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综进入“半熟期”:当爱情叙事从“嗑糖”转向“见众生”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18 23:11 2

摘要:3月,腾讯视频《半熟恋人4》、爱奇艺《恋爱兄妹》两档恋综上线。半熟4嘉宾官宣时期,主持人梁田的加入引来不少人关注,《恋爱兄妹》是以韩版为原型的新节目,在素人招募时期就伴随着许多不同的声音。

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春日回暖,恋综有新动向。

3月,腾讯视频《半熟恋人4》、爱奇艺《恋爱兄妹》两档恋综上线。半熟4嘉宾官宣时期,主持人梁田的加入引来不少人关注,《恋爱兄妹》是以韩版为原型的新节目,在素人招募时期就伴随着许多不同的声音。

去年下半年,词条#有没有二本恋综#一度登上热搜高位,观众对恋综精英叙事的审美疲劳情绪集中性爆发,也引发市场对恋综内容、选人策略的更多思考。

本季度在播的这两档恋综有一定创新点,比如职业叙事、录制方式、规则玩法等,节目开播一个月以来,也已经分化出比较清晰的情感发展线。

当代情感表达方式多元,观众有了更多层次的情感需求,带动内容细化发展。

恋综是一类受众比较稳定的节目,在累积关注度、创造新看点的同时,处境似乎又有些“尴尬”——恋综不能在综艺市场中缺席,但却在近年来越来越难成爆款。

先见自己,再见爱情

恋综“个体化叙事”发展中

当下,恋综的一部分叙事模式正在悄然转变,比起大体量聚焦男女嘉宾之间的关系发展,节目会在将一部分焦点放在嘉宾的个人形象和成长上。

腾讯视频《半熟恋人4》中,嘉宾职业公布是节目的一个燃点。

多名嘉宾有跨行、转型的经历,比如涡涡从文娱行业转到金融市场二级研究员,一度拼到包里还带着速效救心丸;苏咏豪从建筑工程转行做咖啡师;小胡从台湾HR转行到上海做模特;梁田放弃外界都说“铁饭碗”的工作,从湖南卫视离职开始做独立主持人……

此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吸睛的职业也有出现,比如张晨曦是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有相关专利记录;夏夏是一名旅居室内设计师,过着不少年轻人向往的“数字游民”生活;咖咖是恋综里的首个国企文员,是恋家、乐天派、需要稳定生活的代表。

镜头捕捉到一些嘉宾个人的职业高光,也展现了“半熟群体”的生命勇气,跨出舒适区并不容易,嘉宾经历可以让观众看到人生多样性的样本。

爱奇艺《恋爱兄妹》从“原生家庭”切入,让手足关系成为观察亲密关系的另一面镜子——那些从小习得的相处模式、未被言明的情感需求,会在成年后的爱情选择中有所体现。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被贴上各种标签……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我的答案永远是:从空泛中走出来,爱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当你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呈现,明白你为什么是现在的你,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内驱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到社会价值。”

心理学家木春在看节目时,提到节目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生长环境和人格形成之间的范本,而大家可以在某些嘉宾特质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节目通过手足信件、成长相册回溯嘉宾经历并共情观众,重组家庭的花花读弟弟图图信件时哽咽难言,欣欣哥哥胖胖在信中提到“想要一直保护你的快乐”,一方面亲情增添情感冲击力,一方面也作为一种东亚文化的情感投射,触发大家对亲缘关系的思考与表达。

屏内的职业选择、家庭羁绊是观众对照自我的切口,恋综可以是当代婚恋焦虑的一剂解药——先找到自己,爱情才不会是迷途;而我们如何爱别人,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被爱过。

比起速食的甜蜜,当今的观众也许需要看到更耐嚼的生命样本。

要理想化,也要接地气

恋综的“结构性尴尬”

当今社会在婚恋问题上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性别与情感等多重因素交织,让恋爱议题处在一种“结构性压力”之中。

近年来,“上恋综”总避免不了与“达人经济”相联系,这也让恋综式爱情多了一些争议性和浮躁感。

《心动的信号2》中奇闻CP从节目牵手到结婚,给观众送来超强售后,自媒体广告接单不断,杨凯雯回复网友的一句“是的 我不上班 瞧不起我就瞧不起 我也没招”引路人缘下滑;据小红书“恋综club”统计,心动6结束一年半后,小屋嘉宾接广共超100个,而网络曝出的超高达人广告报价也让很多打工人持续破防。

恋综需要长尾效应,CP售后可以增强节目粘性,但恋爱是个长久议题,每年都有恋综CP分手。

去年《90婚介所》中双周CP分手,男方被网友称吃相难看;韩版《恋爱兄妹》中允荷、允在前段时间分手;《心动的信号5》中六万CP近期疑似冷战也引发不少人关注。

回归当下的社会语境,年轻人注重个人成长、自由选择,婚姻观念的多元化与“婚恋焦虑”同时存在,让恋爱话题多了很多矛盾感,恋综如何抓住并表现好这样的社会情绪也是个制作难题。

矛盾一,人群“被分层”,导致恋爱话语权分配不均。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提出“文化资本”理论,指媒介内容的生产往往服务于优势阶层的审美。

去年大众关于“二本恋综”的反抗,就是受众对荧幕缺席的反抗:二本学生约占全国高校生的60%,但荧幕形象与其人口基数严重不匹配。

以“二本符号”代表的人群是否会因学历而受到职业和薪资限制,进而影响婚恋选择权?这样的教育分层、职业分层、恋爱分层,让他们的故事不被讲述,又导致社会认知的片面化。

矛盾二,观众要“慕强”,又要“见众生”。

呼吁恋综接地气的同时,又有人提出“普通人的恋爱有啥好看的”,这对恋综把握好“度”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观众会对富有挑战性的、新鲜感的高颜值或高学历CP抱有期望;另一方面,又希望节目能够反映生活的多样性,体现出广泛、真实的个体情感与成长。

爱奇艺《恋爱兄妹》招募素人时期,有网友犀利评论“90年代背景下,恋综框架的兄妹样本不好找,只怕最后找到的大多是姐弟”,节目播出后似乎也是如此。

以此为例,可以感受到在现实中,细分题材的恋综其实很难找到综合很多要点、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适性的素人群体。

情感需求日益多元、观众审美逐渐成熟的时代,恋综需要找到多维平衡点,拥抱变化,让多元爱情观、个人故事都能够在荧幕上得到尊重和展示,无论嘉宾背景如何、情感如何。

情感细分,多元诉求

“恋综+”概念拓展

“我不确定最后着几十分钟自己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但19:59那一刻,我脑海里闪过三个字:等风来。”

《半熟恋人4》梁田经历一场多人约会,在快到时限时等到了下班奔跑到手作店的胡允庭。小胡的“坚定选择”成为很多观众的嗑点,同样,侯成杰和涡涡之间的关系发展也因“直球式表达”为节目制造出一些爽点。

节目里同样能够洞见一些恋爱关系中的现实性因子,比如职业发展、定居城市、年龄差距等,恋爱元素与其他社会话题、生活态度或者情感模式结合,对节目形态创新有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婚恋调查报告》显示,18-30岁群体中,67%认为保持个人空间是维系关系的关键要素,这个数据在十年前仅为28%。当代年轻人正在用行动解构传统亲密关系的连体婴,突出个体的独立性。

受众心理的不断变化也意味着过去的一些情感模式正在逐渐失效,传统爱情叙事之外,“恋综+”在不断发展。

比起CP发展,韩版《恋爱兄妹》中“11兄妹”斩获了更多的粉丝关注,爱奇艺《恋爱兄妹》刚开播时打出了#混血姐弟硬演#的话题,节目中汤汤和晓玲因长相太过具有辨识度而被观察室嘉宾称为“明牌手足”,两人强装陌生的行为也贡献出综艺效果。

近年来,以好友关系、荒岛生存、离异选择等切口的恋综现身在综艺市场,当恋爱不再是节目的唯一主线,不同情感的介入也让情感故事更丰满。

恋综正在从“谁和谁在一起”的简单命题,升级为“人与人如何建立联结”的社会观察。

如果可以对下沉题材进行构想,“县城恋综”“厂区爱情故事”“高校恋综”是否会有受众会买账、能共情?短视频平台是否能试水“轻量级恋综”,或是利用AI赋能匹配、增强观众参与感?

另外,“非典型亲密关系”也是个市场缺口,优酷曾创新过一款母单恋综《没谈过恋爱的我》,但并未进行迭代,而当下诸如“社恐恋爱”“跨文化恋爱”等题材是否能够进行深入创新。

恋综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谁与谁恋爱”,而是这个时代大家“如何理解爱情”。

有感染力的恋综会更像一面棱镜——在不同角度下,折射出这个时代关于爱的多元观点。

期待未来节目可以洞察更多社会情绪,照见、抚平情感的褶皱与毛边,也教会人如何勇敢、如何表达,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坐标。

主编:罗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