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丹「三次拒答」曹颖的提问,治好多少人的社交恐惧症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03 15:33 2

摘要:这一番谈话,直接戳中了社恐观众的心。很多人都是「拒绝困难户」,对于他人的问题,很难「say no」。

《浪姐6》王珞丹直接拒绝曹颖的尴尬提问,绝对是高情商的反击。

曹:“就问一个特那啥的问题,你别生气”。王:“那就别问了,知道要生气就别问了。”

曹:“问一下”,王:“不”。

曹:“真的不让问啊?”王:“no no no 别问了。”

这一番谈话,直接戳中了社恐观众的心。很多人都是「拒绝困难户」,对于他人的问题,很难「say no」。

面对他人的尴尬或者冒犯性问题时,难以拒绝的行为,往往与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和社交习惯相关。

想要破解,需要知道背后的问题核心。

01

不懂拒绝

只会自我消耗

通常不懂拒绝他人的心理原因有好几个方面:害怕冲突、讨好型人格、自我价值感低、社交技巧不足等等。

不懂拒绝别人,实则就是在自我消耗。

我们往往以为是外在力量在掠夺我们,实则最大的始作俑者是我们自己。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总想着让别人舒服,令自己处于不舒服的状态之中。

我一个男性朋友,非常焦虑,失眠严重。要靠酒精麻醉自己,才能正常入睡。他事业做得很成功,但是对于家人是无条件的满足。不管家中谁找他帮忙,他都竭尽所能地提供支持。后来,大家族的人也开始找他。不是借钱,就是孩子找工作之类的事情。

当欲求不满时,还会引来怨怼,偏心谁谁啦,不讲恩情啦之类的。这种无限制的满足他人,并没有让他感到幸福,相反导致他得了严重的焦虑症。

我们害怕冲突,也担心拒绝后会导致对方的不喜欢、讨厌。将他人需求置于自我需求之上,是对自我边界的践踏。未建立好心理界限的时候,就会让自己进入一个“好相处”“老好人”的角色。而当标签一旦贴上,再撕下来就不太容易了。

女性在拒绝这件事情上更难,因为大多女性都是付出型的。事实上,别人让我们做的事情里,有90%我们是可以说“不”的。他们要求我们的事情,本质上是满足他们的需要,而非我们。

我们要想好自己要怎么活,确定好自己的方向之后,走出不想要的环境。你无需去反抗,你只需要去筛选,把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人和事全部清除出去。

不要在他人的世界里当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可以吗?可以,只是在做事情上,精益求精时使用,在人际关系相处时就算了。不管你怎么做,总有人喜欢你,也总有人不喜欢你。你没有必要去满足任何人的需求。

不喜欢,就断舍离。它的本质,不是丢弃什么,而选择留下什么。留下自己觉得舒服的就好。

杨天真在一次访的时候说她很擅长拒绝别人,因为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不想人家没有面子,或者是不想让人家失望,勉强自己去配合别人。老是委屈自己,长期如此会抑郁的。

跟他人相处第一要先满足自己,其次才是满足他人。只有自己愉快了,才有能力满足他人的要求,而且这样操作关系才能长久。否则你一直付出,就会对回报的需求大,注定关系不会健康长久。

如果你总是不敢拒绝,不敢生气,那么内心会形成很多愤怒。这些愤怒,会转化为对自我的苛责。它会像一把锋利的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刺向自己。

学会释放不属于自己的情绪,学会设立边界,让他人的事情、他人的情绪归还于他人。

02

拒绝不是冷漠

而是对自我的真诚

不敢拒绝他人,也许是内藏着一个价值感低的自我。

这种人表现出来是敏感心理体质,对他人负面评价非常在意。在关系中,为了受欢迎,选择迎合、讨好,是害怕被他人嫌弃,进而影响自己的生存环境。这些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内在潜意识信念。

那时我们还很小,需要依赖他人才能生存下来。我们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不得不说“是的,可以”。而如今我们长大了,即使我们说“不”,我们也是安全的。我们可以靠自己,不需要担心被他人遗弃而无法生存。

在人群中,习惯于用活跃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即便遇到不愉快也沉默应对,独处的时候,又在不断回顾,自我反刍。

「情感反刍」是一种持续性的负面思维模式,它会造成越痛苦越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在大脑中不断回顾重演,让自己一直处于痛苦、内疚、自责的状态里。

“如果我当时怎么样,就不会如此了““都是我的错,我当时应该如何如何?”“我这么做,他肯定觉得我是一个不好的人”。在一次次的反刍中,内心戏不断加码。

所以,要清楚自己的边界,哪些不可侵犯。这样的话,当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你可以第一时间坚决地拒绝。

除了对他人的顺从之外,我们还会出现决策性剥夺。当别人问你需要什么的时候,你总是一句“随便,都可以”来回复。此时,你的让度可能让对方觉得你无需被尊重,下次会自动忽略你的需求。

了解心理学「投射原理」的读者都知道,它是一种以他人与自己相似,把情感、行为都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很多时候,我们都存在投射心理。所以要为自己设立一个内心结界。当被他人贬低或者轻蔑时,告诉自己这是他的投射,是他的课题,无需为他人课题买单。

千万别内化别人的评价,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便好。

违背内心而答应的事情,都要消耗你的内心能量,而这些能量本可以用在自我成长上。所以,学会对自己好一点。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爱别人。

拒绝不是不尊重,而是相信对方有能力处理被拒绝后的失落情绪。

拒绝是为了更好的关系,而不是一方的委曲求全。

坚决拒绝,并非就是冷漠,而是真诚的表现。如果遇到那种明显带有恶意和敌意,或者就是明摆着欺负你的行为,直接说「不」。

当然,与人相处一定的社交技巧也是需要了解的。这里提供的方法,仅适用于非尖锐问题。

方法一:认可+拒绝+替代性方案

1、当你想拒绝别的人时候,先学会肯定对方(你说的没错,这个想法很好);

2、再表达自我需求(我无法认同,我无法参与);

3、最后给予对方补偿性解决方案(我觉得可以改期,或者推荐某某他更适合你)。

方法二:延时满足

面对某些问题可以答应,又可以拖延的问题时,我们也可以有一个缓冲时间段(我明白,但是这周真不行,可不可以改期到XX时候?)。

方法三:责任归还

对于那种总是依赖你的对象,在拒绝的时候,要学会鼓励对方自我达成目标(你可以试试看,我看好你,我觉得你能行)。

拥有一些不错的社交技巧,能让我们与他人建立信任与亲密感的同时,又能化解冲突矛盾保护好自己。

他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自己永远是主角。从他人的世界里离开,回归到自我中来。

自我价值不是变得完美无缺,不是在关系中逢迎得当,而是要有「存在即价值」的逻辑。

阿德勒的心理学理念《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提出真正的自由,是摆脱对他人认可的依赖,接受被讨厌的可能性,专注自我成长。

坚持自我,又能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便好。

——您的朋友:梓玄

“唯愿您万事顺意”

来源:山高日夕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