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每个年轻人都是完整的创作单元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0 20:04 1

摘要:近日,在《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发布会上,著名主持人、《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总编辑张越表示:“这是一件做起来非常好玩的事情。”她描述现场那些年轻导演——多是大学生,充满热情,手持相机或手机,带着属于自己的拍摄方式、表达理念与思考视角,开启了属于他

近日,在《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发布会上,著名主持人、《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总编辑张越表示:“这是一件做起来非常好玩的事情。”她描述现场那些年轻导演——多是大学生,充满热情,手持相机或手机,带着属于自己的拍摄方式、表达理念与思考视角,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创作。这种描述不只是对一群年轻人的鼓励,也揭示了短视频综艺在表达机制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让每一个年轻人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创作单元。

短视频综艺《江南·十二场欢聚》海报。


短视频综艺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形式短小、传播迅速,更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综艺高度工业化、流程化的生产逻辑,让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得以真正释放。在“无剧本、无总导演、无设定”的基础上,每一个创作者都得以平等地站在表达的起点,将个体经验、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融入内容之中,形成更加多元、开放、具备辨识度的文化表达。

鼓励150位年轻人围绕江南人文展开主观表达

《江南·十二场欢聚》是一档以青年演员成长为主线、以江南文化为结构基础的融合型综艺项目。长视频板块呈现选手们系统化的“学习型”过程,短视频板块则鼓励150位年轻人围绕江南人文展开主观表达。在这里,江南不仅是地域与题材,更是一种方法论——它的开放性、非线性、日常性,正是短视频多元共生的内在土壤。戏剧作为文艺新质生产力的根基,也在此转换成新的表达媒介。

《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的四位总编辑(坐者左二为张越)在发布会现场。


长综艺依赖策划团队统筹、导演把控内容节奏、嘉宾参与环节设计,每一秒钟的呈现都经过预设与剧本安排。这种流程固然保障了叙事的完整性与观赏的节奏感,但也在无形中压缩了个体表达的空间,使得内容趋同、风格固化。短视频综艺则反其道而行之,不需要每位参与者围绕一个既定剧本完成表演,而是为每位创作者提供了独立的创作窗口。参与者可以拍摄记录、观点陈述、人物特写,甚至是日常瞬间,每一条作品都代表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结构解放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使得“表达”成为创作的核心,而非“呈现”。

“总编辑部”为创作者提供基本主题,但不限定角度与表达方式

“无设定”并不意味着完全无组织,而是一种非中心化的组织方式。在以《江南·十二场欢聚》为代表的短视频综艺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松散叙事结构”的实践方式:“总编辑部”为所有创作者提供基本主题(如非遗、人物、场景),但不限定角度与表达方式。这样既避免了内容的完全脱序,又在极大程度上保护了创作者的自由度。

在“无剧本、无总导演、无设定”的基础上,每一个创作者都得以平等地站在表达的起点。


这种机制背后,是对青年创作者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的信任。在项目框架中,每个短视频账号即是一个独立的表达单元,内容风格、拍摄逻辑与剪辑节奏完全由创作者掌控。即使围绕同一个拍摄地点,来自不同账号的视频呈现的却是多重视角和情绪色彩,反映出“去统一审美”的平台观。

每一个手机镜头的开启,都是一次表达权的获取

短视频综艺在表达机制上的最大优势,是对“主观视角”的鼓励与支持。在过去,综艺是由少数内容专家筛选后的公共呈现;而如今,每一个创作者的内容都有可能直接与观众见面。个体的选择、喜好、关注点不再被统一的内容逻辑稀释,而被作为内容本身存在。在这一语境中,主观性不仅是风格差异的来源,更成为作品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哪怕是一次失败的试拍、一段模糊的对话、一个不标准的镜头抖动,也可以成为作品的内容——因为它真实,属于创作者的语境,也属于当下年轻人表达的语法。

而这种对主观视角的接纳,正是“平等表达”的体现。不同于传统媒体中观众只能被动接收“剪好的版本”,短视频综艺让表达的边界不再由少数人设定,而是不断向外延展。每一个手机镜头的开启,都是一次表达权的获取。

当代青年不再认同“只有某一种表达才是对的”

当我们讨论短视频综艺的结构与表达时,实际上是在讨论当代青年的文化选择。这一代人成长于碎片化信息环境中,既习惯表达,也渴望被听见。他们不再认同“只有某一种表达才是对的”,也不满足于在高高在上的标准中寻找认同。短视频综艺提供的,正是一种新的叙事容器:它可以是零散的、情绪化的、不合常规的,但它必须是真诚的、有自我判断的,并且源于个体经验。在这里,真实比完美重要,原创比规范重要,态度比技能重要。

《江南·十二场欢聚》既是一场关于青年演员“学习”过程的系统探索,也是一种“戏剧社会化应用”的实践实验。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短视频综艺所构建的,不只是一个新的内容类型,也是一种文化参与机制的革新。它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兴趣群体提供了同样的表达起点。在镜头之下,南方的村落和北方的城市可以并置;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学生可以平行;普通生活与个体思考可以同台。

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一次叙事的发起人

在“无剧本、无总导演、无设定”的短视频综艺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一次叙事的发起人。在这里,不再有“中心语言”或“标准镜头”的束缚,有的只是个体对世界的观察与讲述。这份期待,既是对创作潜力的认可,也是对表达权的重新分配。当每一个年轻人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自己的世界,我们所能收获的不只是多样化的内容,也是更加宽容、真实、富有生命力的时代画像。

《江南·十二场欢聚》既是一场关于青年演员“学习”过程的系统探索,也是一种“戏剧社会化应用”的实践实验。节目将传统表演训练渗透进江南的历史街巷与生活细节,以“衣食住行”为载体展开多维文化接触。在短视频创作机制中,江南被拆解为多个主观切口,成为个体观察世界、表述身份的媒介,其意义不只在表达的“平等”,更在激活文化的多重可能。这不仅是内容机制的重构,也是当代文艺生产逻辑的转向。

这,或许正是短视频综艺最大的意义:它让表达重新归于人本身。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