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容:我表情悠哉,跳个大概 结局平躺下来,看谁厉害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06 02:08 2

摘要:陈德容在《浪姐6》三公和四公组队的表现,让人出乎意料,她为什么不再那么不合群了?为什么有了主动和其他姐姐沟通的意愿了呢?

陈德容在《浪姐6》三公和四公组队的表现,让人出乎意料,她为什么不再那么不合群了?为什么有了主动和其他姐姐沟通的意愿了呢?

这并不是是陈德容有了变化,而是她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以往她在和其他姐姐的沟通中屡屡踩坑,创造一个个的名场面的原因,是她不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放不下曾经的自己。

一、晕轮效应造成的自以为是

作为第一代琼瑶女郎的陈德容,在参加《浪姐6》的一众姐姐中,咖位是比较高的。

尤其是初舞台之后,她又进阶为一公的队长。

这绝对让陈德容找到了足够的自信。

也正是这份自信让她在和王蓉、黄英的沟通中出现了很大的障碍。

在排练歌曲《免我蹉跎苦》的时候,舞蹈老师手把手地教了好长时间,她竟然连最基础的节拍都跟不上。

舞蹈老师都有些崩溃了。

作为队友的王蓉提议,“先把整体的动作学完,细节后面再抠。”她和黄英也会帮忙的。

这令陈德容非常恼火,她认为对方都是晚辈,这么说就相当于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难道她们不知道琼瑶当初为等自己都推迟了三年拍戏吗?难道不知道“非德容,不琼瑶”吗?

即使那些都是曾经,自己能够成为队长,难道不是说明自己唱跳俱佳吗?

之后,黄英的一句,“要不我们今天就不要求速度了。”更是火上浇油,让陈德容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陈德容当场情绪失控,说出了“我不当队长了”相威胁。

陈德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曾经的“光环”形成了晕轮,造成了一叶障目,感觉到自己无所不能。

晕轮效应的外在表现就是自以为是、自尊自大,总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不能听取意见、建议,更不允许被否定。

要想克服晕轮效对自己的影响,首先要能够真正的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认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短板。

其次,要正确认识“曾经”,做好当下的定位。即使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环境地变化,也有了新的要求。

另外还要有学习的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别人提出建议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从中提取出有利于自己成长、借鉴的因素。

二、自我防御造成的自我限制

在二公的练习中,陈德容说的最多的是,“我不会”“我没有接触过”“这对我是困难的”,也就是说她在尽力维护自己的舒适圈,不想接受改变。

她的所有表现其实就是,通过各种理由来构建自己的防御体系,以此来维护自己曾经的光环。这种自我防御其实不仅不会让她获得肯定,还会限制自我发展。

在这种心态下,所有的沟通对她来说都是一种侵犯,是在试图突破她的防御体系,把她拉出舒适圈。

在这种心态下,她才说出了,“你们两个人一定不会受我影响,你们两个都很优秀。”

这并不是她在安慰吴宣仪和VaVa,而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场。

言下之意也就是,你们最好不要打扰我,你们练你们的,你们和我无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也都不想用别人的舒适圈来挑战自己的舒适圈,也都有一定的防御心理。

正如淡淡老师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需要跳出舒适圈,“最重要的还是去看你怎么去挑战这个过程,如果你挑战比你喜欢的东西,再多付出一点点努力,你都会被看到。”

自我防御的确可以让自己在舒适圈里更舒适,但这种防御应该建立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让其他想进入自己舒适圈的人,无法撼动自己的地位,把自己从这个圈子里挤出去。

自我防御应该是向外的一种自我保护,如果向内,就是自我限制了,限制了自我拓宽边界,不仅不能对自己起到保护作用,还会由于故步自封,自己把自己拉出舒适圈。

三、经历挫折造成的人际疏离

一公表演之后的重新分组,让陈德容受到了很大打击,她不仅与队长无缘,还成为了没有小组想要的对象。

经历了挫折的陈德容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是其他姐姐不给自己“面子”,没有“人情味”。

“其实我是很孤单的,即使有很多人在鼓励我,对我来说,都帮不到我。”因为她需要的并不是鼓励,在她的心理那些鼓励只不过是想“督促”她罢了。她需要的是“尊重”,是重新把她“捧起来”。

因而,当吴宣仪和VaVa试图靠近她,拥抱她时,她后退、逃避,不想与她们接触,拒绝和她们交流。

“我的心理在排斥,在抗拒,又有太多压力,还有一个就是没有人能够同理,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这就是陈德容内心的真实写照,她感觉没有人真的了解自己。

“你老是把我们两个推到外面去。”这是作为队长的吴宣仪的无奈。

吴宣仪是真的不懂她玻璃心吗?

在拿到《本草纲目》这首歌之后,吴宣仪为了让陈德容能够重拾自信,真诚地恳求老师们能够帮帮她们,为陈德容设计、添加一段戏腔表演,还通过个人关系给她专门请了一位戏曲老师。

“我也很不愿意,就是说,会成为被注意的那个点的那个人,被需要你们去帮助。”这个内心独白,表明陈德容并不接受这份“宠爱”。在她的认知里,这是排斥自己,是否定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榨取”自己,为团队添彩的意思。

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绝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是会归因于外界的,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在失败后不能找到失败的原因,不分析自己的不足,找不到自己的短板,那么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还会再次遭遇失败,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也就是所谓的“灯下黑”,此时就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于其躲到没人的地方独自疗伤,不如走到聚光灯下,接受众人的关注、评判。

写在最后

罗翔说,“有的时候,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因为无知的人承认自己无知,所以不会轻易地进行论断,但是有偏见的人呢?自以为是、自以为知,所以很容易下断言。”

反映在沟通上,就表现为:

一、降低沟通意愿。有了偏见,也就是预先形成了态度,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自然会对沟通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良好沟通氛围地形成,让沟通的双方陷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窘境。

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草率的决策。有了偏见,就会担心沟通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就会急于作出决定,这种匆忙自然会影响到判断和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

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有了偏见,就不能心平气和的和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自然会让对方对自己失望,并进一步的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

因而我们在与人沟通时,一定要尽力排除偏见对沟通的影响,要在沟通前做好自我审视,看看自己对沟通的对象和问题,是否已经有了固化的、影响沟通偏见。

来源:争鸣有观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