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容,这么快洗白了?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04 23:39 1

摘要:但更多网友对其“洗白”效果表示质疑,并对其此前的小组矛盾、态度问题及“公主病”特质耿耿于怀。

在《浪姐6》的最新几期节目中,陈德容的表现引发了网友两极化的评价。

尽管她在三公舞台中因团队合作和情绪管理的改善被部分观众认为“融入较好”。

但更多网友对其“洗白”效果表示质疑,并对其此前的小组矛盾、态度问题及“公主病”特质耿耿于怀。

陈德容是真的改变了还是个性一直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集体中有不同的表现,我觉得答案是后者。

陈德容在前两期公演中因舞蹈基础薄弱、排练进度慢,与队友王蓉爆发激烈冲突。

作为队长,她在排练时多次以零基础为借口推脱练习,甚至甩出“要不你来当队长”的言论,导致团队进度严重滞后。

相比之下,同组王蓉和黄英表现专业,形成鲜明对比,加剧了观众对其拖后腿的不满。

在第一个小组,陈德容的消极情绪没有人承接,她自己消化不了,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

在二公加入吴宣仪组后,陈德容仍因动作卡拍、唱腔生硬被诟病。

但吴宣仪通过“高情商哄人”策略(网友戏称“把人哄成胎盘了”),暂时缓和了矛盾。

然而,这种迁就被网友视为对“公主病”的纵容,尤其是对比叶童、邓萃雯等年长姐姐的敬业态度,更显陈德容缺乏责任感。

别的姐姐力求改变,想唱想跳,反观陈德容,唱的一般还过分强调,舞跳不了一点,还总拖团队后腿,整个人看起来丧丧的。

陈德容早年因琼瑶剧走红,长期被家庭和行业过度保护,形成依赖型人格。

她曾公开表示“不接受演妈妈角色,是奇耻大辱”,并因在综艺中拒绝排练、退出《我就是演员3》等行为被批耍大牌。

这种被宠坏的特质在《浪姐》中被放大,观众认为她活在大美女滤镜的自我中,难以适应团队协作的规则。

过分看重自我,把自我的价值情绪需求凌驾在团队之上,这是陈德容一直没怎么改变的特质。

三公阶段,侯佩岑、邓萃雯、管乐等队友围绕陈德容展开“情绪安抚”剧情线,通过强调她的进步和团队默契,试图扭转其负面形象。

例如,节目剪辑突出陈德容“不再跳个大概”的细节,并弱化侯佩岑的领导力,将焦点转移到陈德容的“成长”。

这种叙事被网友质疑为剧本,认为节目组利用她的情怀价值制造话题。

事实也是如此,在新的团队中,陈德容的情绪有了发泄的地方,三个积极向上的人带动她。

但她本身的性格哪有那么好改变,进了团队就想选纯唱的曲目,一点不想跳,整个组的人看一公舞台,陈德容先一步去睡觉。

同期的叶童、邓萃雯等姐姐以敬业态度赢得尊重,而陈德容的“努力”显得被动且缺乏说服力。

从琼瑶剧时代到《浪姐》,陈德容始终被特殊对待,例如母亲全程陪同、拒绝适配角色等,这种被庇护的形象与节目“乘风破浪”的核心价值观相悖。

一方面,她的琼瑶剧光环和时代记忆为节目带来话题度;另一方面,其能力短板和态度问题暴露了“吃老本”的局限。

观众的批评并非针对年龄或技巧,而是对其“特权思维”的抵触——正如评论所言:“《浪姐》不是养老院,要乘风破浪,先学会游泳”。

陈德容自身一点都不寻求改变,那上这个节目又有何意义呢?

和同龄人谈天说地,觉得自在,小辈就得捧着夸着,做队长时权威不容冒犯,真是替她心累。

来源:星灯如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