所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

与其和父母争辩输赢,不如在必要时装装糊涂,这样既保全了父母的颜面,也避免了争吵。

父母跟子女之间的爱,像是一场人性的轮回。

小时候,是他们在包容我们,他们老了,就换我们来包容他们。

和家人相处,是人生最重要的修行,会决定我们一生的运气。

只有把家人看顺了,家庭才会扶摇直上。

周国平在书里写道: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制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我们要警惕本能,培养教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慢慢领悟幸福的真谛。

与其在争论输赢中彼此消耗,不如多给对方一些爱和支持,相互协作,共同成长。

家是幸福的港湾,爱是扬帆远航的动力。


家庭幸福的秘籍,是“看见”


这里所说的“看见”,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察觉。伯特·海灵格曾指出,“看见”意味着关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以及潜藏在这意图之下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当我们用心去“看见”家人的需求、他们的努力、情绪变化、成长轨迹和自身价值时,家庭便会充满温暖和幸福。

那我们如何拥有“看见”别人的能力呢?

“看见”别人前提是,“看见”自己。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获得“看见”的能力;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我们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和内心冲突的根源和需求;

然后运用色彩瑜伽、舞蹈、绘画、茶花香道等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体验内在感受,放下一切评判和抗拒,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任何的不完美,正视真实的自己,用积极的心态找到问题的根源。

当我们在各种关系中看到并疗愈了自己,也会很容易看到对方内心真正的需求,从而给予对方更多理解、支持、鼓励,使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更能让我们可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去爱人、去被人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七彩人生OC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