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16日,我有幸参与省广播电视局举办的2025年度全省网络视听内容精品创作培训班。从前沿视点到困境剖析再到精准解惑,每一堂课都紧扣行业发展的“命脉”,直击当下网络视听精品创作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带来一场思想与实践的深度碰撞。
5月14日-16日,我有幸参与省广播电视局举办的2025年度全省网络视听内容精品创作培训班。从前沿视点到困境剖析再到精准解惑,每一堂课都紧扣行业发展的“命脉”,直击当下网络视听精品创作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带来一场思想与实践的深度碰撞。
定方向。锚定传播“坐标系”,坚持守正创新;明确精品“突围路径”,厚植人民情怀;构建网络视听“新生态”,强化科技赋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局长李晓骏开宗明义,为我省网络视听精品创作明确方向。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荣罕的建议,则为精品落地提供了实践抓手。他强调聚焦“视听四川”平台,整合“百部川扬”“神秘蜀韵”“拍在四川”三大品牌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强势精品IP。这启发我们,在未来的创作中,既要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主流导向,又要立足地方特色精耕细作,力求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传递“四川声音”、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明路径。“微短剧就是新大众文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透过流量的层层迷雾,一语道破微短剧的本质内核。“当前,微短剧的价值在转向,现实题材将是未来主流市场的重要支撑”“可以把文旅微短剧作为细分市场认真打造”“微短剧创新创作有它的边界”“不要为了短而短”,陆先高的精辟观点,令人顿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人工智能正在解构并重塑影视创作全流程”“媒体融合已迈入‘人机协同’‘算法引导’的深水区”……人工智能作为当下传媒语境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洪涛建议,让技术回归人本,让智能服务创意。这些前沿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网络视听行业技术创新与内容突破的未来图景。这启发我们,不仅要出于提高效率拥抱人工智能,更要通过人工智能探索文化的创新表达;面对微短剧的洪流,我们要勇于尝试、探索,用现实的题材为四川IP注入鲜活生命力,在创新边界内创作兼具本土特色与时代温度的精品。
促实干。“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亮点选题难觅、平衡日常困难、资源匹配不够……精品创作领域的困境,就像一座座高山横亘在创作者面前。面对这些挑战,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制作人左韬、姚远结合纪录片《守护大熊猫》的成功经验,给出破局之策:“一定要全力以赴做成一个IP”!2023年的11月27日,作为“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最佳提案项目之一,纪录片《守护大熊猫之福宝诞生记》正式上线播出。哔哩哔哩上线5分钟内,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当晚纪录片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第二位;上线15天,微博话题总阅读量破6亿。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最初阶段的举步维艰,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辛与未知。“面对成功的不确定性时,一定要坚定信念,逐梦前行”。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让他们跨越重重阻碍,让《守护大熊猫》IP成功“出圈”出彩。这启发我们,在内容创作的漫漫长路上,困境与挑战始终相伴,只要锚定IP、找准视角、创新传播、坚守信念,一定能在困境中走出一条通往成功之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省局培训播下的这颗“网络视听精品创作”的种子,在时代的浪潮中开花结果,绽放出属于四川的独特光芒,让世界听见川渝大地的脉搏跳动,看见中华文明的多彩模样。
(遂宁传媒集团首席记者 蔡志凌)
来源:热视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