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争议不是综艺的“万金油”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18 07:22 1

摘要:最近打开文娱热搜,仿佛误入“吃瓜修罗场”——姐姐们比拼唱跳却卷成“宫斗现场”,演技综艺靠花式“翻车”霸屏,恋综嘉宾互撕直接承包热搜词条……似乎不搞点“抓马剧情”综艺就录不下去,争议俨然成了有些节目组的“万金油”,哪里需要热度就往哪里抹。

周怿

最近打开文娱热搜,仿佛误入“吃瓜修罗场”——姐姐们比拼唱跳却卷成“宫斗现场”,演技综艺靠花式“翻车”霸屏,恋综嘉宾互撕直接承包热搜词条……似乎不搞点“抓马剧情”综艺就录不下去,争议俨然成了有些节目组的“万金油”,哪里需要热度就往哪里抹。

当然,综艺节目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争议也是合理的,但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综艺节目中的适度争议,可以增强节目的关注度,这是节目制作方常用的策略之一。但如今某些节目却把“调味剂”当成了“主菜”——剧本痕迹明显的互撕、刻意剪辑的“绿茶发言”、甚至故意放大嘉宾负面形象。某选秀节目让选手公开攀比奢侈品,弹幕飘过一片“拜金劝退”;某真人秀硬凹“姐妹情深”却暗藏心机,观众直呼“人均八百个心眼子”。当节目组沉迷于“黑红也是红”的流量法则,综艺便从“下饭神器”沦为“血压助推器”。

安排素人嘉宾上演“狗血三角恋”,更离谱的是,某档职场综艺把实习生熬夜加班到崩溃的片段当作“奋斗正能量”宣传,结果被网友怒怼“美化996”。这些操作,看似收割了热搜,实则透支了观众信任。当“剧本感”取代真实性,当“骂战”替代共鸣,观众早晚会用脚投票:看透了,不看了。

不容置疑的是,这样的争议应该遵守严格的底线逻辑,当这种策略被过度使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不仅置综艺节目的价值立场和社会效应于不顾,还可能对整个文艺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争议或许能带来一时热度,但是其负面影响正在加速显现:观众审美疲劳,信任度大幅下滑;艺人形象受损,行业恶性循环;社会价值观扭曲,助长负面情绪。综艺行业要跳出争议化生存的怪圈,唯有承担社会责任,拒绝流量至上,重塑行业价值观,注重艺术创新,方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综艺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应传递正向价值观。只有堪称精品、寓教于乐的综艺节目才能穿越时光,成为艺术经典。《国家宝藏》让千年文物开口讲故事,观众跟着眼眶泛红;《典籍里的中国》用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论语》从课本走入人心。这些节目没有刻意制造冲突,却凭文化厚度让观众“自来水”分享点赞温润心灵。

综艺当然要追求好看,但好看不等于好吵。唯有将创作重心从制造争议博取流量转向用真诚生动的故事,创新表达与传递正向价值观,综艺才能真正实现从“娱乐快消品”到“文化现象级”的跨越。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