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正式开播,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叙事,为公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我校韩高年教授受邀参与第五集《千年书信》录制,解读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正式开播,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叙事,为公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我校韩高年教授受邀参与第五集《千年书信》录制,解读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代帛书《元致子方书》等书信,生动展现了汉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细节与社会风貌。
《元致子方书》是1990年敦煌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帛书长23.2厘米、宽10.7厘米,共10行319字,是迄今发现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私人书信。信中,戍边吏员“元”委托友人“子方”代购牛皮鞋、毛笔、响鞭等物品,并转达对亲友的问候,内容涉及物资采买、人际交往及边塞生活琐事,反映了西汉晚期河西走廊基层吏卒的日常生活与边疆物资供给状态。韩高年教授深入分析了汉代帛书书信的出土状况,并揭示了汉代帛书书信在封检规制、折叠方式及阅读方法等方面蕴含精妙巧思。据他所述,这些帛书书信形制尺寸与小16开书籍相仿,便于持卷展读,且便于随身携带。此外,帛书书体为工整遒劲的标准隶书,具有汉代书法韵律“蚕头燕尾”典型特征,笔势既端庄规整又不失洒脱、率意。韩高年教授对《元致子方书》这封穿越时空的书信进行深度解码,生动再现汉代丝绸之路上的边塞故事。
此前,韩高年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简牍分类整理研究”和“早期书写与商周秦汉文学关系史研究”,在《出土文献》(2023年2期)发表《帛书私记校释译论》,对《元致子方书》等三封书信进行文本的校点注释、讨论和译解,并就汉代帛书私记的形制、文体、封缄、传递、处理等提出独到见解。韩高年教授和我校简牍研究所教师共同参与、简牍学研究专家张德芳教授主持之《悬泉汉简》(1-4)已由中西书局正式出版,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成为秦汉史与简牍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史料补充,充分展现了我校在相关研究方面的实力。不仅有力推动了我省简牍学研究,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注入了高校力量,显示了新时代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陇上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