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上母女综艺,人均一个“小红书热帖式”原生家庭创伤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15 22:35 1

摘要:比《再见爱人》情绪冲击力更强、搅动热搜风云更带劲的综艺朝着我们走来,《是妈妈是女儿》第二季开始强势刷屏网友的首页。

内娱有且仅有一个名额的 “综艺活体教材”,花落谁家终于有归属了。

让我们喊出她的名字——

黄——圣——依

比《再见爱人》情绪冲击力更强、搅动热搜风云更带劲的综艺朝着我们走来,《是妈妈是女儿》第二季开始强势刷屏网友的首页。

从《妈妈是超人》《浪姐》《婆婆和妈妈》,到《再见爱人》《是妈妈是女儿》,黄圣依区区一个人,酣畅淋漓呈现了母子亲情、女性情谊、婆媳相处、夫妻关系和代际母女这纵贯人一生的五种联结。

网友调侃她想解决谁就带谁上节目,现如今《东亚五部曲》轮到了她妈妈这个篇章。

主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她当乖乖女、总说她不行、不允许她帮自己找保姆。

“撕开东亚母女关系最窒息真相”“深剖中国式亲情绞肉机”,全网营销号倾巢出动,内娱试图用这种方式诱捕我们广大普通观众。

不得不承认,还是让它得逞了。

不少人需要一个能代入其中、让情绪畅快抒发的机会和载体,安心地以观众的身份参与其中。

文字版的是小红书自我陈述帖子,视频版的就是这些把代际关系当抓手的内娱综艺了。

越看越觉得味好熟悉,素人起号靠“爸妈这样对我,我应该怎么办”,女明星翻红出圈靠展露原生家庭创伤,内娱原来是个巨大的小红书。

01

“给自己的妈妈当老公”

小红书帖子闪现荧屏

我们先对黄圣依的家事按下不表,来过一下李嘉格的故事。相比黄圣依,她更“小红书”,症状更“时髦”一些。

小红书原生家庭创伤类帖子,现在聚焦的已经不是逼婚逼考研考公、樊胜美家那种摆在明面上的吸血式家庭,进化到了对关系模式、家庭角色分工、人格缺陷等维度的分析。

比如关系错位孩子被迫情感代偿、父母对孩子的隐性攻击、区分npd父母和bpd父母。

以前亲子综艺主打的还是婚恋焦虑、权威大家长型父母,围绕着这种特别“基础”而典型的议题作探讨,现在往精细化方向深耕了。

参加《是妈妈是女儿》的李嘉格是位90后歌手,参加过《中国好声音》获得十六强,老公是爱奇艺前副总裁车澈。

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她60岁母亲的母亲。

她在节目采访中自述“有点给妈妈做老公的感觉”,让人幻视起刷到过的“东亚女儿在替爸爸做妈妈的老公”帖子。

根据一夫一妻制原理,一个家庭中只能有一个老公。李嘉格当了老公,必然是她爸缺席了。

李嘉格的爸在他的老婆和他的女儿起争执时,躲在厨房不出声当隐形人。

嘴上说着担心女儿受老婆的气,但是丝毫不担心这么多年来这娘俩有没有受他自己的气。

“消失的他”,让人一拳打在棉花上。看起来是母女矛盾,其实是家庭角色权责混乱的体现。

伴侣缺位,孩子来弥补。

“我觉得对于保护她这件事,我做得比他好”,李嘉格这话听起来母慈女孝,实际上母女关系缠绕得过于紧密以至于有些窒息感。

李嘉格在加班,她妈妈非要等着女儿回家来后一起包饺子。

李嘉格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一定要等、要费劲下厨,而在她妈妈的观念中,这是一种关心和呵护,即使对对方来说可能是负担。

在很多观众看来,李嘉格妈妈把自己女儿当情绪垃圾桶。

遇上一点不顺心的小事就要跟女儿倾诉,并且希望女儿为自己的情绪兜底。

另外一个令网友很有“负面表达欲”的相处模式是,她妈妈倾向于认为女儿的付出都是纯粹自愿的,没有一点为满足妈妈要求的成分。

比如过年这个亘古难题,李嘉格连续好几年回娘家过年、没有陪自己的小家庭,在她妈妈口中被称为“这是他们两口子商量的,跟我没关系”。

李嘉格在一旁做鬼脸消解难过,“我就是愿意自己这么累”。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过年到底跟谁一块过,而是获得陪伴的人有没有考虑到对方的纠结两难处境并给出抚慰。

当然,陪伴都是双向的。李嘉格也获得了妈妈在过年期间的陪伴,只是她妈妈似乎并不想感谢女儿把妈妈的优先级放在小家庭前面,而是想享有更多、占有更多。

她重新定义了“女儿结婚之后和自己没什么交流”:

大家以为她们不怎么见面,得知她每年去三四次李嘉格所在的上海、每次住一两个月后,其他嘉宾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现在关于这对母女的报道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讲她妈妈有少女心,跟女儿打成一片、调侃互呛很年轻人作风;

其二是分析包裹着爱的控制欲、以亲密为名的过度索取。

这让人想起了上一季的一对母女,大妞气质的赵小棠和被当成公主宠的赵小棠妈妈。

起初,呈现在公众形象中的赵小棠妈妈漂亮温柔、表达感情毫不扭捏,是大家的梦中情妈。

尤其是穿着香奈儿上衣、戴着香奈儿耳环、住着大别墅,更是糊上了一层有钱妈妈的松弛滤镜。

上了节目才发现,表面松弛的背后是对身边人大事小事的管控,看起来开明可能只是因为孩子在没有被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正好合了自己的意。

网友评价她俩的关系似乎倒置了,赵小棠像是处处考虑她妈妈感受、照顾她情绪的妈妈。

有一个环节是女儿和妈妈通话,解开埋藏在心里的结。

赵小棠鼓起勇气说起初中时候跟老师发生冲突的事情,具体经过未透露,真正的矛盾点是爸妈当时直接选择站在老师那一边、自己被判定为过错方。

一翻起这旧账,她妈妈就激动起来,数落赵小棠不懂事,并祭出杀手锏——爸爸妈妈不爱你、没为你做过什么,然后甩下一句“我讨厌你”。

把观众看得一脸懵,“说好的通情达理妈妈呢,原来只是在女儿乖巧温顺时限时存在”。

不过,赵小棠和她妈妈在不少网友眼中已经算不错了,她妈妈在发脾气撂电话之后跟她道了歉,俩人又回归了和平相处的常规状态。

02

同样都是江浙沪独生女

网上待遇两重天

说完比较隐秘的“新式控制”,回到黄圣依的主场。

她妈妈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强权式家长了,喜欢“插手”女儿的人生。

说好听点是指引,不好听的话就是干预、管控。

被问到女儿的兴趣爱好,黄圣依妈妈表示都是从女儿小时候就开始培养的。

主持人又问黄圣依从小到大的决定都可以自己做吗,她妈妈表示上大学之前由家里帮着做,“她不接受也得接受”。

黄圣依的重点回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妈妈对自己泼的冷水、说的扫兴话。

另一部分是自己没那么乖的地方,比如瞒着妈妈填大学志愿、没有处理好和杨子的婚姻关系。

她觉得自己脱离了母亲原本给她规划的轨迹,表示自己没有当好女儿这个角色。

网友瞬间想通了为什么黄圣依能忍杨子那么多年,习惯了被管教的同时被打压的失权状态后,会从父母主导的权力关系中跳进丈夫主导的权力关系。

@柒号打娱

而在《再见爱人之杨子轰炸全网季》鼎沸之时,网上喜欢传播的一套说法是——

婚姻到底给女人带来了什么,明明是江浙沪高知家庭独生女,怎么就变成了一副哀莫大于心死、任人揉搓的样子。

之前广为传颂的一件事是,她妈妈写女儿成长日记,一字一句浸透着母爱。

现在解读反转,黄圣依母女在镜头前呈现出来的高压负反馈相处模式成为新晋论据。

有人觉得写日记有很大成分是为了满足当妈妈的情感输出自我需求,她对黄圣依寄予了期待、完成了抚育,不等于她真正地尊重、爱护黄圣依。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列文虎克+弗洛伊德,每个人都能从综艺片段中截取自己想获知的信息和细节,再进行一番基于个体经验的精神分析。

更不用说,被大家看到的素材,已经是参演嘉宾思考过、制作团队筛选过的内容。

它可能是让人极有代入感的,但不一定真实。它可能是真实的,但也只能是部分真实。

就像那些袒露自我、讲述被谁谁创飞的帖子,展现出来的故事都是在自己脑内形成闭环、符合自身认知体系的,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滤掉危害自己这套叙事的元素。

所以到了“综艺之神”黄圣依这里,大家其实有些“审原生家庭原罪疲劳”了。

虽然母女互动很有戏剧张力,依旧是节目组的流量密码,

不过网友已然无法共情她,只当是能用来谴责经典款东亚父母的情绪靶子,让明星回归到“娱乐大众”的定位上去。

另一位江浙沪独生女卢昱晓,呈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母女关系。

或者准确来说,是观众共同构想和塑造出来的。

卢昱晓妈妈说,陪伴孩子成长对自己来说是最幸福的事,评论区大把夸妈妈温柔得体有气质有内涵的。

她用来描述卢昱晓性格特质的三个词是,纯真、可爱、充满想象力。

用来佐证女儿充满想象力的事情是,幼儿园让小朋友在三八妇女节画妈妈肖像,她一眼就认出卢昱晓的画,没有画正面,而是画了妈妈拥抱孩子的动态感侧面。

这位妈妈已经成为了理想型妈妈的代名词,有自己的事业又给予女儿无私的爱。

“她说挣钱就是为了让卢昱晓花,不然没有目标感,对本老鼠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怎么理解好好爱自己”这个问题上,卢昱晓妈妈表示自己是奉献型妈妈,付出的过程让自己感到幸福。

在温情脉脉视频的评论区,总会出现大量对比自己处境的留言。

卢妈妈为女儿挣钱不觉得是在牺牲,自己妈妈总是传递“都是为了你才导致......”的负面情绪;

卢妈妈希望女儿保持纯真、有进步就好,自己妈妈催孩子长大、嫌孩子太幼稚。

无论是黄圣依还是卢昱晓,观众在她们各自的母女关系上所投射的都是自己。

只不过前者是想远离的负面案例,后者是想靠近的正面形象。

在互联网上所激发出的东西基本上停留在情绪层面,用力过猛还会反噬,就比如不少人开始厌倦江浙沪受宠独生女人设。

03

“能困住自己的只有自己”

网友开始看腻“原生家庭创伤”

真人秀,有真有人也有秀。

人作为一种情感动物,天然会被前两个部分吸引、对秀的部分抱有戒备。

而真和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复杂、拧巴、微妙、立体,甚至自己也无法解释某一时刻的下意识反应。

真正能打动人的,往往是没那么惊天动地、非黑即白的矛盾,而是情感的交互和两个人都往前走一步的努力。

这一季《是妈妈是女儿》的另外两对嘉宾是陈梦、程潇和她们各自的妈妈。

这两对母女,没有十分明显的关系创伤,也没好到能进入模范生教材,是母女关系这个维度的“普通人”。

却只用一些零散的片段就让网友感受到了“是妈妈是女儿”。

陈梦的妈妈小时候对她很严格,一直在有意识地培养她的竞争意识、抗压能力。

陈梦在写东西,她妈妈很自然地帮她拨头发、安静地注视着她。

网友说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严厉和打压控制是两回事,严厉和爱并不冲突”。

程潇那边呢,跟妈妈关系相对疏离一些,母女俩人都习惯了报喜不报忧。

她妈妈做完癌症手术才告诉程潇自己生病了,程潇立马打了个视频电话,在电话里数落了一通。

她妈妈在回忆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对女儿的心疼和被女儿牵挂的幸福,“骂得我很开心”。

真实世界中的关系就是这样生动,发生在琐碎的对话和下意识的肢体动作中。

就像上一季看哭很多人的那几秒,陶昕然妈妈到北京帮她带孩子,肩颈痛到身体僵硬不敢动。

陶妈妈很自然地说“给我刮一下”,陶昕然也很自然地到倒几滴风油精、给妈妈刮痧。

刮了一小会,陶昕然变得哽咽,直至忍不住泪水。不想被妈妈看到,她扭头去了卫生间平复心情。

本来妈妈学车是为了退休后出去玩,如今每天接送外孙女上下学。

网友感慨说,“陶昕然哭的时候,是在想自己为什么没办法两全自己和妈妈”。

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我们想为所有不如意、所有遭遇找一个答案。

有人在算命、MBTI里寄托情绪,也有人选择让原生家庭承载自己人生的因果。

“鉴定npd父母”、“受过代际创伤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性格缺陷根源于上一辈”,是时下热门内容。

与此同时已经有很多网友开始反思,是不是对原生家庭创伤进行了一些灾难化想象,反而加剧了负面影响。

“如果自己把自己困住、沉浸在一种受害者叙事中,那才是真正的‘走不出原生家庭’”。

陶昕然的妈妈在她考98分的时候责骂她,质问丢的两分去哪里了。

考第四被揍了一顿,原因是“要煞煞她的威风,为什么不能进前三”。

在这种让陶昕然至今回忆起来都忍不住落泪的高压环境下长大,陶昕然把自己重新养了一遍。

她尊重自己的女儿,答应她的事情就一定办到,在女儿哭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哄或者喝令停止,“妈妈也会哭的,哭完就好多了”。

而她的妈妈,也在学着改变“打压式教育才能磨炼心性”的思维。

人最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拥有对关系的重新解释权定义权和无数重启人生的机会,在此时此刻,在每一个当下。

《再见爱人》导演曾经被问到做这档节目她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她说,那种感觉是,我们爱人的能力如此贫瘠,对爱的探索如此有限,但我们对爱的需求是永恒的。

网络上吵翻天的热门帖子不构成生活的真相,有时候网友也会变成被利用同理心、被获取注意力价值的工具人。

就像陶昕然跟她妈妈说的,“妈妈你在那个年代已经做得很好了,别人怎么看待你、怎么看待我,都不重要,我们相处得舒服最重要”。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