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整啊民宿》:当东北的风刮进了经营类综艺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15 13:01 3

摘要:追凶、悬疑、喜剧,硬梆梆的东北土地和走到哪都吃得开的东北人之间,天然地具有影视创作的冲突感,但除了影视剧,综艺能否也可以挖掘出东北题材的另一种可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东北已然成为影视创作的富矿。

追凶、悬疑、喜剧,硬梆梆的东北土地和走到哪都吃得开的东北人之间,天然地具有影视创作的冲突感,但除了影视剧,综艺能否也可以挖掘出东北题材的另一种可能?

冷眼最近就看到了一档以“东北民宿”为主题的经营类综艺:《咋整啊民宿》。

让一群年轻小伙,在东北从零开始经营起一家民宿,既要提供歇宿和饮食等基本服务,还要带着客人体验各种各样的东北民俗。

综艺人在东北开民宿,能开成什么样?倒是真让冷眼好奇。

东北民宿,经营类综艺的“在地性”

节目一开场就和其他经营类综艺不太一样。

一望无际的冰天雪地,人迹罕至并非热门景点,却处处流露出浓浓的东北味。

嘉宾们的工作服是典型的东北大花袄,院子里是堆满苞米和柴火的露天大灶,房间里铺着的是东北大花被,甚至连民宿养的宠物也从小猫小狗变成了东北大鹅。

冷眼好像很久没在一档经营类节目中感受过如此强烈的“地域”属性了。

从《中餐厅》到《亲爱的客栈》,甚至是服装类的《潮流合伙人》等节目,经营类的节目好像总在执着于寻找一个完全真空的环境:让人物与故事是绝对的重点,场景要为艺人与场外环境做好隔离,并担任美丽背景板的作用。

可这就是唯一解法吗?冷眼在《咋整啊民宿》里看到了点新的火花。

在东北主题的民宿里,场景是故事最明亮的底色,所有的业态都可以围绕东北民俗展开。

涉及衣食住行的各种东北民俗,放在其他的节目里可能是“大杂烩”,但在民宿的模式里,这些体验都是合理的、有趣的,住东北民宿体验东北民俗,让节目对东北文化的展现极为流畅。

爬犁、雪圈、雪地摩托、冬捕,都让东北民宿自带“卖点”,让民宿的经营不限于简单的“入住”和“退房”的繁琐流程里。

甚至节目组还用别出心裁的“民宿游学”呈现东北小众文化,跟着嘉宾解锁延边老里克湖粉雪、中成村朝鲜族非遗舞蹈,这些在影视剧里都看不到东北体验,倒是打造出了属于《咋整啊民宿》自己的新鲜感。

跨越人物与事件,场景成了节目最重要的内容标签,给经营故事留足了空间,节目组在“东北民宿”的基础之上,开拓出丰富多样的内容可能。

常驻嘉宾方面也是东北人含量拉满

潘麓宇、沈博怀、杨泰瑞、徐新驰都是东北土生土长的小伙。不用担心场子热不起来,一个梗接着一个梗,东北人的“大大方方”在节目里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

节目刚开始,最先碰面的潘麓宇、沈博怀、杨泰瑞、胡明昊还有些拘谨,但一起分享着吃完几根哈尔滨红肠后,肉眼可见地熟络起来,释放出东北人天生的幽默感。

有一个场面让冷眼印象深刻:有事耽搁的徐新驰先买了个气球人给民宿当开业礼物,当小伙们装好气球人,哪怕一个围观的人都没有,几个人都能自己跟着气球人跳舞来庆祝开业。

而晚来几天的徐新驰更是毫不担心自己“不合群”,到了民宿遇上饭点,大大方方坐下吃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频频点头,还跟着一起收拾房间,听伙伴们诉苦,很快打成一片。

冷场?尴尬?综艺最难的“破冰”环节在东北人这里都不算个事,几句招呼,几口美食,朋友就结成了,这种人与人之间不刻意、不讨好的松弛让整个节目的基调都是轻快的,甚至还消解了几分经营类综艺拿得起放不下的KPI压力。

同时,节目中的东北的地域符号也和当下的社会情绪构成了连接。

年轻小伙们最开始带着迷茫和无措而来,但在漫天雪景里,一盏民宿的灯光亮起,炉灶里炖着肉菜,不同背景的人们在盖着东北花布的屋子畅聊着,外面在下雪,而屋子里是笑声,独属于广阔东北的温暖浪漫,让节目提到的“反焦虑”、“治愈感”的口号也确实有了落点。

当他们在冰面上准备冬捕,在老里克湖打雪仗,笑着闹着地走上冰塔欢呼,冷眼也确实感受到自然洋溢的快乐。

甚至于在经营类综艺里常充当NPC的客人,都呈现出饱满可爱的东北性格。

作为同行的民宿老板,一来就想着找年轻人唠嗑;第一批游学的“小东北虎”客人,个个戴着虎头帽,一进房间就惊叹“我好喜欢这个小花”。

在我们的印象里,红红绿绿的东北花纹,好像都是存在于上一辈东北故事里的元素,而更小的孩子们是如何想象东北?

当生于东北的孩子们在冰面上熟练着玩着爬犁、雪圈,奶声奶气地用东北话说着谢谢,冷眼才真正感受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真正意义。

借东北主题的民宿,东北民宿的体验,东北元素真的在一档综艺节目里活了起来,场景不再只是背景板而已。

东北的可以更彻底一点

虽说节目里全新的东北经营特质足够亮眼,但冷眼看过后仍有些遗憾。

最明显的,是真人秀段落的单薄。

非流量艺人的阵容,让节目可以大胆地把经营场景落在非真空的场域里。可场域有了,对真人秀经验不足的艺人们却让节目的“人与故事”出现了真空。

《咋整啊民宿》的嘉宾阵容自身对观众吸引度不强,且自身性格、定位均不够明确,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更需要用强主题来带动人物

像是《亲爱的客栈》,一开始刘涛作为老板就定好客栈经营方向和人员定位,在试运营期间把该踩的坑都踩了,积累经验后再开门迎客,符合现实的经营逻辑。

但《咋整啊民宿》的经营线却反其道而行。嘉宾在一无所知的状态就迎来了首笔订单,在任务推动下,嘉宾的经营过程相对混乱,几位嘉宾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接待订单,几乎把民宿小白开民宿的雷点踩了一遍,专业人士的出现更是一记重拳,告诉所有对民宿抱有幻想的观众,经营不是儿戏,热情弥补不了专业的不足。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网上刷到的“辞职开民宿实现人生自由”是个美丽的骗局。

但这种设定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咋整啊民宿》这个名字就能反映出艺人的困境。没有节目经验的艺人如何在节目中展现自己?从前三期节目中也能看出,在四笔高强度订单的压力下,艺人们同时适应真人秀拍摄和经营任务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而艺人的状态也随时影响着主线故事,导致人物和故事双双真空。

不难看出,《咋整啊民宿》的内容设定是希望多留给嘉宾们自我发挥的空间,用有趣的真人秀段落去丰满人物形象。

乍一看思路没有错,毕竟不干预才往往能早就综艺名场面的诞生。只是这种留白手法其实有大量“赌”的成分在,可能更适用于更成熟、特质更鲜明的综艺嘉宾。

所以节目一开始,不仅要用明确的机制和主线任务带领观众进入故事,也要让艺人们明白自己在节目中的主线任务,主动地去探索、激发自身的表现力,共同经营成具有他们自身个性符号的民宿,才能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种地吧》不就是如此,一开始谁都不认识这十位少年,节目组甚至也没有过多介绍这群人,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讲好“种地”这件事上面,以事带人,反而让这群毫无流量的种地少年们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破圈。

《咋整啊民宿》第二季如果能用更明确的机制去引导嘉宾们,去把经营线做实,再配上东北民宿这个主题绝对是亮点十足的。

而对于东北民宿的主题,《咋整啊民宿》还能如何深挖呢?

今年如此多的关于东北的热点话题竟然没有出现在节目里,让冷眼颇感意外。

“南方小土豆”、“冻梨摆盘”、“夹子音司机”……东北的网红标签是反差,是东北人粗犷与好客之间的一种可爱,是南北文化的一种交融和平衡,天然地适配综艺语言的表达。

东北人住东北民宿,是对东北元素的强化。而南方人住东北民宿,则是新的视角的补充。

像是节目第6期,杨泰瑞给民宿拉客拉来了自己好朋友龙韵竹,作为一个南方人,龙韵竹对于东北的处处都充满了惊奇和新鲜感,相较于之前的东北客人,反而更接近观众的视角,贡献了更多的“东北时刻”

其实,节目组完全可以放大这些不同。

民宿既服务于东北客人也服务于南方客人,当拿出“团宠”南方客人的态度,不管哪个地方的客人,都会碰撞出更多的感受,这份感受将是“东北民宿”最亮眼的话题。

当然,遗憾之外,冷眼也看到了节目极其值得保留的经营亮点:东北民宿的“活人感”

一开始东北人含量十足的嘉宾们就已经贡献了不少亮点,而节目进行到第5期、第6期,嘉宾们已经完全熟悉起来,共同感受过了经营民宿的快乐与艰难,他们的相处更加真诚自在,哪怕作为义工的高秋梓、石玺彤,作为客人的龙韵竹加入进来,也不会感觉尴尬,反而这群人一起夜聊反思,一起在老里克湖自发地打起雪仗,竟意外地真诚、和谐又舒服。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活人感”优势,在冷眼看来,也让“东北民宿”的主题更有人味,更为生动。

作为一档聚焦东北民宿的经营类综艺,东北人的“大大方方”确实让节目看起来轻松快乐,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关注一下。

虽然节目在制作上有些青涩,但冷眼更想借《咋整啊民宿》去聊聊,当更多的综艺强调人物和故事而忽视场景,能不能有一档综艺真的以“地域”出圈?

“东北文化复兴”的综艺可能,除了让我们熟知的东北综艺人撑起来,也需要探索更多这样的东北新视角。

来源:冷眼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