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音乐综艺《歌手2025》可是赚足了眼球。首播当晚,收视率一路狂飙,相关话题像雪花般飘满热搜榜,阅读量轻轻松松突破10亿大关,大家都在热烈讨论。
最近,音乐综艺《歌手2025》可是赚足了眼球。首播当晚,收视率一路狂飙,相关话题像雪花般飘满热搜榜,阅读量轻轻松松突破10亿大关,大家都在热烈讨论。
本以为这又是一档口碑收视双丰收的爆款综艺,可谁能想到,没过多久,官网评论区就被吐槽的声音淹没,各种一星、二星差评“乱飞”,不看《歌手2025》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前后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咱们一起来唠唠。
观众看《歌手》,最期待的就是听到歌手们的精彩演唱,被他们的歌声震撼、打动。在这一季里,大家对歌手们抱有很高的期望,可实际表现却让人有点失望。
先说林志炫,他在华语乐坛那可是实力派的代表,以往的演唱总是让人赞叹。
这次他选了一首《悟空》,还进行了改编,本想着能给大家带来一场惊艳的演出。
结果呢,改编后的歌曲太“艺术”了,普通观众很难理解和接受,再加上他的舞台造型有点夸张,被网友调侃像“金刚鹦鹉”,用力过猛,最后排名倒数第二,这成绩让人大跌眼镜,也难怪大家会吐槽。
白举纲演唱的《河流》,整体表现中规中矩,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他的嗓音条件和唱功在一众歌手中不算突出,演唱技巧上还有些小瑕疵,更尴尬的是,他的换台率排在全场倒数第三,说明观众对他的表演不太感兴趣,可他最终却拿到了第五名,这排名让观众质疑是不是有水分。
陈楚生演唱的《将进酒》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人觉得他的改编没有把诗词里的豪迈之情展现出来,整首歌听起来有点“油腻”,前面部分平淡,后面突然拔高,很突兀。
虽然他排名第二,但很多观众觉得他的表现最多也就第三、第四的水平,这排名缺乏说服力。
单依纯作为新生代实力唱将,以新歌《珠玉》首登场并拿下第一。
不过,也有观众认为她“炫技成分太重”,歌曲虽然展现了她的唱功,但情感共鸣不足,听着有点“为了炫技而炫技”。
GAI的《炁》带动了现场气氛,可也被批评缺乏创新,还是延续了他以往的风格,没有给人带来太多新鲜感。
再看看外国歌手,日本歌手BENI被称作日本R&B天后,可她选的《LA·LA·LA LOVE SONG》传唱度不高,日语在这种比赛场合也不太占优势,再加上第一个出场,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她首轮就被淘汰,感觉有点像“炮灰”,没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美国歌手Grace Kinstler翻唱《River》,演唱太依赖技巧,个人辨识度不高,听起来单调又平庸,排名靠后,Mickey Guyton翻唱碧昂丝的《If I Were a Boy》,情感和细节处理得不错,可最后破音了,跟大家的预期有差距,整体表现也没能让人眼前一亮。
这么看来,这一季歌手们的表现确实不太尽如人意,没有达到观众的期待,这也难怪大家会对节目感到不满。
一档好的音乐竞技综艺,赛制的合理性很重要,它能增加比赛的悬念和观赏性,也能让比赛结果更公平公正。但《歌手2025》的赛制却被观众吐槽不少。
首先,节目采用的“八进七”残酷淘汰制,虽然增加了比赛的紧张感和悬念,但也让比赛节奏变得很快。
第一期节目,观众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每个歌手的特点和魅力,就有一位歌手被淘汰了,感觉有点仓促,而且这种快速淘汰的赛制,对于那些慢热型或者在首轮发挥失常的歌手来说不太公平,他们可能还没展现出真正的实力就被淘汰出局了。
其次,评判机制也备受质疑,节目引入了现场听审、云端国际投票、全民陪看团三方联合评判机制,听起来很全面、很公平,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观众发现,投票结果有时候和歌手的实际表现不太相符,就像前面提到的白举纲,表现不算突出却拿到不错的名次,这就让人怀疑投票机制是不是有“猫腻”,是不是存在被操控的可能。
还有人觉得,节目组在评审过程中可能会照顾“老朋友”,对老歌手有特殊“优待”,而新面孔则要接受更严格的考核,这就破坏了比赛的公平性。
另外,赛制的复杂程度也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各种规则、投票方式、晋级条件等加在一起,让人感觉很繁琐,看节目时还要花时间去理解这些规则,影响了观看体验。
现在观众看综艺就是想放松、娱乐,太复杂的赛制只会让人觉得累,失去继续看下去的耐心。
嘉宾阵容也是影响节目口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歌手2025》中,虽然邀请了林志炫、陈楚生、GAI周延、单依纯等华语乐坛的实力唱将,还有美国歌手Mickey Guyton、日本歌手BENI等国际歌手,但整体嘉宾阵容还是被观众吐槽咖位不够、实力不足。
对比上一季,这一季确实没有像那英那样能扛起大旗的超级巨星。
而且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些歌手在节目中的表现没有展现出足够的统治力和独特魅力。
像一些新加入的歌手,观众对他们的了解和认知度还不够高,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也没能迅速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还有第二期揭榜歌手阿云嘎和马嘉祺的组合,也引发了争议。
阿云嘎在音乐剧领域有不错的成绩,可来到《歌手》舞台,他的风格能不能被观众接受还是个未知数,而马嘉祺作为00后偶像代表,虽然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他缺乏音乐专业背景,定位也比较模糊,还没开唱就遭到了不少观众的质疑和嘲讽,被调侃是“米其林大厨配泡面”。
总的来说,这一季的嘉宾阵容没有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惊喜和震撼,在咖位和实力方面都没能达到观众心中的预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口碑。
《歌手》这档节目已经办了很多季,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对节目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歌手2025》在内容创新方面却有点乏力,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
在歌曲选择上,高质量的原创音乐作品很少,大部分还是经典老歌的改编。
虽然老歌改编能唤起观众的回忆,但如果一直都是这样,难免会让人觉得审美疲劳。
观众希望能听到更多新鲜、独特的原创音乐,展现当下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在节目环节和形式上,也没有太多新的亮点,还是延续了以往的竞演、淘汰模式,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设计。
现在的综艺市场竞争激烈,各种新综艺层出不穷,如果节目不能持续创新,很容易被观众抛弃。
另外,节目在文化融合和拓展方面也可以做得更好,虽然邀请了外国歌手,但在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上,没有呈现出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让观众感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和融合之美。
还有,现在观众的音乐审美越来越多元化,对于音乐类型和风格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
《歌手2025》虽然汇聚了不同风格的歌手,但在选曲和音乐呈现上,可能还没有完全满足所有观众的口味。一些小众、高雅的音乐,普通观众很难产生共鸣,而一些流行元素的融入又不够巧妙,导致节目在音乐受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歌手2025》虽然首播收视率爆棚,但后续口碑的崩塌也给节目组敲响了警钟。
要想挽回观众的心,重新赢得口碑,节目组需要在歌手选择、赛制优化、内容创新等方面下大功夫,真正满足观众对音乐综艺的期待。
毕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只有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长久地留住观众。
来源:完全化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