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体短视频综艺是什么?不是“缩小版”的综艺,更不是依据传统长综艺拍摄而生成的“切片”式创作,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逻辑。在剧综《江南·十二场欢聚》总导演王可然看来,短视频天然属于年轻人,它是“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表达;它不依赖剧组,也不设定统一叙事结构,而是
5月14日,剧综《江南·十二场欢聚》发布会 4.0在吴江举行,正式发布其中的短视频综艺项目,展开了一场对新媒介逻辑与创作边界的深度探讨。
自媒体短视频综艺是什么?不是“缩小版”的综艺,更不是依据传统长综艺拍摄而生成的“切片”式创作,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逻辑。在剧综《江南·十二场欢聚》总导演王可然看来,短视频天然属于年轻人,它是“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表达;它不依赖剧组,也不设定统一叙事结构,而是一次“每个人都可以站在第一排”的共创。
在《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150位年轻创作者将围绕《江南·十二场欢聚》节目“选手”“班主任”等核心内容,每人拍摄一分钟短片。根据“总编辑部”提出每日主题词,所有内容由创作者自导自演自剪,再交由编辑部审核。150个年轻人分别拍下各自世界里的一分钟,形成的不是拼贴,而是共鸣,是对传统内容逻辑彻底平视的实验体:不再是“节目赋予人物意义”,而是“人物自己构成节目”。
发布会现场,短视频综艺总编辑张越、樊启鹏、徐行、郭小川与新生代自媒体导演团展开代际对话,探讨短视频综艺革新。有人疑惑,当剥去传统综艺的“外壳”,内容还能成立吗?《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给出的回答是:可以,因为真实本身就有力量。项目没有剧本、没有总导演、没有设定,这种“三无”不是缺失,而是一种刻意让渡空间的选择。
——没有剧本,是为了不预设叙事走向,让真实情绪自然生长。
——没有总导演,是为了不垄断视角,让每一个创作者都站在叙事的C位。
——没有设定,是为了拒绝模板化的内容生产,让生活本身成为主角。
而与之对应的,是“三有”:有真我,有真事,有“我们”年轻创作者。“真我”是年轻创作者用镜头表达自身态度的勇气;“真事”是他们关注到日常被忽略的情节和人性细节;而“我们”本身,就是这个项目最核心的燃料——不是被动参与,而是主动书写。
在《江南·十二场欢聚》中,短视频综艺被赋予了核心气质:平等和活力。平等体现在项目机制的设计本身。没有资源倾斜,没有阶层分布,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同等的拍摄权、剪辑权、命题解读权;活力来自于这种不断切换的视角所激发出的创作碰撞。每天150条视频,都是150次灵感触发、150场创意对撞。
短视频的时效性也在这个项目中被放大。每条短片都围绕当天发生的真实事件、人物情绪、即时讨论展开,形成一种“有感即拍、拍完即剪”的速度感。这种节奏下,内容创作者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有不少年轻创作者直言自己拍得并不好。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构成了这档短视频综艺最独特的气质——它不追求统一的成功标准,而在“可能性”中捕捉新的创造力。王可然认为,失败的定义太传统了,只要有人真诚表达过,那就已经胜利。
如果说过去的综艺是一场精密策划的舞台剧,那么《江南·十二场欢聚》更像一场野生盛开的集体影展。150双眼睛“看世界”;150颗心灵“说自己”,最终构成的是一幅由150种视角拼贴出的江南图景,一次由内容共振而生的时代图谱。
(编辑:晚秋)
来源:发现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