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副总编辑唐晓艳等:以青年视角和思维探索青年报道的独特身位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16 20:20 1

摘要:央视网《不被定义的TA》节目以平实的纪录风格和真诚的对话方式,以来自不同领域的“青春榜样”的故事,找到主流媒体走近青年、与青年对话的方式,展现鼓励青年追梦成长的节目特点和价值主张,探寻主流表达与互联网内容形态的融合边界。

摘要

央视网《不被定义的TA》节目以平实的纪录风格和真诚的对话方式,以来自不同领域的“青春榜样”的故事,找到主流媒体走近青年、与青年对话的方式,展现鼓励青年追梦成长的节目特点和价值主张,探寻主流表达与互联网内容形态的融合边界。

放弃保研回家种地的00后山东小伙由硕,为何做出“违背家人的决定”?吃播博主南翔转战非遗赛道,他为何把自己逼出“舒适圈”?天生“花脸”安万把秦腔吼向全国,他为何能一步步“改变命运”?52岁的农妇因为拍摄乡土味的诗歌短视频走红,她为何在50多岁选择“逆反”一回?

这些不被定义的故事收获了超过1亿的播放量,也登上多个平台的热搜。许多青年网民在这些鲜活的面孔中追寻故事、追寻感动,也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在人物报道类节目层出不穷、竞争激烈的当下,央视网《不被定义的TA》节目从选题、策划、内核三个方面寻求突围,以青年视角、青年思维探索主流媒体青年报道的独特身位。

穿透“天花板”,看见“不被定义的青年”

引导青年,首先要触达青年。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2024年短视频账号规模达16.2亿,根据主要平台数据综合统计,每日全国上线短视频突破1.3亿条。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下,许多人担忧“我能想到的选题早有人做过了”“热点迭代得太快追不上了”“主流媒体的限制太多了”“做节目的经费不够了”……《不被定义的TA》诞生于主流媒体深刻变革的浪潮中,面对无数的顾虑与追问,节目组决定轻装上阵,先从做“有流量的好内容”开始。

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少不了“流量”的加持。舆论的阵地,主流媒体不占领就会有其他人占领;青年网民的注意力,不被主流媒体的内容吸引,就有可能被其他良莠不齐的内容吸引。节目组坚信,只要传播的是正能量,就不怕挺起腰杆“要流量”;只要内容质量过硬,就不会被埋没在滚滚烟尘中。

万事开头难,有了底气也就有了方向。互联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热点、捧出新的“网红”,该向什么样的内容“要流量”?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才更能踩到年轻人的“心巴上”?

答案是:主题要正、人物要实、情感要真。节目组找到了聚光灯下的“正能量”,从6000万粉丝的非遗博主到20万粉丝的乡村新农人,乡村全面振兴、非遗传承、民营经济……宏大的时代叙事被转化为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具体实践;找到了有温度的“主人公”,把人贩子亲手送上法庭的“人生大女主”杨妞花,春节返乡列车上一个个温暖的面孔……这些温暖的故事拼凑起了平凡而感人的中国精神;找到了一些更广泛意义上的“大青年”,61岁的“王婆”赵梅、55岁的秦腔安万、52岁的沂蒙二姐,虽已不再年轻,但仍然可见一颗年轻的心在胸中跳跃,也看见无数年轻人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收获能量。

余华英案庭审结束后,杨妞花说:“这是非常正能量的事,它就应该被宣传。”专访南翔节目先导片播出后,许多网民在评论区催更“完整版什么时候发出来!”看到这些,节目组知道,这些人物、这些故事,真正是青年关注的,也真正打动了他们。这些反馈让节目组愈发坚信,做正能量宣传,就是要“走正门”“行大道”;旗帜鲜明壮大主流传播声势,就应该理直气壮“要流量”。

打破“玻璃墙”,创作“不被定义的节目”

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好内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对“好内容”的定义也是千差万别,在这个注意力被流量和算法深度裹挟的时代,要创作出真正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好内容”,就必须从底层逻辑上深挖青年群体的真实需求。

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做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作品,一直是节目组思考和践行的创作理念。真诚和平等的交流,一定是与当代青年对话的不二法门。做一档节目,不是照本宣科地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要带着他们的感官、带着他们的思考,做他们的“眼替”“嘴替”“脑替”,去发现、去发问、去发散思维。无论是在街边的露天戏台上和安万聊到深夜的时刻,还是在田间和由硕吹着风看青色麦苗的下午,节目组用镜头带着青年网民走进故事深处,叩问奋斗者的灵魂:“是什么支撑你做这样的选择?”台后的故事远比台前更吸引人。

真诚,不仅是对观众需要的真正理解,更是对采访对象的真心尊重。节目组始终坚持“先记录再采访,边体验边采访”,不做预设框架的“萝卜坑式”报道,而是在与采访对象的接触、熟悉、交心过程中不断建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在义乌和跨境电商从业者一起打包、装箱,与非遗博主南翔一起排练,陪杨妞花从案件开庭审理到回乡告慰父母,跟随沂蒙二姐走在乡间地头,回到厂区寻找记忆,二姐坐在黄土上自然吐露心声,“诗句”频出。没有设身处地地共情,就很难发自内心地感受一个人身上真正可贵的东西;如果连创作者自己都缺乏这种真诚的感受,“引导青年”“感动观众”也就更无从谈起。

记者采访“田埂诗人”吕玉霞@沂蒙二姐(右)。

从真诚出发,也少不了专业的加持。节目组用专业的工作理念设计每一个采访环节,利用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场景尽可能调动起报道对象的“真性情”。在开封,用“您的口音”揭开“王婆”赵梅走南闯北的人生故事、在“相亲角”照见她的骄傲与犹豫。这样的巧思固然少不了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但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真诚交心带来的灵感。“这口音太亲切了”“方言就是有亲和力”,网民在弹幕区的积极回应,让节目组更加坚信:真诚可以打动真诚,尊重可以换来尊重;真正的用心用情,一定会被看到、被理解。

与报道对象真诚交心,换来的不仅是信任与共情,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你如何看待李子柒对你的影响,你们的走红和她的停更是否有相关性?”面对这个颇具挑战意味甚至有些尴尬的问题,南翔没有回避,而是给予节目组真诚地回应。机缘巧合,那一期节目的播出与李子柒毫无征兆的复出撞了个满怀,超过3000万的播放量让节目组格外振奋。

同样的嘉宾、同样的选题,专业媒体的报道可能不如自媒体作品更有传播力,这是当下专业媒体面临的困境。节目组积极学习自媒体的创作视角和视听风格,在摸索中不断调整节目形态。既有不同时长、横竖版等技术形式的探索,也有话语风格、旁白比重内容等形态的探索。这样探索、进步的节目创作思路,恰好呼应了“不被定义”的核心价值。

撕开“成长茧”,点亮“不被定义的梦想”

目前,节目更新了10期,节目组一直在追问“不被定义”的边界,也一直在打破“不被定义”的边界。关于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关于遥远的梦是否还能坚持,节目组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回答,也已经有无数来自嘉宾的答案为节目组指明方向。

用镜头追问每一个不被定义的选择,安万逆流勇进,赵梅激流思退,南翔功成思变,希望每一个年轻人在不同的“不被定义”中找到一些确定的东西;用镜头记录每一种不被定义的情感,华农兄弟田园牧歌式的豁达,杨妞花石破天惊的勇敢,火车上穿越千里的思念,二姐“生活把我带向哪里,我就在哪里好好生活”的热爱,希望大家在追逐一秒划走的快节奏时代,还能记住生命中真正细腻动人的微光。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诱惑,许多青年充满焦虑与迷茫、挣扎在“躺”和“卷”之间,也难免在互联网上的对立和冲突中迷失方向。《不被定义的TA》并不想成为双方辩手中言辞激烈的一个,只希望告诉大家:只要心怀梦想,只要坚持成长,“做不被定义的TA,你也可以”。

关注青年是节目主创多年以来的工作方向,对青年媒体内容有心得、有预判、有创新。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核心主创制作了《改革开放不是“爽文” 如何用45年走出绝对贫困》的深度视频,制作过程中,主创担心过视频里的观点会不会太激进、会不会因为过于“扎心”而受到青年网民“抵制”。然而,最终超2000万的播放量和评论区的大量好评,让节目组确信,引导青年群体,不需要一味地“顺毛摸”,也不用担心引发“成长的阵痛”,更不能因为害怕少数几个“刺头”就忽略了大多数青年的真正需求。作为内容创作者,必须先稳住自己的内核才能稳住作品的内核,才能向受众传达出稳定、积极的信号。

每一期《不被定义的TA》播出后,节目组总会认真翻看网民的留言,许多人在故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若有所思、若有所得;也难免有人忍不住“激情开麦”对节目提出意见。做青年内容,需要认真对待青年的反馈。节目组从互动中不断修正前进方向和选题标准,发挥新媒体节目的特性。

人生、梦想和自我成长是生命中非常宏大的主题,节目组不会奢求用一档节目、几个故事,就让所有青年网民“顿悟”“觉醒”,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看到一些可能性,进而去思考这些可能性背后的更多内涵。如果《不被定义的TA》能够让更多人看见梦想和成长的力量,重新找回“我也可以”的信心,这档节目的使命也就接近完成了。

2025年,《不被定义的TA》将继续出发,希望能够向前再多走一步,探寻主流表达与互联网内容形态的融合边界,继续讲好青年故事、讲真诚的故事、讲动人的中国故事。行百里者半九十,好内容永远在路上。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