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歌手2025》开播,却意外引发网友集体吐槽:"阵容不如前几季""没有国际大咖""全是老面孔回锅"……面对观众的"心理落差",节目制片人终于坐不住,亲自下场回应:"这一季我们更注重音乐本质,而不是单纯追求流量和噱头。"
《歌手2025》制片人回应争议:当"神仙打架"变成"回忆杀",观众到底在失望什么?
最近,《歌手2025》开播,却意外引发网友集体吐槽:"阵容不如前几季""没有国际大咖""全是老面孔回锅"……面对观众的"心理落差",节目制片人终于坐不住,亲自下场回应:"这一季我们更注重音乐本质,而不是单纯追求流量和噱头。"
但问题是——观众真的只是嫌阵容不够"炸"吗?还是说,我们对音乐综艺的期待,早已悄悄变了?
---
1. "回忆杀"失灵了?观众到底想要什么
回想《歌手》巅峰时期,每一季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神仙阵容"——从邓紫棋的横空出世,到Jessie J的跨国碾压,再到华晨宇、周深的惊艳表现。观众习惯了"每期都有新震撼",但这一季,阵容却显得"温吞"许多:
- 老将回锅:多位往季歌手返场,虽实力在线,但惊喜感不足;
- 缺少"大魔王":没有国际级唱将压阵,网友调侃"这一季是《歌手·养老院》特别篇";
- 新人存在感低:新加入的年轻歌手尚未展现出足够记忆点,难以复制当年邓紫棋的"黑马效应"。
对此,制片人的解释是:"音乐不该只追求‘炸场’,我们想回归纯粹的表达。"但观众似乎并不买账——**大家不是反对"走心",而是害怕"无聊"。
---
2. 音乐综艺的"内卷困境":观众口味越来越难满足
《歌手》走到2025年,其实面临的是一个行业通病:**观众阈值被拉得太高了。
- 以前:只要请来实力派,观众就欢呼;
- 现在:除非是"AI虚拟歌手大战外星人",否则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审美疲劳"不仅出现在《歌手》,几乎所有老牌综艺都面临同样问题——观众要的不是"好",而是"没想到"。
---
3. 制片人的回应,到底有没有道理?
面对质疑,制片人强调:"这一季我们更注重音乐多样性,比如加入更多民谣、摇滚甚至实验性音乐。"
这个方向其实没错,但问题在于——《歌手》的核心魅力从来不只是"音乐类型",而是"人"。观众想看的,是歌手之间的化学反应、是意想不到的翻车或逆袭、是能引发全网讨论的"名场面"。
如果只是"安安稳稳唱完一首歌",那和听CD有什么区别?
---
4. 未来音乐综艺该怎么玩?三个脑洞方向
既然观众已经对传统模式免疫,或许节目组可以试试这些新思路:
(1)"限定挑战"模式
- 让歌手每期抽签决定演唱风格(比如"用歌剧唱法演绎周杰伦"),增加不可预测性;
- 参考《蒙面歌王》,隐藏部分歌手身份,让观众纯粹靠耳朵投票。
(2)观众深度参与
- 开通实时投票,让网友决定下一期的曲风或主题;
- 设置"网友救命环节"——如果某位歌手票数垫底,粉丝可以通过完成互动任务为其争取复活机会。
(3)打破"安全区"
- 邀请非传统歌手(比如演员、运动员)跨界挑战;
- 设置"1v1生死战",让两位歌手同台即兴PK,输家直接淘汰。
---
5. 结语:音乐综艺不能只靠"情怀续命"
《歌手2025》的争议,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观众对"套路化"综艺已经厌倦了。
制片人说"要回归音乐本质"没错,但"本质"不等于"平淡"。真正的音乐魅力,在于意外、在于碰撞、在于那些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瞬间——而这些,恰恰需要节目组更大胆的尝试。
或许,《歌手》是时候来一场真正的"颠覆"了——毕竟,观众要的不是又一个"安全"的赛季,而是一个能让他们再次尖叫的"WOW时刻"。
来源:聪颖豆花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