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洋又开挂了!新节目难度逆天,她却让央视同行直呼“降维打击”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2 14:12 2

摘要:但龙洋偏偏不走寻常路,愣是把一个连专家都说起来都得小心翼翼的内容,讲得让人觉得既新鲜又有意思。

龙洋又来了,这次她带着央视新节目《帛书传奇》杀回观众视野。

这档节目一共五集,每集40分钟,讲的是帛书——也就是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文献。

说实话,这个主题挺冷门的,放在别的主持人身上,可能就“凉”了。

但龙洋偏偏不走寻常路,愣是把一个连专家都说起来都得小心翼翼的内容,讲得让人觉得既新鲜又有意思。

很多人印象里,文化类节目就是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讲解,主持人也得板着脸说话。

但龙洋不是那样。她在节目里该笑就笑,该惊讶就惊讶,完全没有端着的感觉。

比如有次专家聊到帛书里的养生方法,她立马来一句:“这种方法适合我们这些天天熬夜的年轻人吗?”

这话一出口,气氛一下就活了,观众听着也不累,觉得离两千年前的东西也没那么远。

她不只是会说漂亮话,背后下了不少功夫。

为了做好《帛书传奇》,她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翻资料、查古籍、请教专家,几乎把自己变成了半个研究者。

节目中提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时,她能准确说出《老子》甲本和乙本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有什么区别;说到古代人怎么观察星星,她还能顺带给你科普几句现代天文学的知识。

这些内容要是照着稿子念,很容易显得枯燥,但她讲出来却像拉家常一样自然。

节目里最出圈的一段,是她尝试用古法在丝帛上写字。

你别看她平时主持的时候稳稳当当,真动起手来才发现这活儿多难干。

墨水控制不好,笔锋不对劲,写着写着就把字弄糊了。

她看着自己那片“惨不忍睹”的成果,还自嘲地说:“难怪古人写字这么讲究,原来光是材料这一关就够呛。”

这段视频后来被剪出来传到网上,很多网友都说:“这才是真实。”也有人感叹:“现在还有主持人愿意亲自下场体验?太难得了。”

她的这种“沉浸式”主持风格,在节目里还有很多。

她不仅坐在演播室里提问,还会亲自跑到博物馆去实地探访,跟修复专家一块儿动手清理帛书残片,了解保存技术。

有一次她问专家:“如果帛书能说话,它会对我们说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文物和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拉近了,也让观众意识到,这些看似冰冷的古物其实承载着古人生活的温度。

当然,节目播出后,业内同行对龙洋的评价也很高。

有人说她这次的表现简直是“降维打击”,因为很少有主持人能在专业深度和大众传播之间找到这么好的平衡点。

她不是靠背台词撑全场,而是真的吃透了内容,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出来。

比如她解释帛书上的文字辨识难度时,打了个比方:“就像你现在想认清楚别人两小时前匆匆写下的便条,字迹潦草、墨色模糊,还得猜上下文。”这话说得多形象,一听就明白。

不过话说回来,做这样一档小众题材的节目,风险其实挺大的。

现在大多数平台都在追流量、拼热度,谁敢碰这种冷门文化内容?

可龙洋偏偏接了下来,而且做得认真、做得真诚。

她说过一句话:“有些东西如果不讲出来,慢慢地就会被人忘了。”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文艺,但也是实话。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她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哪怕没有爆火,哪怕收视率不高,也要坚持这件事。

从她身上,也能看出新生代央视主持人的变化。

他们不再只是台前的那个“声音好听、长相端正”的播报员,而是一个个愿意深入内容、亲身体验、输出观点的文化传播者。

龙洋在这档节目里展现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责任感。

她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讲故事”,用一种大家愿意听的方式,把那些快被遗忘的历史重新讲一遍。

《帛书传奇》这档节目虽然不算“爆款”,但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另一种可能性。

龙洋用她的努力和真实告诉大家:文化节目也可以很有趣,历史也可以很亲切。

只要有人愿意讲,总会有人愿意听。而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那种坚守。

来源:80岁都靠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