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未演过戏的丁真被网友称为“牦牛式演技”,郝蕾评价短剧演员柯淳的哭戏是“技术性流泪”;刘涛刚面对完12位“油腻许仙”,吴镇宇就接着迎战“赌场十三太保”,导师们甚至直言“受到了工伤”……
演员竞演综艺《无限超越班》第三季正在热播。不出所料,这一季又给观众以及吐槽博主们带来了不少新的讨论素材。
从未演过戏的丁真被网友称为“牦牛式演技”,郝蕾评价短剧演员柯淳的哭戏是“技术性流泪”;刘涛刚面对完12位“油腻许仙”,吴镇宇就接着迎战“赌场十三太保”,导师们甚至直言“受到了工伤”……
当“演技综艺”里没有演技只剩综艺,当明星的评论区清一色都是粉丝在夸“演技炸裂”,演技这件事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观众喜欢的“好演技”又是什么样的?
眼神空洞台词烫嘴?
先练好基本功吧
在《无限超越班3》第一期,一众学员进行了给定情景下的表演考核。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丁真,需要演绎“被浸水审问”的挣扎、恐惧与求饶。然而,即使真的被导师曾志伟按在水里,丁真抬起头时还是满眼的纯真与无辜,求饶的台词也只有一句单薄的“求……求你了”。
这一番展示,不仅“毫无表演痕迹”,甚至毫无“表演”可言。
他的眼神可以说是纯真,也可以说是无物,一旦需要表现更复杂的情绪,他就给不出来了。而他在台词上也相当吃亏,匮乏的汉语词汇量和方言口音,让他与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角色都“贴不上”。很显然,演员的几项基本功——声台形表,丁真都不具备。
声乐、台词、形体、表演,这是从艺考选拔到专业院校表演课程的核心基础[1]。其中,声乐学习主要是为了让演员有更好的台词表现和形体气质[2]——后两者构成了观众对于一个人物的直观认知。而“表演”则是对“声”“台”“形”的综合展现。
演员对于台词的处理,则涉及到重音、停顿、节奏、语调、语气等种种细节,甚至是对于潜台词的表达[3] / 图虫创意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王丽娜在《表演课》一书中记录了表演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动物模拟”“观察生活”“小说改编”等方式,进行情境表演训练[1]。
这就相当于在积累“素材库”,演员可以“抓取”合适的素材加以组合,应用到日后的各种表演场景中。当然,有些天赋型选手也可以不经过专业训练就表演得活灵活现。
王宝强就是一个从“草根演员”走向专业的典型代表。零经验出道的王宝强早期只能“演自己”,淳朴、老实、憨厚,不需要调动太多表演技巧。但后期他开始拓展自己的戏路,饰演了复杂而疯癫的“树先生”,并且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抽烟戏”——看似不经意、也没有什么“花招”,却精准传递了树先生的颓废,非常贴合人物形象。
好的演员能够通过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树立起人物的年龄、气质、性格、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等 / 图虫创意
天赋型选手如果想在行业里走得长久,还是需要不断地积累表演经验,将“天赋”磨练成一种“技术”。这样才能够突破自己、适应更多类型的角色,并且每次都保证稳定发挥[4]。
而对于真正优秀的演员而言,
不论天赋与基础如何,他们在行业里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在进行表演的学习与精进。在香港 TVB 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也就是《无限超越班》借鉴的模式),学员们就是在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里,通过课程学习+跑组实习的模式,正式进入演艺圈[5]。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吴镇宇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香港演员,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当然,演员拥有基本的表演技巧,只是在万里长征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这一路上遇到的每一个角色,才是真正的挑战。
好的演员创造角色,
而非表演刻板印象
毕竟表演不是模仿,演员的使命是创造角色。只有对角色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让剧本里的“纸片人”长出生动的血肉和灵魂,也才能让观众相信他们的存在。
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创造角色”几乎是一个演员永恒的命题。
“现代表演之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奠定了表演的理论基础,让演员能够通过体系化的表演方式去“成为角色”[6]。许多人在他的理论基础上拓展了独特的表演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斯特拉斯伯格发明的“方法派”,他强调演员真实的内心感受与行为反应,也即“进入角色”[7]。
可以说,“有多少位演员就有多少种表演方法”。但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要深入理解角色,再以角色的逻辑做出具体的行为。
每位演员都可以通过独特的生命体验、技巧训练和艺术直觉,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诠释路径 / 图虫创意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优秀的演员与人类学家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他们都会通过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某个群体或者个体。只不过,演员还需要将这种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声台形表”向外传递出去。这就好像种一棵树,根能扎得多深,枝才能长得多高。
有些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体验角色的生活,真实地了解角色的成长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内容等等。被中国网友称为“小雀斑”的埃迪·雷德梅尼在饰演物理学家霍金时,花了4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在伦敦一家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所里研究和模仿病人的肢体动作,并观看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霍金的采访、传记、纪录片。此外,他还和许多了解霍金的人交谈,甚至读了相关的物理学理论[8]。最终,他凭借在电影《万物理论》中饰演霍金的精彩表演,成为奥斯卡第一位80后影帝[9]。
在体验真实的生活之外,
许多演员还会通过写人物小传的方式,基于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补齐剧本之外的细节设定,让角色拥有完整的成长脉络和行事逻辑。香港影帝梁家辉在拍摄电影《黑金》时写的人物小传长达十万字,“比导演的剧本还长”。他说:“我写的人物小传不是他做过什么事,而是像他这样有野心的人,平常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人物吃什么、穿什么、讲话语气是怎么样?开会的时候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他老婆以前是一个舞女,他为什么会娶这个老婆?跟他老婆之间的情感有多深?……”[10]。
演员通过人物小传让自己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在用心的演绎中留下自己所理解的角色灵魂 / Pixabay
优秀的演员前辈已经贡献出了他们的成功经验。然而,其他的演员们并非做不到这种程度,而是根本没有去做。
《无限超越班3》中有一次小考的背景设定是战争。在学员自行排练期间,吴镇宇问每个人:你出来打仗第几年了?一共杀过几个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有些学员会强行回答:很久、很多。吴镇宇就会继续追问:很久是几年?很多是多少?你的人物小传在哪里?
留给吴镇宇的,只有学员们的沉默。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决定了表演的厚度,
沉默的背后,是对角色脸谱化的理解,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也只能是“刻板印象”。人类的思维模式天然就存在“快思考”与“慢思考”两种决策机制,前者依靠直觉进行,擅长识别模式并根据这些模式快速做出反应,非常节省“认知资源”[11]。而最符合直觉的表演就是“刻板印象”,比如生气就是大喊、悲伤就是流泪、认错就是下跪、反派就是一脸奸诈等等。
观众受够了“挑眉+挤眼+摸下巴”式的霸道总裁,这种套路化表演消解了角色的复杂性 / 图虫创意
在这种套路化的的表演中,观众很容易“预测”接下来的表演走向,也就很容易感到无趣和乏味。在节目中,刘涛饰演的白娘子要面对12位“许仙”的道歉,但每一位的道歉都毫无新意,下跪、送礼、发誓……让观众只想按快进。而刘涛作为白娘子,倒是把面对每个人时的不同反应演绎得极为生动。优秀的演员能够基于对角色的理解,表演出丰富的细节与情绪递进的层次,从而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在《霸王别姬》中,张国荣塑造的程蝶衣就展现出从戏迷、戏狂到戏痴的变化逻辑;而蒋雯丽饰演的风尘女子艳红,就在“卖子”下跪的几秒钟里,体现出绝望、不舍、决绝和哀求,演绎出人物身上“俗”、“媚”、“苦”等多个层次[12]。
这样的表演,才能给观众带来欣赏艺术作品而不是流水线产物的真实感与满足感。
优秀的表演能够引发情绪的共鸣
表演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与观看者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因此,好的演技一定能够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现任院长、演员冯远征说过:“表演没有对和错,只有准确和不准确。” 只有做到了“准确”,才能让观众从内心觉得“可信”,忘记自己正在观看表演,而是在感受角色真实的生活。
这一方面是指物理上的元素,比如相信演员真的“中枪”或者“跳车”了(而不是在“表演”),这就需要演员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去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事件和场景[13]。
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元素,比如观众要相信演员此刻正“感到害怕”或者“坠入爱河”,同时不自觉地被角色的情绪牵动,和演员一起哭或笑,并期待着下一步的发展。要做到这一步,就需要演员对于人物的塑造足够细节,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13]。真正好的表演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第一反应不是演得好,而是“真” / 图虫创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观众能够产生共情的基础来源于“镜像神经元”。人类不管是自己做动作、还是看见其他人做类似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14]。因此,观众如果看到画面里的角色是自己熟悉的、曾经见过的,也会觉得自己就是角色、在经历和角色同样的场景、产生和角色一样的感受。
共情的另一个支柱是“心智理论”,人类会假定其他人拥有和自己同样的“心智”,因此当发生某件事的时候,我们会“推己及人”地去理解其他人的情绪、想法和行为[14]。当一个演员真的演绎出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见到、感受到的角色时,ta作为一个典型群体里充满个性的个体,我们就能够和ta产生强烈的共情。在今年全国院线放映的话剧《初步举证》中,女演员朱迪·科默独自在舞台上完成了109分钟的表演。她通过高密度的台词输出、精准的情绪切换和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从精英律师到性侵受害者、再到制度控诉者的人物变化[15]。
当她在舞台上崩溃颤抖、泣不成声时,以女性群体为代表的观众们也都能强烈感受到人物的绝望,并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或者感受。目前,已有19万中国观众在豆瓣上为这部剧打出了9.5分的高分,并写下了8万多条评论[15]。
好的表演能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可以超越年代、种族、文化的限制,最终引发全球观众共鸣。
卓别林无需一句台词,仅凭肢体、表情和节奏,就能让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观众笑中带泪 / PxHere
梁朝伟是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中国演员代表之一。他是 TVB 无线艺员培训班的早期学员,此后凭借《无间道》《春光乍泄》《色,戒》等电影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经典角色。2023年,梁朝伟获得威斯尼电影节“终生成就奖”[16]。
导演李安在颁奖时说:“他的眼神里有一种让人心潮澎湃的东西,那不仅是他的眼睛或者技巧,还有透过眼睛闪耀的灵魂。他的一个眼神比许多演员的一段独白还要精彩,他的灵魂能吸引你通过他去梦想和想象[16]”。
优秀的演员和表演能够让人产生情感链接。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一样,都需要经历从基本功训练再到出神入化的过程,它没有捷径可走。
好的演员会通过一个个角色的积累和进步,来获得更多观看者的情感共鸣。也许很难言说,但你一定感受得到。
撰文 / 冰点
图片编辑 / 啃啃
审核编辑 / 三二
内容编辑 / 懒羊羊
[1]王丽娜.(2013).表演课.山东画报出版社.
[2]祁晓君.(2016).关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大众文艺,232-233.
[3]杨晔. (2018). 台词技巧对影视表演表达效果的影响分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2.
[4]ActingMagazine.(2025).Is Acting a Skill or a Talent?
[5]凤凰网.(2012).TVB艺员训练班教学大公开 揭秘不为人知的校规.
[6]BackStage.(2023).The Stanislavsky Method of Acting.
[7]BackStage.(2023).Method Acting: A Performer’s Guide.
[8]Wired.(2015).Eddie Redmayne on preparing to play Stephen Hawking.
[9]环球人物.(2016).“小雀斑”雷德梅尼:演遍传奇,成为传奇.
[10]电影.(2016).專訪梁家輝:他寫的人物小傳比導演的劇本都要厚.
[11]SCITechViewer思考者.(2025).什么是快思考与慢思考?
[12]员晓明.(2022).流动·隐藏·丰盈:银幕人物塑造的表演层次诠解.电影评介
[13]BackStage.(2024).‘Good Acting vs. Bad Acting: How Can You Tell?
[14]澎湃.(2022).这篇文章,让你彻底了解“共情”这件事.
[15]豆瓣.(2025).初步举证.
[16]Wave.(2023).【發言全文】梁朝偉流淚捧終身成就獎:敬香港電影 李安頒獎詞:他是導演的夢想.
微信编辑 | 小 禾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来源:浪潮工作室