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技综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有着强综艺属性,同时又与影视行业紧密链接。这意味着它需要达到某种平衡——面向观众,要具备一定的可看性,满足观众对一档综艺的需求;面向行业,也要有行业价值,甚至真正参与到影视行业中,成为体系内的一环。
《无限超越班》来到第三季,依旧延续了前两季的热度。目前播出到第四期,就已经为舆论场贡献了不少热门话题。
演技综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有着强综艺属性,同时又与影视行业紧密链接。这意味着它需要达到某种平衡——面向观众,要具备一定的可看性,满足观众对一档综艺的需求;面向行业,也要有行业价值,甚至真正参与到影视行业中,成为体系内的一环。
《无限超越班》经过前两季的积累,在热度和价值的平衡上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论。而在与节目总制片人张红岩聊过后,毒眸找到了看待演技综艺的新视角:比起聚焦于对演员演技的讨论和竞技,《无限超越班》第三季的定位更接近一档“职场真人秀”。
可能和许多人的想象不一样,娱乐圈也是一种职场。通过寻找不同代际、不同背景和状态的演员,《无限超越班》第三季意图呈现出较为全面的演员生存图鉴,再借由简历展示、面试、小考、跑组等环节设置,还原出真实的工作环境。演员在节目里“上班”和“找工作”,观众则能够从中窥见演员们的日常状态,既满足了好奇心,也能找到共情之处。
全景式演员生态
开播的头两期,就是艺员们轮番登场的面试环节。每个人带着简历来到监制团面前,应对种种刁钻的问题和演技考验。
面试环节看下来,最明显的感受是本季艺员在类型上的多样性。既有丁真、余宇涵等从未接触过演戏的“白纸”,也有从业经历丰富、有过经典角色和作品的许绍洋、陈志朋等前辈,还有柯淳、李沐宸等短剧演员和以傅首尔为代表的跨界艺人,呈现出丰富的“演员群像”。
除了较为明显的代际和背景差异外,每个人的从业经历也都很有代表性。有一直出演小角色至今仍然默默无闻的,有手握流量但缺乏主流认可的,也有年少成名却因舆论之困或时代变迁而逐渐失去机会的,他们的问题都并非个体性的,而是代表着一类演员如今所面临的困境。
根据张红岩的介绍,本季艺员选择的标准,就是希望能找到行业内各种演员类型的代表。“我们会从报名的人中筛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也会主动寻找我们认为应该加入的类型,希望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展现演员们目前真实的生存环境。”
短剧演员的加入,成为我们观察行业变化、直观感受长短剧碰撞过程的切口。柯淳出场时,弹幕的讨论很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期待他的表现,另一派则是对这个名字一无所知。这反映了短剧演员在大众视野里的现实处境:在短剧领域手握播放量超高的多部代表作,但不关注短剧的观众对他们仍然相当陌生,甚至带有某种偏见。
即便同为短剧演员,李沐宸和柯淳也是两类演员的代表,与出道就演短剧的柯淳不同,李沐宸过去是长剧 “小透明”, 转而演短剧后才拥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属于演员在内容业态变迁中的主动突围。
丁真和余宇涵所代表的,则是尚未踏入演员领域的“纯新人”,前者在短视频爆火,因为颜值拥有了一大批粉丝,后者则是偶像体系训练出来的艺人,并不具备演员所需的基础能力。在张红岩看来,对于这些想要进入演员行业的新人而言,学会尊重表演是他们要在节目上学到的第一课,后续才是演技的提升,“就像尔导在节目中说的,不要替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也涉及到本季我们内部也在反复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究竟何为演员?不仅是新人,我们希望所有来到这里的艺员都能够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端正职业态度,才能去讨论演技本身。”
新演员要从头开始,老演员则需要卸下包袱。许绍洋在面试阶段因为讲了太多自己的故事而被监制打断,视帝王浩信被众人看好,却在面试小考中发挥失常,已经在演员领域消失多年的陈志朋重回荧幕,贡献了精彩的初次表演……在《无限超越班》里,所有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
这也是本季主题“无负成长”的最佳写照。“每个人都要褪下所有的光环从零开始,从跨入这个节目的第一天起,从面试到小考,再到跑组,要做好在行业内被别人比较、筛选甚至被淘汰的心理准备。”张红岩说,“虽然大家是带着简历来的,但其实导师们不太在意你过往是什么样子,而是你在这里能做到什么程度。”
当然,作为始终活跃在台前的职业,有不少演员都需要经历舆论的审视和冲击。本季照例也有不少“话题演员”,包括因为恋情绯闻引发争议的于小彤、前不久刚刚宣布婚讯的洪尧等等,其中话题度最高的,无疑是在节目上“口无遮拦”的刘奕畅。他的面试片段播出后,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尽管作为一档综艺,的确需要话题人物提供热度的加成,但这并非节目组的本心。因为不回避这些有争议的演员,同样也是呈现全景生态的一部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具有代表性。
“在选择这些演员时,我们还是回归本质去评估,看他们的专业能力是否过关,是否具有代表性。具体到对话题的呈现上也比较克制,没有过度渲染。”张红岩回应道,“我个人觉得《无限超越班》像演员的‘变形计’,希望连续的竞演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限超越班》第三季构建起了一个微缩的演员生态。长短剧演员同台竞技、跨界新人直面科班标准、争议演员意在摆脱标签……种种差异折射出了行业迭代中的价值碰撞,也呈现了市场的筛选逻辑:演员的职业生命力,最终取决于能否在快速变迁的行业环境中找到适配自己的坐标。
节目的动态成长
一档综N代节目想要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是否对行业趋势和观众审美迭代有精准的预判。《无限超越班》第三季的创新之处也正在于此,通过高频次的实战考核、跨季竞技机制的加入、监制团职能的细分调整等等,构建起一套更贴近当下行业变革和观众需求的新体系。
除了演员面孔的更新外,最明显的变化出现在影视IP的选择上。演技综艺不可避免要应对经典IP“越用越少”的现实问题。比起以往反复被启用的经典IP,本季出现了《边水往事》和后续即将出现的《墨雨云间》等新IP。
张红岩解释了选择这些IP的原因。在剧综联动的范畴,优酷可以提供版权支持,同时还参考了站内的播放数据,选择用户反复拖拽观看的“高光名场面”进行再演绎;而从观众的角度看,这些热播剧集既能帮助他们更快代入剧情,也带来了不同于往季的新鲜感。
在监制团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刘涛、杨天真、向华强等新监制的加入,既形成了风格上的互补,也为节目带来了新的看点。
节目第三期的《青蛇》小考里,刘涛和12位“许仙”搭戏的片段成为热门话题。在专业能力过硬的基础上,刘涛较为柔和的输出风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艺员们消除紧张感。杨天真的加入,则为节目提供了更偏职场化的新视角。在面试阶段,她会针对每位艺员的简历和后续发展规划给出专业的意见,对于观众而言同样有参考价值。
即便是那些陪伴节目三季的监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变化。很多观众也发现,过去一直以严苛著称的尔冬升导演,在这一季明显“温柔”了许多。“尔导说,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些年轻演员所面临的困境,也愿意给他们更多机会去尝试。”张红岩说,“但他们坚守的东西是不变的,就是高标准和高要求。”
由多重身份组建起来的监制团,诞生了兼具专业性和市场性的行业话题讨论空间。在柯淳出场时,杨天真就为大家科普了目前短剧市场的现状,郝蕾则从演员的专业视角,分析了长短剧演员在演技风格上的差异,监制团对 “短剧演员是否算好演员”的探讨,实则是行业对演技标准多元化的深度思辨。
而在具体的节目呈现上,面对“综N代审美疲劳”的行业难题,张红岩透露,《无限超越班》的方法论是以真实为支点,将内容锚定“当下性”进行破局。
首先是将真人秀的基因进行进一步强化,将影视考核转化为真人秀的载体,捕捉艺员们的临场反应,而非最终呈现出的完美表演。还原演员们所面临的“职场焦虑”,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演员在娱乐圈的真实状态。张红岩还提到,本季将引入跨季艺员PK、导师对决等新赛制,以竞技感激活观众的追综新鲜感。
比如第二期《青蛇》和《边水往事》的小考片段,在内容属性上就更像是真人秀而非竞技节目,更依赖艺员们的临场发挥。这也是过往几季节目总结的经验,“我们观察到,经典IP的名场面在观众心里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板,想象空间并不丰富,反而是演绎过程更有戏剧效果。”
更重要的,还是底层价值取向的真实感。不是对“演员梦”的浮夸渲染,而是通过“投简历-面试-考核-拿offer”的闭环,将行业对演员的标准具象化,落地到市场选择当中。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预期违背和惊喜,并因此带来独特的观看体验。
双重价值的体现
作为面向广大用户的内容产品,综艺首先要满足的,就是观众最根本的情感需求。《无限超越班》第三季通过“职场化”的叙事策略,提供了复合的观看体验。
“职场”是链接观众与演员的通道。在节目里,观众得以窥见演员真实的工作状态。投递了近百份简历但都被拒绝的颜安,在《边水往事》试戏时因为协作冲突而丢掉机会,傅首尔挑战“青蛇”角色失败,暴露了能力短板。这些与普通职场高度相似的困境,既消解了演员职业的神秘性,也让观众在围观中投射自身经历,形成情感共振。
“它不是一个单纯比拼演技的节目,而是当下影视行业职场现状的客观呈现。”张红岩解释道,“我们只是利用现有的节目模式,把它浓缩后呈现在大家面前,可能在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着类似的情况,不管你有什么光环,都要面临制片人、导演和市场的审视。这些事情和我们的距离是很近的。”
通过还原真实的职场,《无限超越班》第三季实现了对娱乐圈的“祛魅”,同时也满足了大家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甚至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无论是监制团队柯淳“短剧式演技”的批判,还是杨天真对各位艺员的简历优化指导,都是带有专业视角的深入思考。
当然,演技综艺本身就是具备复合属性的类型。因此,除了要满足观众的需求之外,其行业价值和在影视行业中所承担的角色同样重要。
在演技综艺刚刚诞生时,“演技究竟是否具备可视化的标准”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来到第三季的《无限超越班》,已经逐渐建立了一套评判演员的多维度体系,将演员的职业能力拆解为可观察的模块,从传统的“演技比拼”转化为对演员职业素养的全方位审视。
以《边水往事》的小考片段为例,许绍洋组因为没有提前设置好剧情的开始点、冲突点和结束点,还出现了全员“抢戏”的情况,导致最终场面失控崩盘。这种无预设剧本的考核方式,其实是对演员解读角色、构建故事、知识储备和临场表演等多重能力的考察,也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影视创作中“互相成就”的必要性。
“群戏就是讲究演员之间的配合,让大家自己去讨论剧情和角色分配,也是为了考察他们在团队当中的协作能力,不能每个人都只想着凸显自己,这也是艺德的一部分。”张红岩表示。
呈现艺员们在诠释角色以外的工作日常,同样也是为了呈现“好演员”所要具备的多重标准。比如在试戏时傅首尔因为缺乏代入感而无法胜任“青蛇”的角色;刘奕畅虽然拿到红卡,但还是被监制点出了沟通存在的问题;在最新播出的第四期里,李沐宸因为迟到而遭到换角等等。
在行业价值的层面,《无限超越班》经历了过去两季的探索,逐渐打通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双向通道。一方面为演员提供更多曝光的机会,也让市场检验前置到了演员培训的环节。在《无限超越班》第二季的收官现场,就有10位市场制片人为演员们发出49份角色邀约。
张红岩认为,人才的储备不仅是节目播出期间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能帮助更多好的、新的面孔进入到行业历来。剧综联动也是如此,不仅是IP的联动,而是实现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而且我们也希望能坚持对于演员的艺德和演技提出高的标准,哪怕是很小的改变,也能推动行业的进步。”
在《无限超越班》里,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演技的较量,更是行业的微观生态。流量与实力的博弈、经验与潜能的碰撞、个体与规则的磨合,都在反复印证一个朴素的逻辑:演员的光环,应当来自于他们对职业的敬畏之心。
来源:毒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