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志炫“倒数第二”成最大爆点以一首融合京剧元素的《悟空》登台,林志炫的表演被观众称为“音乐剧式神级现场”——高音嘹亮,念白也有韵味,甚至为此学了三个月京剧老生唱腔。然而,观众并不买单,高难度改编只获得第七名,网友怒斥:“技术流输给流量?节目组做局!”林志炫回应
昨晚,《歌手2025》首期直播落幕,排名结果却让观众直接炸开了锅!三位明星的表现引发不同争议,评论区秒变“辩论场”,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林志炫“倒数第二”成最大爆点
以一首融合京剧元素的《悟空》登台,林志炫的表演被观众称为“音乐剧式神级现场”——高音嘹亮,念白也有韵味,甚至为此学了三个月京剧老生唱腔。然而,观众并不买单,高难度改编只获得第七名,网友怒斥:“技术流输给流量?节目组做局!”林志炫回应称“推广传统文化是初心”,但部分观众不买账:“选曲太小众,直播效果像自嗨”。
日本歌手BENI垫底淘汰,又引发了国籍争议
首发出场的BENI演唱日式复古舞曲,稳定发挥却排名第八直接出局。粉丝痛批“国籍歧视”:“MISIA当年被压票,BENI又来陪跑?”节目组被质疑“保本土歌手”,而此前AI的预测指出BENI因“国际化风格水土不服”有65%的淘汰风险。
单依纯夺冠被嘲“人气碾压实力”
00后新星单依纯凭原创抒情曲《珠玉》拿下第一,支持者赞其“情感细腻如天籁”,反对声却铺天盖地:“唱功虽好,但能压过米奇·盖顿的碧昂丝神曲?”更有观众质疑节目组“赛前热搜造势”,为流量歌手铺路。
其他还有
GAI国风说唱《炁》仅列第四,网友吐槽“江湖气炸场不该输给民谣”;陈楚生诗朗诵式《将进酒》拿第二,被嘲“高级但催眠”,粉丝反呛“不懂文化底蕴别乱喷”;美国歌手Grace唱功封神却排第六,弹幕刷屏:“欧美味太重,中国人听不懂?”当技术流输给人气票,当国际范败给本土情怀,《歌手2025》的争议早已超越排名本身,撕开了三重伤疤:
1. 赛制“杀人诛心”,观众成了工具人
节目组采用“现场+云端+陪看团”混合投票,看似公平,实则漏洞百出:500名现场观众被指“粉丝含量过高”,白举纲、陈楚生等选秀偶像轻松靠情怀票上位;十位“全民陪看团”成员手握三票,专为“综艺效果”服务——GAI的舞台张力、单依纯的甜美形象,哪个不比林志炫的京剧实验更吸睛?说白了,这哪是比唱功?分明是比谁更懂“流量密码”!
2. “高级审美”PK“大众口味”,音乐圈层确实不一样
林志炫的《悟空》改编被专业人士盛赞“技术天花板”,却因风格太晦涩被观众吐槽“像上课”;BENI的日式气声唱法本是小众宝藏,但输给陈楚生的“文艺范儿民谣”。这背后是审美差异的残酷现实:直播舞台要的不是艺术深度,而是“3秒抓耳、30秒炸场”。当网友怒骂“观众聋了”,还不如承认:大部分人只想听《单身情歌》,没耐心品《悟空》的宿命哲学。
3. 资本操控疑云:热搜造势、剪辑引导,音乐沦为生意
单依纯夺冠真的是“实至名归”?赛前她的名字已霸榜热搜,节目组被扒疯狂推送《珠玉》片段;林志炫排名暴跌后,官方立刻官宣马嘉祺、阿云嘎等流量踢馆,转移焦点。更讽刺的是,酷狗大数据曾打脸节目组——林志炫往季演唱冷门歌,明明播放量碾压冠军,现场却总陪跑。
《歌手2025》的争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华语乐坛的尴尬:观众渴望“纯粹竞技”,却逃不开流量绑架;歌手追求艺术突破,却被迫迎合快餐审美。
或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排名吵三天,好歌听三年。” 放下对名次的执念,记住每一个歌手的精彩舞台——比起撕番,留住这些瞬间,才是音乐真正的胜利。
来源:言西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