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说,怪不到黄圣依能忍受杨子那么久,原来她的妈妈就是「翻版杨子」。
又一档内娱真人秀,因为「窒息感」出圈。
《是女儿是妈妈2》中,黄圣依与母亲的争执片段多次上了热搜。
片段中,黄圣依不愿让母亲过度操劳,想为她请一个阿姨。
话没说完,母亲就沪语、英语轮番切换,表示反对。
态度相当激烈。
言语中还透露出对女儿来与自己同住的嫌弃。
「我本身有个房子,你硬要搬回来跟我们一起住。」
更绝的是,母亲还翻出《三国志》,解释「劳动」一词含义。
有网友说,怪不到黄圣依能忍受杨子那么久,原来她的妈妈就是「翻版杨子」。
也有人说,黄圣依就是从小受控于强势母亲,长大后才会找一个控制欲强的丈夫。
而更多人从这对令人窒息的母女关系中,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
鱼叔也出于好奇,瞅了瞅这档真人秀。
发现类似「名场面」还真不少。
不过,也不只窒息这一面。
今天不妨一起来扒一扒。
《再见爱人》播出期间,黄圣依傲人的家庭背景就被讨论过一轮了。
她出身于典型的高知家庭。
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有过留洋经历的大学教授。
母亲是《新民晚报》的编辑、记者,也是一名作家。
之前就引发很多人猜想——黄圣依总是情绪稳定、体面有加,一定和良好的家教分不开。
却没想,这档综艺播出后。
人们发现,传说中的书香门第,竟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家庭一样令人窒息。
很多人将之前贴在杨子身上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标签,转而贴在了黄圣依母亲的身上。
不可否认,单看一些片段,黄母的很多行为都表现出了npd的典型特征。
也确实戳中了大部分原生家庭的代际痛点。
比如,强烈的控制欲;
母亲表示,黄圣依在大学之前,都是完全按她的安排生活。
培养舞蹈、钢琴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
但自从考上电影学院后,就完全脱离了她的管束,也成了她的遗憾所在。
被问到,黄圣依接不接受她的安排呢?
母亲表示,「不接受也得接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节目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黄圣依刚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母亲就粗暴地打断,急迫地否定,反复强调自己的观念。
面对和自己不同的意见,母亲会展现出极强的防御性。
甚至是在很多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上。
比如,临出发时,黄圣依提醒说再检查一下身份证件。
母亲立马摇头摆手,说没必要,自己早看过了。
吃饭时黄圣依为她多盛了一点饭,她也反应激烈。
只是一小口米饭,说什么也要还回去。
似乎自己认准了的事情,别人不能改变分毫。
还有,她常常给人感觉缺乏应有的同理心;
开头提到的请阿姨争执,起因是黄圣依离婚后,带着孩子搬来与父母同住。
她发现冰箱放着很多过期食物,甚至还出现了本不该放在冰箱的染发膏。
又想到之前母亲做家务时伤到腰,于是便提出请一个阿姨。
没想到,母亲不仅不领情,甚至委婉指责女儿要过来和自己住,还说是女儿的到来让家里垃圾变多。
种种言辞,外人听来都觉得刺耳。
节目中,黄圣依回忆自己童年最受伤的一件小事。
12岁时,她因为一件事被老师误会、责难。
本不是她的错,母亲却不过问缘由,逼迫她道歉,让她大受打击。
类似事情发生太多后,她也习惯了把什么都放在心里,自己消化情绪。
时隔多年后重提此事,她质问母亲为何不能站在她的角度,关心她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母亲的回答却让人大为惊讶,完全牛头不对马嘴。
还是在强调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优秀家长代表的身份。
节目中有一个温馨的介绍环节,需要母亲向所有人介绍自己的女儿。
其他母亲都骄傲地夸赞自己的女儿善良、独立、有担当等美好特质。
黄母却是百科全书式地列出履历,说女儿从小在少年宫学舞蹈,读过重点高中,考上了电影学院……
还直接指出,黄圣依作为演员是不合格的,完全否认了她的演艺事业。
节目现场,黄圣依也表达了对得到母亲认可的渴望,委屈地问母亲为什么不鼓励自己呢?
母亲态度冷淡,不为所动。
还解释说,她一直以来身边都有很厉害的朋友,他们的孩子也都取得了特别高的成就,她觉得黄圣依不可能比别人更成功。
此外,我们还能从黄圣依母亲身上看到强烈的优越感和自我意识;
她常以过来人的姿态说话、做事,三句话不离自己昔日头衔。
总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
女儿为自己精心准备的衣服没能让她满意,她不仅向黄圣依发了脾气。
居然还向穿了同类型衣服的其他嘉宾表达不满,否决年轻人的穿衣审美。
很多网友看过后,将母女关系问题归结为黄圣依婚姻失败的原因。
认为黄圣依就是在操纵、打压下长大,也习惯了被安排的人生,后来才会找杨子这种同样掌控欲强的人进入婚姻。
不过,鱼叔倒不认同这么武断地贴标签、归因。
npd是一种复杂的人格障碍,是需要专业评估和长期行为观察才能确诊的,无法仅凭几个节目片段就下定论。
而且完整看过节目后也会发现,黄圣依与母亲的相处也不乏平和、温情的一面。
黄圣依的母亲虽然强势,但也会让步,也会道歉。
像请阿姨的争执,到了最后,其实还是母亲妥协。
后采中,母亲解释了妥协的原因,不是因为认同了女儿的想法,而是她心疼女儿生活辛苦,不愿给女儿增添更多烦恼。
面对黄圣依对童年受到情感忽视的抱怨,母亲确实是下意识地为自己辩解。
但很快,还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直接说对不起。
后来还不忘对女儿说「我爱你」,并抱了抱女儿。
又何况,母亲的独立、自强和坚韧,本身就给了黄圣依正面的影响。
让她即使在婚姻上绕了弯路,也依然有勇气重建自己的人生。
现在很多人赞叹黄圣依自律强大、内核稳定,从节目中可见也都源于母亲的影响。
对于黄圣依离婚的决定,她的母亲也是支持的。
而且早年,母亲就在书中给黄圣依写,遇到的第一个人不一定就是能伴你终身的人。
即便她对女儿事事严格要求,但最大的期望还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如今外界过分渲染这对母女间的矛盾,说黄圣依叛逆考入电影学院,让母亲失望至今。
实际上,在黄圣依母亲的书和采访中都能看到,事实并没有这么夸张。
母亲只是一开始觉得和预期相悖,不满女儿的决定。
但很快也觉得这是女儿自己的路,应该尊重她的选择。
甚至在黄圣依参加艺考前,母亲还请了行业内的朋友帮女儿培训,助力她追自己的梦。
后来对这次选择表示遗憾,也更多是心疼她成为公众人物后所遭遇的种种风波。
她们母女之间的沟通,虽然摩擦很多,但也是真诚的、有效的。
这么多年来,她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女儿,和女儿一样想要寻求更好的相处之道。
曾经舍弃自己的生活,去北京帮黄圣依带了十年孩子。
而节目播出后也会发现,有一些网友选择站在黄圣依母亲的一边。
他们表示能理解母亲,倒认为黄圣依是试图改变母亲的强势方。
可见,不同的观众从不同的切片中,得到了不一样的感受。
不过,鱼叔并不是要追究这对母女关系到底好不好。
对于她们之间的争执,也很难简单归结,到底是谁单方面的问题。
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更有价值的还是在于,从他们身上学会更好地理解代际关系,理解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关系。
要知道,代际矛盾从来不是真空的人际关系。
一来,两代人的相处,始终有时代的回音。
像黄圣依和她的母亲,成长于不同的时代背景,表达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大相径庭。
黄母身上,有明显的旧时代集体主义观念的烙印。
她们那一代人讲集体、讲吃苦、讲服从安排,讲宏大的抱负,经历过物资匮乏和社会动荡,自我的情绪感受从来就不是优先级。
黄母曾在书中写,她从小也多是受到父母的鞭策,少有鼓励和赞扬。
黄圣依渴望得到情绪价值和自我成长。
也是因为,年轻一代成长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心理需求高度觉醒,更常提及的是自我、边界、情绪价值。
这种代际间的差异,可不是节目中几次倾吐心声,几个道歉就能化解的。
需要在一件件小事中反复沟通、摩擦、不断修修补补。
二来,复杂的现实困境,是真人秀难以完全展现出来的。
代际矛盾往往都被具体的现实难题激发。
比如,学生学业压力造成的代际矛盾。
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这就不是父母开明或严厉就能克服的。
像台剧《危险心灵》中,男主不想上学,不想参加补习班。
可是,他的父母即使态度开明地支持他的决定,也不能让他真的获得自由和快乐。
因为父母比孩子更明白,他仍处于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单纯的抵抗反而会让他陷入更深的困境和迷惘。
还有婚恋观分歧引发的矛盾,也不仅仅是新旧观念的冲突。
背后也有婚恋市场性别不平衡、阶层固化加剧、性别不公等实际情况。
所以有的时候,父母的干预未必就是观念保守,也是焦虑的本能反应。
像电影《喜福会》中,母亲极力干涉女儿的婚姻,不能简单说是她控制欲太强。
而是因为她有过不幸的婚姻,深知糟糕的婚姻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背后是她长期压抑的阶级恐惧,和在婚姻中处于弱势的经验投射。
如今,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婚后表示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
不能说父母「赢了」,也不是年轻人「输了」。
更可能是现实击穿了理想主义的自由婚恋,暴露出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而父母一开始的干预,往往是对这类问题深切体认后的心理性防御机制。
还有像职业选择的问题。
以前年轻人也不满长辈对「铁饭碗」的执着,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职业道路。
很多家庭矛盾都从中迸发。
但现在也会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追求稳定的就业,也开始认同父母的建议。
是年轻人越来越保守了嘛?
显然,是因为愈发残酷的就业市场逼迫人们做出改变。
因而,很多代际矛盾摊开看,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某人格障碍、心理缺陷。
而是时代与时代的对抗,不同人生经验的交锋。
教育、婚恋、职场、养老等种种现实困境的夹击下,每个人都被各自的时代困境推着往前走。
而身处不同人生阶段的母女之间,又怎能那么容易同频呢?
所以,我们其实不必急于贴标签,不必急于归因是性格不合,还是谁太强势、谁太软弱。
在代际话题上,重点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有没有勇气在一段关系中诚实地面对,耐心地求索。
能不能经过一次次让人疲惫、让人窒息的沟通后,依然愿意继续表达和倾听,愿意一起在痛楚中成长。
来源:独立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