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有一档节目如同每日傍晚的袅袅炊烟,准时在电视屏幕上升起,那就是陪伴了观众整整10年的沪语节目《嘎讪胡》。然而,当2025年的元旦钟声敲响,不少老观众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却发现熟悉的节目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乐活上海》。这一变化,瞬间在上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有一档节目如同每日傍晚的袅袅炊烟,准时在电视屏幕上升起,那就是陪伴了观众整整10年的沪语节目《嘎讪胡》。然而,当2025年的元旦钟声敲响,不少老观众习惯性地打开电视,却发现熟悉的节目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乐活上海》。这一变化,瞬间在上海观众的圈子里炸开了锅,也让沪语节目何去何从的话题,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4年12月,《嘎讪胡》从《快乐三兄弟》改版而来,自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沪上荧屏之旅。提到《嘎讪胡》,就不得不说那个操着一口地道沪语、幽默风趣的主持人舒悦。凭借这档节目,舒悦迅速走红,成为沪上家喻户晓的明星。节目里,他和嘉宾们用沪语聊家长里短、谈市井趣事,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也成为了传承沪语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很多上海的老年观众来说,每晚守在电视机前看《嘎讪胡》,早已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节目停播的消息传出后,老年观众们纷纷表达不舍。有位住在弄堂里的王阿婆感慨:“以前吃好晚饭,就盼着《嘎讪胡》开始,听听舒悦讲讲上海闲话,感觉特别亲切。现在节目没了,总觉得晚上少了点什么。”沪语自媒体博主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在网络上发声。一位知名博主在视频中惋惜地说:“舒悦、吴新伯、黄震良,他们主持得都很精彩。特别是停播前几期,舒悦的主持有了很大突破,没想到成了最后的‘高光时刻’。”网友们也在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说:“现在换台都不知道该停在哪里了,这个时段的电视节目好像突然没了灵魂。”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档陪伴了观众10年的节目走向终结呢?从电视台的角度来看,求新求变、吸引年轻观众是重要因素。在当下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年轻人更倾向于在手机上观看短视频、刷社交平台,传统电视节目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电视台推出《乐活上海》,显然是希望通过全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为传统电视注入新的活力。
但《嘎讪胡》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长达10年的播出,让节目逐渐陷入了创作瓶颈。编导们绞尽脑汁,却难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突破,节目收视率也出现了下滑趋势。与此同时,广告主向来是跟着收视率走的,收视率下降,广告主自然纷纷撤资,失去了资金支持,节目停播似乎成了难以避免的结局。
《嘎讪胡》的停播,不仅仅是一档节目的消失,更标志着沪语方言节目在上海荧屏的正式退场。曾几何时,沪语节目在上海荧屏占据着重要地位,《快乐大转盘》《智力大冲浪》等节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节目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嘎讪胡》的停播,让不少人担忧:沪语文化的传承之路该何去何从?
在推广沪语文化这件事上,《嘎讪胡》的停播确实让人感到遗憾。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老上海的记忆和新一代上海人的生活。通过节目,年轻人可以了解到上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老年人则能在熟悉的乡音中找到归属感。而现在,这座桥梁轰然倒塌,沪语文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传播阵地。
对于新节目《乐活上海》,观众们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它能否接过《嘎讪胡》的接力棒,重新吸引观众的目光?能否在传承上海文化的同时,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这些都是摆在节目组面前的难题。毕竟,想要超越已经陪伴观众10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嘎讪胡》,并非易事。
从《嘎讪胡》的停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档节目的兴衰,更是传统电视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艰难转型,以及方言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在求新求变的同时,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作为上海观众,你又是如何看待《嘎讪胡》的停播和《乐活上海》的到来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聊聊那些关于上海荧屏的回忆与期待。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