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停播,赵露思背了锅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24 19:21 1

摘要:尤其赵露思的一言一行,不断被放大和口诛笔伐,称她是“低情商发言”“卖惨”“何不食肉糜”。

赵露思综艺《小小的勇气》断更。

本应播出的第四期没有上线,也没有通知恢复时间。

原因未知,但疑似与舆情有关。

尤其赵露思的一言一行,不断被放大和口诛笔伐,称她是“低情商发言”“卖惨”“何不食肉糜”。

可以看出节目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比如,赵露思那句“你自私了”,在现在的版本中已经被剪去。

△ 上图:原有版本;下图:现在版本

不过这不是今天Sir要讨论的重点。

而是一档明明很正能量的综艺——

顶流0片酬录制、公益性质、扶贫助农……

为什么会陷入到停播的境地?

我觉得,大多数人将矛头指向赵露思,其实已经偏离了真正的问题。《小小的勇气》其实是不小心踏进了一个坑里——“慢综艺”与“公益”,不可调和的割裂感。

01

这两样都没问题。

但仿佛是食物相克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矛盾在于——

慢综艺可以“自我”和“散漫”;

但做公益,就要拿出务实和严谨的态度,才能给公众更好的交代。

遗憾的是节目从头到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还没开播。

《小小的勇气》最大的标签就是 #公益。

但点开才发现,做公益,是赵露思的“临时起意”。

并不是节目的出发点。

那么真正的契机是什么呢?

节目一开场用“潮湿”“阴雨”“状态不太好”等信息,暗示了赵露思心理上的困境。

而出发上路。

是她离开大城市,停下忙乱的生活节奏,在旅行中寻找治愈的一次尝试。

这是个很典型的慢综艺开头。

它不像常规的综艺有明确的流程和竞争环节,主打的是一个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让明星在漫无目的中呈现自我,满足观众想要看到的“松弛感”和“真性情”。

在这样的节目中,观众可以接纳明星的非常规状态。

就算是毛病,或者负面情绪,也都可以圈粉。

比如李诞当初在节目里躺平不干活。

没有被骂懒,反而让网友觉得是“遥遥领先的精神状态”。

豆瓣8.7的《奇遇人生》。

小S和阿雅去非洲的大象孤儿院,看到因为盗猎失去母亲的小象。

饲养员说,这里的小象每晚都会因为噩梦而尖叫。小S听着听着,流下眼泪。

没有被骂矫情,而是让人在这份破碎感中,也获得了某种治愈与理解。

老实说。

如果《小小的勇气》按照类似的思路去拍,即使明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也不会招到如此大的非议。

节目问道赵露思旅行的目的。

她的回答:开心。

这没毛病。

可她接着话锋一转——

开心起来的方式,是在旅行中做公益,让别人开心了,自己也能开心。

要知道。

这是赵露思第一次决定去旅行的地方。(以前都是家人或公司安排的行程)

而且是一个她没去过的地方。

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未知的——

她并不了解当地的情况。

不知道当地人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

那请问,这公益要从何做起呢?

更神奇的是,节目组也没有提前调研和策划,就这么以“放羊”的模式跟拍赵露思,让她漫无目地地就去了。

△ 出发录制的时候,所有人连行程都没有对过

赵露思与节目组尚未想清楚,就一拍脑袋:那里有个老奶奶,咱们去扶她过马路。

天真得像个小孩,以为做完一定会被夸夸。

其实老奶奶刚从马路那头走过来。

所以你能看到行程是随机的。

做公益,是逮哪做哪。

抵达的第一站,茨马绒村。

一个深藏在四川甘孜的偏远村落,在2021年被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而赵露思选择的理由是:朋友推荐,自己喜欢小孩,那里有会爬悬崖的“很酷”小孩。

然后呢?

节目中呈现的艺人行程,和一般的旅游生活相差无几:

找间民宿,和当地人聊聊天、吃吃饭、逗逗狗,逛逛村子,拍拍照片,展示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综艺所宣称的“公益”,要么是赵露思触发NPC,随机掉落任务。

比如,传播非遗文化。

我不否认这有公益性质。

但她是怎么去的呢?

路上听到有锤子的声音,就问同行的小女孩是什么。

然后过去查看。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不确定要做什么。

一切随缘。

全凭个人突发奇想。

第二期,给村民们拍照聊天,和不开心的小朋友聊天。

第三期,满村子收集声音,临别前给大伙儿做了一道菜。

与此同时,村民们也没闲着,忙里忙外的。

大人给赵露思准备好饭菜,以及当地的特色食物。

早上大家都起来忙活了,也由着赵露思睡到自然醒。

这种没有方向、“松弛感”的公益形式。

看上去更像是,世界成为了赵露思一个巨大的塞尔达岛。

当然。

节目理解的“公益”就是——

无论赵露思做什么,以她的流量,都能让别人关注到这里,就算是做了公益啦。

这个节目的诞生

就是为了

进到山里来做公益

因为只有真正地走进山里

才知道他们真正地需要什么

那就让人忍不住打个问号了:

这档综艺,它有告诉到屏幕前的观众,一个被列为“重点帮扶”的山区,真正需要什么了吗?

难道它所缺乏的,是明星敲开我家门、来拍照片、录声音、做顿饭?

节目引起争议后,有“知情人士”下场,证明这一趟勇气之旅是公益之旅。

△ 图源:网友评论爆料

但我们要区分开“公益”和“公益综艺”。

并没有人质疑赵露思做公益的初心以及捐款的真实性。

而是在说节目本身,作为一档以“公益”为主题的综艺,有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内容。

现在节目让大家看到的是:

一个明星,借宿当地人家,送给他们一些见面礼,陪孩子聊天玩耍,给非遗文化拍照……

可这些是一个普通人在旅游时也会做的事啊。

难道仅仅因为这是明星,有影响力,就自动变成了公益性质?

以拍慢综艺的思路,去贴公益的主题,本身是一种取巧。

也是一种曲解——

有流量,就自动有了公益。

02

明星做慈善,当然是好事,值得肯定。

但要留意的是——

一个人进行慈善活动,跟一档节目主打公益,这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前者,只需要善心即可。

后者,所需要的,往往更多,善心、脑力、知识、执行力……

不信?

看看公益综艺的“好心办坏事”。

就连口碑很好的《极限挑战》,也不小心出现两次“翻车”。

一次,同样是发生在山区,同样是扶贫活动。

张艺兴问留守儿童,哪科成绩最好。

得知孩子引以为傲的数学是80多分之后,他进行“打击式鼓励”:

那你哪里比别人好一点

你当然要比最好的了

另一次,则是在《极限挑战宝藏行》里,本意是展现藏区的风物人情。

却因刘宇宁疑似采摘二级珍稀植物,引发巨大争议,即使刘宇宁与节目组都发文解释,所摘的花只是道具,并没有实际发生采摘行为。

但不少网友依然认为,节目组这一环节设计失当,容易误导观众以为保护区内植物随便采。

△ 刘宇宁的解释声明,也在强调需要“正向引导”

公益综艺,并非请来流量明星,去山区里逛一逛玩一玩,做做慈善活动这么简单。

不然,岂非《跑男》《明侦》等娱乐综艺,将活动场景搬到偏远山区,便能打上“公益综艺”的招牌?

一档站得住脚的综艺,少不了它们——

主题明确:

这档公益综艺,是为什么服务的。

钟汉良等人的《我们在行动》,面向乡村的精准脱贫;黄渤等人的《忘不了餐厅》,面向阿尔兹海默症人群;胡歌等人的《一路前行》,面向生态环保;王一博的《寻护者》,更细分,保护穿山甲。

且不论这些节目最终执行如何,起码每一个的思路都是明确的。

任务清晰:

这档公益综艺,是要做什么的。

《我们在行动》,卖货搞钱,脱贫攻坚。

为了拉动当地农产品经济,钟汉良尝沃柑、造果酱、设计包装、打造品牌。

《忘不了餐厅》,黄渤当店长,提供就业机会。

一方面让大众深入了解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另一方面让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融入社会。

《一路前行》,胡歌等人天南地北捡垃圾;《寻护者》,王一博跟着体验饲养员工作。

再反观《小小的勇气》,更觉得十分可惜。

它本可以成为一档专攻心理健康问题的公益综艺,让大众听到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灵哭声。

一位罹患过心理疾病的女明星,愿意在病愈后面向大众,袒露自己的经历与感受。

在这个年轻人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时代,这是多么的可贵又急需。

然而节目的策划与执行,却十分的“草台班子”:

不做计划、不定任务,却把明星的零片酬和素颜,理所应当地替换成了公益。

最终的节目呈现——

什么心理问题,语焉不详;如何痊愈,云里雾里;哪里公益,全靠场外网友评论。

还因赵露思的语出惊人与反常举动,导致路人好感度下滑。

△ 赵露思在屋内搭帐篷,也让不少路人不解

对于这些,节目组本可以像《忘不了餐厅》一般,通过贴片等方式,对赵露思的言行提供专业的心理分析与动机解释。

可惜,通通没有。

△ 图源《忘不了餐厅2》

03

公益,是很难做的。

我的本意,也并非是苛责进行公益活动的艺人。

但不能因为难度大,对一档公益综艺的标准,就能无底线放低。

尤其是可以预见,明星公益化、综艺公益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而一档公益综艺,不应当光停留在明星的表彰大会上,更不应当成为明星镀金的勋章,乃至于放飞自我的保护罩。

而是让本就缺少话语权、缺少关注度的人与事,被看见、讨论与思考。

这首要做的,是深入当地生活的肌理,不回避现实的困境,真实地呈现难处。

对于明星来说,则需要有躬身入局的勇气。

而不是在响震天的口号下,当一名闲聊天的围观者。

一档公益综艺,曾给过我们最佳示范。

《无穷之路》,TVB娱乐主播一姐陈贝儿主持。

节目组仅四人,历时三个月,深入探访10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县,记录各地最真实的“脱贫角落”。

陈贝儿的第一站,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

放眼望去,高山、悬崖、峭壁,跟一条2556级的大钢梯。

直上直下,看得人腿都软了。

四川山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凉山彝族的悬崖村,还是甘孜的茨马绒村,其实都十分相似——

爬着高山过日子。

陈贝儿没有轻飘飘地赞“很酷”。

她踏上钢梯,走了四个半小时,用颤抖的身体告诉观众:

酷吗?

拿命赌的。

躬身入局后。

她要嘉奖的,也不是自己的勇气,而是当地居民面对“天崩开局”的生活勇气。

当地向导某色拉博。

小时候,天还没亮,就摸着崎岖山路去上学。

长大后,这大钢梯已经难不倒他,人称“悬崖飞人”。

可年轻人跑得再快,他的前路依然被大山堵着。

农作物单一,靠卖玉米为生。

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更会有人利用这不便,压低玉米价格,进一步挤压村民们的生存空间。

短短的15分钟,陈贝儿挖出山区人民难以说出的重重困境:

路,好难走;钱,好难赚;人心,好复杂;自己的声音,好难发出。

可在《小小的勇气》中,村民们的难处,被鸡汤式语录与糖衣式滤镜覆盖,只剩下一句彩虹屁“很酷”。

公益综艺,更要警惕的一点——

被包装成“向往的生活”。

做公益,当然是做好事。

可公益的本质,不只是“做好事”,更是“做难事”。

公益,也是“公难”,是做公认的、困难重重的事情,是要对公共痼疾进行望闻问切。

就拿胡歌《一路前行》来说。

在旷野里行走,多美好啊。

可他们要对准的,是不美。

人性的丑陋,行为的落后。

以及,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两难。

就说这场“内娱史上最炸裂的6分32秒谈话”——“手纸辩论”。

辩题:野外上完厕所要不要把厕纸带走。

自然守护者的代表:胡歌,把厕纸带走。

人类文明习惯的代表:刘涛,把厕纸留下。

争论没有高低,结论没有唯一。

但显然,哪怕同样是做公益、做善事,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观念的分歧、多方的考量、激烈的争辩。

要扭转他人的观念,是难事;要推行环保措施,也是难事。

乃至设身处地——

“我能不能做到”,也是一件难事。

而当一档节目。

口号,追求“治愈”“美好”“快乐”。

行程,吃饭、聊天、拍拍美照。

却对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视而不见。

回避问题,回避困境,只会用漂亮话上价值的时候。

它可以是个人秀,可以是旅行慢综艺。

可一旦以公益之名。

就不得不绑定上一份现实的重量。

否则,种种并无大碍松弛和随性,只会成为观众眼里,飘飘然的“不可承受之轻”。

来源:樱桃侃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